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校內輔導處邀請黃柏嘉心理師到校演講,標題的 ADLER 原來就是阿德勒的英文名字,我還以為是什麼像 ADHD 之類的病名 XD

柏嘉心理師的研習內容很實用,重點摘錄如下:

  • 搞定孩子就等於搞定家長。
    • 林珮瑜老師說:「無論選擇用什麼形式跟家長連繫,家長最想知道的是老師喜不喜歡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在學校過得好不好?」
    • 班級經營是親師溝通的關鍵。
  • 把一般生搞定了,特殊生就沒有問題了。
    • 因為家長多半透過孩子轉述來理解班級狀況,老師每次介入學生的問題行為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回家轉述的角度。
  • 見到家長前,先做好親師溝通的準備。
    • 原本就不善管教的家長,你只是請他回去嚴加管教,只會讓結果變得更糟。
    • 事先確認要達成的會談目標。
    • 觀察孩子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孩子目前遇到的難題有什麼?
    • 你目前正在進行的介入與努力
    • 希望家長能供的協助
  • 找家長來學校的目的是什麼?
    • 告知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建立初步的合作關係
    • 希望家長提供孩子的背景資料或提供意見給老師
    • 希望家長能夠改變教養孩子的方式,或是改變家長看待孩子的角度,特別是正面部份
    • 希望提供意見給家長
    • 希望家長能提供老師一些協助
  • 家長興老師相處之後,他怎麼看待自己?
    • 老師多數時候比較關心家長怎麼看待我們,但更重要的是家長興老師接觸之後,帶著什麼樣的心情離開?開心、自豪、自責、愧疚或難過?
    • 老師要做一個能夠帶給家長希望的助人者。
    • 不用三明治問句,單純肯定孩子的重要性。
  • 親職晤談的目的在增加父母的自我覺察,而不是給她答案
    • 如果家長的問題能透過簡單的觀念調整或勸告說服就解決,那麼早在見老師之前問題就解決了。
    • 老師不需教家長怎麼當個好父母,但需知道如何幫家長移除當個好父母的障礙。
    • 需要提供給父母的是關於與孩子互動所需要的背景知識 (發展階段、用藥、心理狀態)
  • 家長會談的基本理念
    • 放下評價,接納家長
    • 給予家長情緒的支持
    • 接納能讓家長放下防衛,鼓勵讓他們有勇氣改變,傾聽則能贏得他們的信任。
    • 家長在管教上歷經挫折時,心理處於脆弱狀態,對於建議或評價會過度敏感。需要多留意家長的焦慮是否升高,還是慢慢得到抒解。家長如果一直說「是的…但是…」代表會談讓他們感覺焦慮,需要調整。
  • 想通了,不見得做得到。
    • 沒有壞父母,只有預備不夠的父母
    • 許多管教上的嚴重問題,在「認知」與「行為策略」兩方面都需要被協助。即使認知過關了,也不代表家長有能力在行為上做出改變。從「知道」到「做到」本身需要一段時間的實際練習。
    • 因此協助家長時,討論不能停止於認知的鬆動與「打算要去做什麼」,有些時候必須連實際要執行的方式與步驟都進行討論,確認家長有足夠的準備,才是完整的協助。
    • 必要時可以和家長進行練習,來回示範與演練,確保「會談中的發現」不會因為舊有的行為模式與不懂得正確的表達,而成為家長更強的挫折感。
    • 覺得能力不足時就檢核動機問題。覺得是動機不足時就檢核能力問題。
  • 面對家長對我們的強烈負面情緒,我們可以怎麼做?
    • 想一想,如果妳人生遇到重大困難。你可以選擇一個人來協助你。你會選擇誰?你選擇這個人的理由是什麼?
      1. 我覺得這個人懂我
      2. 我覺得這個人與我關親近
      3. 我想要跟這個人一樣
    • 能夠帶給對方上述三種感覺,最好的管道就是「聽懂對方的故事」
  • 家長會談的基本理念
    • 先把家長救上岸 (引導家長說出他們的辛酸)
    • 幫忙孩子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常常是我們請一個溺水的人 (家長) 幫另一個溺水的人 (孩子)。
    • 我們可以要先跟理解家長的痛苦,自己可能的溺水狀況。(先與父母連結與合作)
    • 他們本身自己也可能在某方面有溺水的狀況和焦慮
    • 在討論任何親子教養的介入之前,父母情緒的安頓永遠是第一步。

最後老師推薦這本《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曾端真老師的著作。

 

最後修改日期: 2023 年 1 月 24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