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這學期想在九年級的班實施國文科的分組合作,試行一節課之後,她覺得很沮喪-,因為學生都不討論,說出來的內容也都很簡短,不是成功的分組合作課。我心想哪有一次就成功的呢?我在研習聽到的分享,起初失敗的例子很多呀!都是不停試誤修正才會愈來愈好。既然同事主動跟我提了這件事,我也好奇她的操作方式。

「學生不在意加分,我也不想靠獎勵的方式買吃的給他們呀…」同事無奈的說。

「那你怎麼分組的?」我問。

「用綜合課已經分好的組,讓他們直接討論。」

「有小白板嗎?還是學習單?」

「都沒有,我不想額外花時間再準備這麼多道具,很麻煩。」同事回答。

聽到這裡,先工商服務一下,就是嘉義縣立新港國中的林家弘老師推薦的雙面紙白板

一片只要 36 元,文具行找一下就有。這個多大呢?看看林老師的實際上課的照片,尺寸大約接近一張學生桌的大小,雖然背面不具磁性不能吸附,如果有需要,加工一下也是可以。加上白板筆,一套六組的價錢,應該花不到一節課的鐘點費就能備齊,至少可以用一學期或一學年吧!這個可以用濕布擦拭,如果真的很髒,也沒有清潔酒精可用,重買一塊也不會太貴。

回歸正題,如果上課中途臨時改變教學模式,例如分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學生不習慣是正常的,僅管他們在綜合課已經分組上課,在其它課仍算是陌生的學習方式。很多人都建議,改變教學方式的時機就是接新班的時候,接後母班也算,因為那時候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接受度最高,真的不行就砍掉重練了。

關於分組,並不是叫學生併在一起坐就是分組,這樣的效果說不定沒有傳統行列式的座位還好,分組就要發揮分組的優勢,例如小組討論或是共學。分組的方式,選秀分組的方式很多老師使用,也無不可,我覺得初期先不用管同質性分組或異質性分組,這樣太累了。通常導師排位置,也不太可能將成績好的集中在同一區,如果真的會這樣集中排座位,代表那位老師某種程度已經放棄後段的學生了,這種情況在正常的班級不會發生,所以我就直接將坐在附近的四個或六個同學直接將桌子併在一起成組,然後順時針的安排組別。

接下來是引起動機的方式,當學生起初完全沒有任何動機的時候,適當的加分和獎勵是必要的,然後再慢慢退場。否則學生平常上課都提不起勁了,憑什麼分組之後忽然就會變得喜歡上課呢?我看《老師,你會不會回來?》電影裡的王政忠老師,一開始也是買零食當誘因嘛!真的不想獎勵,那就懲罰,分數最少的組別要背課文或是抄單字之類的,當然這是下下之策。

要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老師於上課的流程引導很重要,通常來說,使用講義或學習單的引導方式最簡單,講義的來源除了出版社提供之外,也可以到「ShareClass」蒐尋,備一堂孩子喜歡,且有效的課!ShareClass 是一個開放的教學資源共享平台,幫助中小學教師探索、收集,與分享優秀的教育內容。如果使用現成的教材,一定要有適當的修改,因為每個學校的學生背景不同,程度也不同。我認為修改講義是老師該有的基本能力,改久了之後,就能自編教材了。有著好的講義脈絡,再穿插不同的提問方法,行有餘力再加上一些資訊融入,整堂課就會上得精采,學生也有收穫。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