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2017.12.27 公開課博覽會的筆記,主要是佐藤學老師的演講內容。當時寫在實際的筆記本上,現在將其電子化記錄於此。

  • 男女混合 4 人小組更好,5 人以上會有人落單變客人。
  • 小學 3 年級以下,2 人小組最好,他們還無法 4 人學習。
  • 3 人小組的凝聚力也很強。
  • 鼓勵學生不懂卻不敢問的情況,先打破他的心牆。有很多成因,教學生不懂一定要問,看隔壁的寫下來也沒關係,有些是不懂怎麼學習,並不是不懂那些題目。
  • Active Learning 對話式深度學習。
  • 什麼樣的小組,才能有效學習?
  • 協同學習不進行 (1)對話效流 (2)相互教導 (3)發表意見。
    而是「相互聆聽」,絕對不是講意見,不是講已經知道的東西,講得愈大聲愈激烈的都沒內容。
    例如給學習單,大家安靜自己寫才是對的,忽然寫到不會的,再彼此交流,會自己做的時侯自己做,不懂的再互相學習。
  • 不能有小老師的關係,不能講「你會了去教同學」,要說「不會的人要問」。「互相講」跟「互相問」不同,學歷成就高的沒有學習,被教的沒有理解,低成就沒去找出內心哪裡不會、不能解決,而且會變成被動的,等待別人來教我。
  • 不進行小組發表,是有結論就停下來,就想講而已,別人講是不會聽的。
  • 不用分配每個人的工作,讓每人全面的學習。
  • 若有 9 組,每組都學習單做得差不多,就繼續往下一題去。
  • 課堂前半做課內的內容,後半做應用題 => 跳躍課題的重要性,孩子喜歡挑戰。
  • 創造每一人能連結學習的場域 => 座位的安排:首先形成連結,要看到臉。
  • 上課要精選的語言,最小限的語言,不說非關課堂的話。
  • 學共四大支柱。
    • 尊重每一人的學習方式。
    • 互相信賴學生會學習,不用走來走去。
    • 相互學習是最幸福的。
    • 不讓人落單。
  • 觀課寫事實,非判斷。
  • 老師教學碰到問題困難,觀議課過程可能剛好解決。
  • 一堂課要有成效,這節比上節有什麼不同與進步?
  • 學共不只改善教學,而且讓老師更成長,更深思熟慮,更會觀察。
  • 轉頭的四人小組,低成熟會不轉頭,不深刻討論,知道結論馬上轉回來。
  • 小學先全體一起討論,再二人一組討論─先圍圈圈,椅子都在後面。
  • 學生覺得他會了,就會秩序亂,可能前十分鐘學好,後面就不想學了。(因為教材太簡單了)
  • 把學生全部靠緊密,學生桌椅排一起,讓學生像被老師抱住,像大家一起泡溫泉一樣。使他安定下來,或讓學生離老師最近,再慢慢放遠(一、二年級),U 字型桌椅要密一點。
  • 學生不安定,老師心要先安定。
  • 除非人很多,儘量不外觀,安定的坐下來,觀察學生上課(內觀)。
  • 大約每隔一個月,試著重新分組。
  • 願意公開觀課,第一次進去的那個人講話很重要。不要問問題,不要指導、評論、給建議。這樣有權力關係,因此要說「學到了什麼」
  • 家長觀課讓他進到某組內觀,給他觀察單,或讓家長真實參與學習。
  • 安排一位熱情的同學讓弱勢學生問,上課的問題第一個問他,讓他主動想學。
最後修改日期: 2023 年 6 月 21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