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同事嘗試分組教學的時候遇到些問題,很高興同事找我不是糾團購而是聊教學,於是我建議她和我一起參加學思達師培課程的中階工作坊,原本以為是在階梯會議室的大場教學,收到行前通知後,看到上午場的主題「學思達主持引導及課堂機制」分成六個場地,讓學員自由選擇。

我查了講師的專長,分別是國小國文、國小自然、國中公民、國中地理、國小數學、國中歷史。既然會談到課堂機制,應該會以他們平常的教學為例吧?我是國中數學教師,同事是國文教師,因為太難選擇,就到學思達社群尋求建議。北市光復國小的宋蕥妘老師熱心的指點明燈,她說:「也許任教中學的夥伴比較適合,因為學生的年齡層是相仿,要感性找洛晴師、要知性找雅雯師、要行動力找逸帆師。」

國中的三位講師我對雅雯老師有印象,在夢 n 也常看到她的名字,於是就和同事決定就是她了。當天的自由選課採先到先選的方式,我和同事早上六點多就出門,從宜蘭轉車到市府轉運站再轉車到忠孝復興站,為了不再多轉一次車到松江南京站,我們就提早在南京復興站下車再走路前往研習場地。

結果到達中山女高的莊敬大樓再簽到完畢後,已經超過九點了,佈告欄上的標示寫著 D 組額滿,在電梯裡,我按下前往 6F 的燈號,「我們要參加的那組已經額滿了」同事提醒我。不過我和同事們一行三人討論後,仍然想過去看看是否有機會自己搬椅子進去坐?

走出電梯匆匆忙忙地往右走,怎麼只有 E 跟 F ? 趕快往左走,聽到 D 教室裡雅雯老師已經開講,門口站著工作人員,我以為會被擋下,只見她拿著號碼牌說:「只剩三張喔!」頓時放下心中大石,順利聽到網紅老師的課。


很長的前言講完了,以下是研習記錄及心得:

我們進教室的時候,現場座無虛席,於是先分散坐在後面幾組,這時老師先要大家在紙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學校以及想來參加研習的原因,然後先明確的講解規則是「找不同桌、兩人一組、缺人舉手」,再讓大家起身找一位學員配對。

「先介紹的人舉手!」老師確定每對學員都有人知道自己的任務之後,才開始倆倆互相介紹後交換那張紙,並提醒大家交換卡片說謝謝,再找另一位幫剛才那位夥伴自我介紹,而且這次有指定要找身上有相同的衣物顏色的學員,這樣也不會讓大家都只找附近的人。

老師要求大家自我介紹要講足一分鐘,第二輪我發現明明之前聽了夥伴的一分鐘介紹,但是自己轉述同樣介紹的時候,竟然提早到四五十秒就講完,還多出一些時間,另一位夥伴也一樣,可能是我們聽完別人的介紹之後,自己會再整理過內容,或是有部份內容被遺落也說不定。

⊕互相自我介紹過程,老師有稱讚大家表現不錯又專注,正向的支持。

二輪自我介紹結束之後,卡片上貼有刮刮模,刮開後有數字,就是新的分組,這樣的分組方式讓我們晚到的學員也有機會往前坐,哈!老師也有提到,自我介紹小卡收回之後也可以當籤,抽人回答。

接下來是選組長的環節,先讓大家同組彼此介紹自己的生日與星座,幫大家找個破冰的話題,並且指定生日離今天最近的是組長,也省去大家客氣推來推去的麻煩。組長可以要求別人做事,不要什麼都自己做,就像在學校工作一樣,什麼事都自己做太累,我常跟學生說,我除了是導師,還兼任風紀股長跟衛生股長,什麼都我自己來,那要幹部做什麼?

優秀的老師是先天決定還是後天訓練?我真的覺得有些人天生就有老師的特性,天生就有威嚴,天生就有領導力。不過,除了「天才」,也有「地才」,肯學肯磨練,也能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老師要每個人先寫一個分數,同組再去頭去尾平均。接著全場十組再平均,之後讓各組猜這個答案是多少,由最接近但不超過者得勝。大家最後的平均結果,是 62.5 分。

「對這個分數的解釋是什麼?」老師問。

我心中的回答是,根據數學的中央極限定理說明,在適當的條件下,大量相互獨立隨機變數的均值經適當標準化後依分布收斂於常態分布,填量尺問卷也是,最高跟最低通常都比較少人選。

⊕老師問下一個問題前,先問有沒有哪組還沒討論完,確保進度一致。

或許是加上「心法」這兩字的緣故,看到這張投影片出來,忽然覺得好厲害!然後再來個五步驟,像海浪一波接一波。

⊕學思達的課堂,老師什麼都能告訴學生,就是不能告訴學生答案。

老師如何有效率地、更簡潔地、更深入核心的提供線索、暗示、引導。讓學生自己想出答案呢?現場玩一個遊戲,假設答案是台灣某縣市,要學生先寫出這個答案的四個學科知識,讓上台者在 30 秒內猜出答案,其他人可提示,但是不能說出那四個學科知識。現場的老師都很強,一次就猜中。現場的老師真的很強,果然是中階班,感覺每個人都有一把刷子,想來學思達帶回第二把刷子。

開始進行分組討論之後,講師要大家反思,大家彼此不熟為什麼能這樣熱烈討論?

因為開始有先破冰,加上大家的動機強,還有講師營造出連結與信任的氛圍,才有這樣正向的結果。若要讓學生開始「討論」與「表達」,就必須搭建學思達各種機制,例如分組、創造合作正向的競爭、計分的機制等等。不過也不能什麼都加分,要找出學生比較能接受加分規則,有時候問問題沒加分,看看學生有沒有不同的反應,自己任教的班級加分機制要測出來。加分機制有以下幾點要注意:

  • 同組學生的分數綁在一起
  • 回答的學生可以獲得分數
  • 只有加分,沒有扣分
  • 分數設定最低至最高分

⊕小組分數影響個人成績的比重拿捏,很重要,要有明確的個人成績給分標準

計分的方式可以用撲克牌計分法或是海螺計分法,雙海螺的模式是多一個全班計分。我自己喜歡用海螺計分,不過有同事覺得海螺很佔黑板空間。

為了讓我們理解合作學習的精神,讓抽象概念具體化,講師要我們準備一張紙,一支筆,在限定時間內想想「口加兩筆畫會變成哪些字」自己寫有幾個,小組加起來有幾個?原來同學有寫到我沒有想到的字,團結力量大。

這張圖也很有意思,隨著老師一成不變的講述,學生與老師的連結也一個個斷裂。單向講述的課堂,以下老師的主持話語很常見:

  • (念著講義的內容) 這個很重要,會考,用螢光筆畫起來/打五顆星星!
  • 再給老師 X 分鐘就好,講完這個就下課
  • 不要以為我都沒看到你們在做什麼,只是我不想講而己
  • (上課上到一個段落) 有沒有問題?
  • 叫你不要吵是不會聽嗎?嘴巴閉起來!

有些老師以為分組坐一起就是合作學習,如果教學設計沒有搭配,仍是「分組講述」,不分組說不定還好一點。還有些老師常用問答,以為這就不是單純講述了。問答教學法讓教師在課堂方便操作,也能切換學習樣貌,學生也可以說話、發表意見,感覺很好呀!但缺點可能流於特定粉絲回答或無人回答,只好老師自問自答,也不能問太長、太複雜的問題。這種方法讓學生要馬上回答,教師偶一為之,主題仍是講述。

分組模式有很多種,如果不顧慮成績的同異質性,只要有合適的分類即可。例如喜歡吃某小吃的分為同一組、抽撲克牌、大聯盟選秀或是台中市嶺東高中王寶漢老師提供的 2+2 好搭檔分組法。無論哪種分組法,適度更換小組成員與學生角色很重要,分組完成也要讓學生坐在新的位置,彼此打招呼!

課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講師問大家剛剛一開始的分組方式還記得嗎?隔了很久,大家記得的內容不一定全面,經由討論可以補充別人的不足,這也是分組合作學習的好處。

分組的時候常見到的問題是選組員的紛爭,如果大家都想挑同一位組員,可以制定一些規則。例如上次考試進步最多的同學先決定、發表高見想辦法讓同學決定選他、只能挑沒有同組過的同學、找同月份星座的同學、抽籤猜拳或是反過來換另一方決定。

討論的內容必須先聚焦再討論,確定討論的方向。討論時間到,如果大家熱情不減,試試叫大家筆放下,雙手舉高。

小組討論的人數分配也有很多種,越少人討論或越多人討論都有優劣,講師也讓我們想想有哪些優缺點,因為沒有太多時間給各組分享,有學員建議給兩分鐘讓大家走動到各組去參考別人討論的結果,看到不錯的內容直接拍照記錄。

學思達的課堂引導主持,也要搭配老師的正向回饋,例如下面這些常用的語句:

  • 這是一個好問題!
  • 這個問題太棒了!
  • 問得好!妳是怎麼想到的?
  • 謝謝妳的問題,問得很好

現場許多學員集思廣義也提供許多點子,例如討論如何抽籤,就有老師提出用 LINE 的爬梯子遊戲或是 Chwazi Finger Chooser 這個好玩的 APP,只要設置多少個手指要選擇,只要大家將手指點在屏幕上並等待,Chwazi 就會自動進行選擇。IOS 版最多可以六人同時點,Android 版聽說沒有限制。

在三小時內聽了這麼多內容,實在需要一點時間消化,同事聽完雅雯老師的分享之後,問我說「雅雯老師年紀多大呀?感覺她的教學游刃有餘。」我是不知道她的芳齡,不過我覺得教學經驗多,年資久,跟教學技巧好沒有必然的關係。那種沒幾年就要退休的資深教師,自認不會被新課綱影響,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教學,也大有人在。時代的巨輪不停轉動,唯有與時俱進的思維加上行動力,才能站在風口浪尖上,才能像雅雯老師一樣兼具知性、感性與行動力。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