我們都在學新課程設計
有鑒於9年一貫時教學目標雖然不再以「知識的累積」而是以「能力的培養」為導向,但因教材教法並沒有相對的改變,使「能力」的培養成了空中樓閣,這次針對12年國教新課綱的「素養—知識、能力、態度」導向,國教院這邊在很困難的情境下,啟動了「教材與教學模組研發」計畫,研發素養導向課程的教材教法,希望能對新課綱公布後,教科書的內容與架構,甚至教學模式、方法能提供一些方向與參考資料。而我忝為計畫裡的一個「產出者」—教材的設計、編寫者,在不斷摸索、不斷嚐試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自己需要「打掉重練」—去除以往經驗的束縛,從零開始,全新出發!這對一個頗有教學經驗的老鳥而言真是一場災難!但也可能是脫胎換骨的機會!
計畫主持人的黃茂在教授大概有看到我們的迷網和掙扎,特別給我們安排了一次研習,是由清大物理系教授林秀豪教授來分享他的開放式課程(OCW)「主題式架構普物課程」的做法與理念。(清大開放課程—自然科學)
從外面紅回來的無奈
當天林教授以他去Slovenia領取ACE獎的報告簡報精簡版和我們分享。在大學,課程的改革或教學方法的精進,似乎比不上論文點數重要,所以3年前林教授提出「Thermal and Statistical Physics」這樣在教法及評量方式都很「翻轉」的課程時,並沒有受到重視,甚至在得了國際大獎時,校方也沒通知他,第二年他又開了「普通物理學」,這門課仍然受到系裡的質疑,要求他招收外系而非物理系學生,我想應該是覺得這樣的課程與教學方式只能去「娛樂」外系學生但不能「毒害」物理系精英,因為物理系需要更專精、更厲害、更嚴謹的課程。沒想到第二年又得獎了(這是世界級大獎),現在總算不必去說服系裡的課程委員會,已經可以對物理系開課了!
這讓我有很深的感觸—在台灣、尤其在教育界(也許全世界、各領域都一樣),要取得內部支持是最難的,往往要先在外面取得肯定,從外面紅回來,才有機會在內部發揮影響力。很多在做教學改變的老師,在自己校內是找不到知音的,更得不到賞識(當然也就沒支援),但只要你的貨色夠好,世界上一定存在著識貨者!
OPEN —「打掉重練」的概念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Open to Refocus,什麼是Open?為什麼要Open?老師認為要做新改革之前要把就有的東西先放掉、歸零,以空的狀態廣泛接受各方意見,讓新的東西進來,才能找出新的做法,就像修改文章其實比重寫更累而且不會有新觀點出來,這是一種打掉重練的概念。
關於課綱、教學,我們其實一直在「打掉重練」和「微調」之間擺盪, 12年國教自然領域課綱(其他領域甚至總綱也是如此)的訂定是:以9年一貫領綱及高中職課領綱為參考版去修改、調整,於是出現各科在時數、年段的爭執、妥協,其實這樣不太可能產生「新」領綱,打掉重練的做法是:各科不要管時數、不要考慮師資、排課…等困難,單純從培養「國民基本素養」一定要有、必不可少的內容去思考,才會是真正的12年國教新領綱!但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其實九年一貫課綱是更接近「打掉重練」的做法,當時自然領域課綱教材內容只以主題、次主題呈現而不分科…,只是九貫後來被判定為失敗(有哪一次教改被為是成功的?),這次12年國教課綱就傾向「不要變太多」,所以應該很難有新的東西出現吧!
在做教學改變時也有類似情形:每次任何一個政策要推行時(如合作學習、差異化教學…),大家第一個想的一定是:進度怎麼辦?考試怎麼辦?秩序….這類舊問題,這樣很難有新教學境界出現!只有當我們能把進度、考試、秩序…這些非教育本質的東西放掉、歸零之後,才有辦法讓新的東西進來吧?
Refocus—堅持、務實的執行
放空歸零,讓新的東西進來只是開始,後續需要有配套作法才能達成目標。比如林教授在規畫思考普物課程時在想:學物理最重要的是記那些公式、定律嗎?物理是那麼艱深、困難的東西嗎?他覺得:發現問題(問問題)、解決問題、溝通表達是很重要的能力,而且科學和生活密切關聯的、是不分科的…,這些都是他open、接納各方看法,思考後的結果,於是他把課程改為10個大問題,在課堂上不斷鼓勵學生提問、思考,以生活中的例子來告訴學生—物理是可以用的,以生物題材來講物理學,讓大家看到—科學是不分科的…,同時在評量上也做了極大的改變…這些是他Refocus的做法,其實是需要很高的專業與很多的付出才能做到的,所以Refocus比open更重要、更難。另外林教授的講義—手寫式筆記,也是一大特色,而且我很認同教學生寫筆記(大學教授還要教學生寫筆記實在也是台灣教育奇蹟啊!),下次有空來專寫一篇吧!
以評量這件事來說吧:換了提問式的教法,當然不能再用選擇題計算題之類的評量,林教授採用開書考,後來其他教授也有採用開書考的,才知道其實開書考並不是「出5個題目」這麼簡單。我自己去年在推「非選題」時就發現,選擇題考法不只制約了學生,連老師也被制約了,光是—開放式問答題佔15%左右這樣的小改變,都要費一番功夫呢!可見open後的Refocus有多困難!所以有人在open之後忍受不了別人的閒言閒語、或紛至沓來的難題而改弦易轍,也有人在open之後堅持己見、一意孤行,失去改變的原意…這種改革往往是災難!
teach less 、 learn more—被誤解的教學聖經
teach less、 learn more可能是所有老師都朗朗上口的口號,也被很多老師拿來做為學生自學的理論依據,但是老師說:其實這是被誤翻譯或誤解了,因為原意並不像我們說的:「老師教少一點,學生才會學多一點」,而是「少教一點記憶、背誦之類的知識,讓學生多學一點生活應用、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是這樣個意思…我沒速記能力)!原來如此—-後面這說法我更喜歡!
(後來許詩停老師幫我們查了更多資料,有更深入的原版觀點, 提供給大家參考 Dr. Spencer Kagan 新加坡 TLLM計畫 )
當教學錄影只有教學…
因為聽了演講,於是我去聽了老師的線上課程—普物第4講 How to describe a dynamical system?(陸續聽其他單元,看能不能救救我的菜物理),突然發現我自己以前一直排斥錄教學影帶的原因了:不論是均一或可汗的教學影帶都是「小單元(10分鐘以內)」、「沒有學生」…純粹的教學,但是ocw是把正式上課的課程和講義等上線,所以你看到的是清大教學現場的上課過程,有學生的提問互動、老師的突槌等,我喜歡後者的模式,原來我排斥的是沒有互動的教學錄影!(普物一)
關於教學錄影,阿簡錄過非常多,有一次他寫了教學記錄(這裡),阿簡說:
錄那些課程影片,也給了我啟發哪。我錄完了上冊六章扣掉實驗的部份,這些課程是一學期的生物課所上的,約是60節45小時,假設實驗課用去1/3吧,那就還剩下30小時的教室課。結果我全部錄了幾小時哩?合計只有5小時而已。
我當時曾寫下這段回應(感謝阿簡的記錄我才找得到我寫過的話):
影片會很”短”—5小時就把一學期的課講完,這其實不奇怪,因為影片是總結,是老師消化後的”菁華”,就像一整章的內容,老師可以用一頁的重點整理呈現出來一樣!那課堂上60節45小時難道都在講廢話?其實也不是—因為我們要用很多提問,比喻…等過程來引起學生學習的熱忱,解開他們的迷思,還要兼顧很多概念之外的學習如:情意啊,批判性思考等!這些在影片中是不容易做到的(應該也沒特別去做吧)!
當教學錄影只有教學時,其實是少了什麼吧! 林教授的教學錄影中有很多他的人生分享,比如有天上課他精神不好,他跟學生說:因為太太生病了…然後講了半節課有關人生最幸福的事,講了—找到願意共度一生的人是多重要的事…..這些和物理不太有關但卻會影響學生一生的事,這才是我心目中的教學!老師說:如果你覺得這些話浪費了時間,那看錄影帶時可以在這個部分快轉….,但根據分析:學生是在物理專業的某部分快轉了(因為他已經會了),在老師分享人生經歷的時候,反而是倒帶重複聽的(我自己就是)!甚至有人集結這些非物理的內容成「豪語錄」,可見得學生和我一樣喜歡這種有情緒、有廢話、浪費時間的教學錄影!
如果我是阿簡的學生…
阿簡在這學期進行了以教學錄影為主的個別化教學,還寫了萬言書「莫名其妙的個別化教學」,他是個很有覺察力、很會自省的老師,他說:
我之所以會取名叫做「莫名其妙的個別化教學模式」,就是我認為還有許多要解決的問題。不然我一定會給它取個響噹噹的名字啊。我作到了一些以前作不到的東西,但同時也放下了一些以前會作的東西。
至於到底放下了哪些東西?我記得有一次他曾在噗浪說—實施翻轉教室(影片教學)後感覺有點失落,當時他沒明說失落了什麼,也許自己也搞不清楚吧!但我想如果讓現在8年級的學生(那時比較少影片教學,老師講述的比較多)回來接受現在一年級的上課方式,他們應該可以分辨得出差別吧!
ipad中的老師多了效率,但少了溫度—要是我聽過老師分享他對生物學的熱愛,對自然之美的讚嘆,我不會滿足於老師只是幫我把課本的知識講得很清楚、很容易懂!
新課綱標榜素養,素養可是包含知識、能力、態度的,教學改變別捨本逐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