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聽葉丙成老師分享如何操作翻轉教學的時候,他說最好從接新的班或是國一開始,不要忽然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一開始就習慣老師的教學模式,比較沒有阻力。我曾在國三上學期的時候,選擇與我默契不錯的一班,實施過五個星期,大約一次段考的時間,事後分析段考成績,分組的座位安排與不分組的時候,成績差不多,沒有更好也沒有變差,然而教學過程中比較輕鬆愉快,只不過教學前必須多思考課程設計。

這次我接了二班國一新生,打算從頭就建立分組合作學習的習慣。剛好學校來了一位台北市國中的訪問教師,為期一年駐校指導校內國文領域課程發展,我也與她討論分組學習的操作方式,她建議先傳統行列式的座位聽老師講述式講解一些題目或觀念之後,再就近拼組彼此討論練習。

班上都坐六排,大約 25~27人,剛好雙數排彼此合併,每 4~5 人一組可分六組,從前門開始順時針組別編號,每組組內的學生,也是從相同方位順時針編號,課間就可以指定 1~4 號同學起立回答,同時起立就跟老師猜拳,贏老師的學生回答。

我的方式先講解課本例題,學生再討論課本的隨堂練習,再起立回答,這樣的模式操作一個星期左右,我觀察到有些程度不錯或已經補習過的學生,會事先往後寫課本的內容,另外有一兩位學生,雖然課本的練習已經寫完,但叫到分組號碼的時候,卻沒有動力站起來回答。

針對這個困境,我詢問了彰化田中高中附設國中部的葉奕緯老師,他給我的建議如下:

要分組前,要先不分組。這看似矛盾,卻是事實。因為孩子們剛進入新的環境,要適應的事物很多,若是在初期就貿然分組,會有風險。或許會讓適應期拉長,更有可能會讓分組走味,因為我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處理上課秩序問題。

所以,先教人、再教學。

我自己在第一次段考前都是要傳統座位,不過我會適當地讓孩子有方法的進行練習討論。舉例,小考過後,我會這麼說:各排考最好的起立。接下來千萬不要說:「來,去找他們討論」孩子聽不懂這個指令。要這麼說:「請起立,找這位同學問會兩題後,才可以回座」,明確的指令,孩子會清楚該如何執行。

會討論之後,再利用第一次段考的成績來進行異質分組,然後讓孩子們熟悉,第二次段考後再納入計分機制。用一個學期的時間讓他們明白什麼是分組合作學習,會比較順利。抽人回答也是一門學問。

我自己會有幾個階段。

第一、假民主真指定

我會假裝抽籤搞笑,但是抽籤後就直接匿名字增加笑果(譬如抽一支籤起來沒看就先說,來這題數學小老師來。先從自己可以信任的暗樁開始練習上台。

第二、抽咖之先選先贏

如果今天有五組,我會在黑板上寫五題,有簡單有難,然後請各組的 D 咖起立,說明每一個人都要上台解一題,先搶先贏。我的孩子通常聽到這一句就會衝出來了。然後,我們要確保,每一個上台的孩子,都下得了台,如果孩子在台上呆掉,要去適時的支援,千萬不要說:沒關係,先下去,這樣他以後就不會上來了。

第三、後段孩子優先

如果同時有不少人舉手,速度差不多,我會以 D 咖優先叫,當組內明白這個機制後,你會發現有組長會叫D咖快點舉手,他會教他的情況發生,而這就是我們要的。

第四、速度取勝

到這個階段,孩子們都有上台發表的能力了,所以就以速度取勝,我有無線搶答器,所以會很公平,哈。

此外,彰化二林高中附設國中部的蔡慶鴻老師也分享他的意見如下:

我很少算分獎懲,上課的參與度部分,我沒辦法讓每個孩子都專心聽我講課,但活動不專心或亂玩時,我會很生氣,孩子也會因為知道我的用心而聽我的話。我想這是用愛與心建立起來的氛圍

一個一節課的活動,我卻花十幾二十個小時去準備,孩子怎能不愛我 🙂 

我沒辦法讓每個孩子都喜歡數學或學好數學,我在培養思考與表達能力上也還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但我的孩子沒有一個討厭上數學課 (好啦,或許還是有)。這其實是我的最大目標之一。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