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2018.03.02 公開課博覽會回流研習的筆記,當時寫在實際的筆記本上,現在將其電子化記錄於此。
- 教學一小時,議課二小時。議課是老師專業成長的時候,討論才徹底。
- 很多的老師在「平方根」單元沒處理到「認知」的歷程。
- 意義化:能不能用言語讓不懂數學的人懂。
- 怎麼證明就是
- 「1 公升倒半杯,可以倒幾次」具體化解釋
- 事實性的描述很重要,要呈現「有意義」的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
- 學生有意義學習的歷程為何?要有建模成功。
- 實際操作跟數學概念的連結有困難。
- 「1」的單位量很重要,一樣是 2/3,因為單位量不同,意義不同。「」的證法就是單位量跑掉。
- 均一目前處理「認知」不夠深入。
- 1 雙鞋的 1 隻鞋是 1/2 雙。(單位量不同)
- 1 包有 5 顆,有 3包,是 5×3,5 顆乘 3 包。題目問最後有幾顆,所以單位放前面。
- 課程處理要用證據呈現,不要用辯解的。
- 分數有 4 種認知形式,例如 1/2
- 部份─整體關係(表徵形式的選擇,用圓形、長方形或正方形)
- 集合關係
- 線段
- 1/2 符號,除法
- 部份─整體關係(表徵形式的選擇,用圓形、長方形或正方形)
- 教師不能看課本做意義化,要看教師手冊或教學研究
- 怎麼確保弱勢的孩子能留下記錄學習的軌跡。
- 可以看到自己當時的困難就是難得的經驗。
- 先不要談怎麼教,先清楚自己怎麼學這些文本的。
- 成功的文本學習必要的條件:
- 作者(背景):提供完整,愈詳細愈好。備課一次就會累積很多有用的學習鷹架。
- 難字、難詞、難意,先圈起來,變學習單先讓學生查。
- 全文閱讀:字、詞、句都要讀懂。
- 文本發現(差異化學習形成),從句子或脈略或寫作技巧去發現特別之處。
(上述程序性是不能改變的)
- 課本是學生自己看得懂的材料,學習單用於處理 JUMP 問題,並非替代課本。2/3 以上的學生都通了,再發學習單。
- 老師的辛苦要打在靶心上,要借力使力。
- 學生會進步,是喜歡挑戰有困難的任務。
- 不教某題,困難的題目,如果有引導的策略,就會變「學習的題目」,而不是「考試的題目」。例如:將題目的句子轉譯方程式。
- 日本老師課堂上的逐字稿做得很細膩。
- 素養:學的方法跟理論能發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