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在屋裡,就像國王的新衣,用來形容那種荒唐卻真實的情況。明明房子裡有一頭佔據著極大空間的大象,但所有房子裡的人,都選擇視而不見,既不談它,也不管為什麼會有大象,更不會試著找方法,把大象移走。充其量,就是在房間行動時,自動繞過大象所在的位置。
這是在這篇部落格文章裡提到的說明,文內同時有類比於學校環境的舉例:一個班級裡,老師明顯的偏愛某些學生,對這些學生的要求與標準明顯與其他同學不同,這種作法絕對會對所有同學,整個班級,甚至學校,都造成負面的影響。
可是,不只學生不會點明問題(不敢)
其他老師也不會插手(不願意)
校方(校長或行政主管)通常也會視而不見(不方便)
因此,除非有一天真的有事情爆發了,否則,這頭「對學生差別待遇」的大象,就會在那個房間裡,一直生存下去。
在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中,「大象在屋裡」表示大家平時迴避不談公開的祕密,除非他們感到安全,願意開誠布公,才能慢慢移除這隻大象 (p.254)。這本書《大象在屋裡: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實錄1》從淺談薩提爾開始著寫,搭配工作坊中的五組家庭對話實錄,呈現薩提爾模式實務上的應用。每次會談先由治療師介紹案主的背景及先前工作的重點,接著是本書作者瑪莉亞與家庭的會談,搭配學員的雕塑 (角色扮演),最後則是小組回饋、提問及瑪莉亞的教導。
瑪利亞.葛莫利 (Maria Gomori) 受教於薩提爾,並與之共同工作達二十年,是國際著名的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大師。另一本書《越過河與你相遇: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實錄2》是工作坊另外一半的家族治療實錄,治療師與案主之間有條河需要越過,但彼此間仍需保持清晰的界限。
學習薩提爾模式要先學會認識自己,我們需要先做榜樣,這就是身教,也就是自己要先成長才能示範 (p.251)。治療師要相信自己和相信案主,像跳雙人舞一樣,案主的回應 (responding) 以幫助彼此連結,立即反應 (reacting) 則是防衛或自我保護 (p.238)。這類似我在學思達研習聽到的乒乓球式對話,老師或父母不要一直說,讓孩子自己說。
當我在學思達初接觸薩提爾對話的時候,覺得用此模式跟學生對話很有幫助,如獲至寶的跟學校輔導老師分享。專業的他們早已知道薩提爾模式,但他們或許認為這在一般的學校裡不容易實行,首先是把家庭成員都找來會談不容易,其次是學校裡也沒多少人能被雕塑扮演彼此連結的關係。瑪莉亞認為一個家庭會談至少四次,之後評估是否需要更多,歷程中表明他們要做功課,他們一定要努力 (p.88)。這些個案都是主動願意前來治療,如果是被動不配合的時候,就會停止晤談。這跟學校裡大部份是師長主動找學生來談話的情況相反。
然而,學習薩提爾模式可以學表面的形式,也可以用很深入的方法去做 (p.251)。我是先看過李崇建老師的書,也看過他的現場簡單的對話示範,再看到《大象在屋裡》的會談內容,就會有許多似曾相似的感覺。相反的,如果老師想了解薩提爾對話在教育現場的應用,直接看這本書,會看到書裡的會談除了家庭成員與治療師之外,還有一堆學員,他們也扮演案主及其家庭成員的角色,並展現擔任其角色的同理心,能夠描述出案主家庭當下的心裡圖像。這個架構太龐大,若誤以為薩提爾模式都要這樣做,可能就會直接放棄了。
薩提爾模式不是技巧也不是工具,其治療信念是「人有改變的可能」(p.10),臨床治療忽略人際互動的脈絡 (p.15),個別心理治療時,治療師給予傾聽與支持,並試圖做情緒管理的介入及練習,卻不能從根本上疏通個案面臨壓力時的不快 (p.45)。薩提爾模式裡則有許多歷程及工具 (p.92),希望治療師能冷靜下來,不再只「聽」到他們說了什麼,而是開始「觀察」你來我往的非語言訊息 (p.20)。治療必須是體驗性的,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身體的記憶讓案主感受早期性生活事件對自己的衝撃,體驗過去及現在的正向生命能量,產生能量的轉換 (p.28)。李崇建老師書裡的對話記錄裡,當會先問「怎麼啦?」,也會要求個案回想第一次發生某件事是什麼時候,當時的感覺是什麼,大概就是類似這個方法。
瑪利亞的會談實錄裡,也多次看到個案家庭彼此擁抱,但這是非強迫的。例如有組家庭的實錄提到孩子主動擁抱父親,但瑪利亞就不鼓勵孩子擁抱母視,因為在母親對男孩做過那麼多事 (打罵) 之後,要男孩去擁抱母親,會減弱她曾對孩子做過殘忍的事。故意區分父親和母親之間的不同,母親還要努力才能得到擁抱 (p.186)。
薩提爾模式聚焦在「轉化」和「改變」(p.31),從對話實錄裡可以看到瑪莉亞面對個案時,第一句都是先問「你想改變什麼」,這反應出改變會發生,相信改變是可能的 (p.31)。瑪利亞會要求家庭每個成員都做出承諾,承諾是轉化的開始,同時用語言表達就是一種落實,真正的轉化是發生在冰山的各種層次 (p.85)。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輔導學生必須拉長時間才看得到效果,但我認為長時間之後學生的改變,可能包括這些輔導歷程,也包括這長時間內他所經歷的人事物讓他改變。輔導晤談當下的影響可能稀釋到剩百分之十也說不定。薩提爾模式的這些實例,則在短時間內就能看到個案的轉變。瑪利亞也說「我從來沒結束過一個案例,學會了溝通,需要去實踐,生活永遠不會結束,總會有新的問題發生 (p.91)」。
書裡提到米爾頓.艾瑞克森 (Milton Erickson) 說的一個有關「歷程」的隱喻故事:他小時候住在一個農場,十四歲時,看到一匹迷路的馬。他想幫助這匹馬回到自己的農場,於是就跟著這匹馬在路上走,有時候馬餓了、累了,要吃東西,他就會讓馬在路邊吃草,然後讓馬繼續走,這匹馬大概走了兩小時。突然間,他們走到一個農場,農場主人說:「這是我遺失的馬呀!你怎麼知道這匹馬是我遺失的?」他說:「我只是跟著牠走而已。」(p.238) 怎麼進行治療?就跟隨你們的案主吧!「跟著案主的歷程」、「跟著你的歷程走」,這是一門藝術,追隨自己的歷程,再結合案主的歷程。
書裡的對話記錄中,學員給個案的回饋也非鄉愿的維護大人的世界,有位學員給個案的回饋說:「學生」代表「學習生存」,你可以在學校裡學到「怎樣生存」;你可以是自己的老師;你的同儕也能成為你的老師,忘記那個爛老師吧!(p.84)
2011 年 3 月,瑪莉亞在南京上課一開始提出七項觀察家族治療的清單 (p.169):
- 如何創造安全氣氛
- 如何增加自我價值
- 教導、提倡一致性
- 治療師何時活在當下,何時與家庭成員連結
- 如果運用工具
- 在你的觀察中,有哪些是新學習,對你的挑戰為何
- 資源如何運用、啟動
薩提爾模式的基本要素有五點 (p.28):
- 體驗性:盡可能提供正向的生命能量。經由不同的應對姿態或任何身體位置的雕塑,讓案主與自己的內在歷程連結。例如案主說「我很憂鬱」,就讓他擺出一個身體姿勢,去體驗他現在的感覺。之後,再看看案主要擺出什麼樣的身體姿勢,去感受他希望的感覺。身體姿勢的改變,在多個層面上創造出新的覺察:我們承擔了怎樣的心理壓力?我們需要放下什麼?
- 系統性:治療必須進入案主的內在系統 (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真實的我) 和人際互動系統 (過去和現在經歷的人際關係) 進行工作,讓案主體驗到自己的生命。希望每個人在個人內在層面和人際關係層面都能發生轉變。
- 以正向為導向:例如「孩子不去上學」,建議去發現孩子和家庭的資源和力量,以便打開家庭系統裡被阻塞的正向能量。又如創傷經驗,依照傳統的做法,會支持案主:「真可憐,你竟然發生了這種事情。你肯定感覺糟透了!我支持你。」但這不是真正的幫助,我們事實上支持了他的軟弱,而忽視了他的力量。運用薩提爾模式會用一種很不同的語氣說:「當時你是怎樣走出困境、活過來的?」、「你運用了哪些資源?」、「你很有力量。」案主一定有他應對的資源。
- 聚焦於改變:會談首先要問的是:「你想要什麼?」而不是問:「問題是什麼?」很多人繼續使用一些他們從小就學會的資源,事實上,這些資源已經不能幫助他們在的情境了。例如小時候學會的資源是「保持沈默」,因為家庭規條是「不許對大人回嘴」或「小孩子不該口無遮攔」。所以,這些壓抑的能量可以被釋放,並且轉化成開放的能力。
- 治療師自己:治療師的一致性是創造會談氛圍的必要條件,如信任、安全感、關懷、接納、希望、真誠的關注及真實性。治療師要「運用自己」,意味著要先了解自己。這需要治療師已經處理過自己的家庭議題,清楚自己的脆弱及陷阱。
薩提爾的四大總目標 (p.32):
- 提高自我價值:一種存在狀態,包括自我、他人及情境。
- 促進負責任的選擇:鼓勵人們做出自己的選擇,永遠有選擇的可能。
- 鼓勵為自我負責:是成熟的要素,它包含了行為、感受、想法及經驗,以滿足自己的渴望。
- 協助案主一至性:是一種覺察、接納和開放的狀態,是內在真實體現,代表內在的和諧。
傳統上,設定治療目標是治療師先進行評估,然後為案主設立目標。在薩提爾模式中,目標不是以內容為導向,所有的目標都是為了成長,成為一致性的人。健康的家庭系統裡,每個人腳踏實地的站著,而且彼此連結。這是一個完整、健康的圖像,而我們如何到達那裡是一個歷程。在薩提爾模式裡,我們一邊評估,一邊介入。如果案主離開時沒有帶走任何希望,就表示你沒有做好工作,他們有可能再也不會回來了。無論希望多大,他們都需要感覺到有希望,改變是可能的。
觀察一個家庭時,我關注什麼呢?(p.34)
- 溝通:希望他們學會從不一致性到一致性的溝通。
- 自我價值:是一種意識的層次,是認可自己和他人的一種體驗。
- 家庭規條:把僵硬的「規條」改變成「生活指引」和「界限」,用負責任的態度為後果負責,而不是強行懲罰。
- 家庭系統:需找那個最願意成長的人,有時候,最願意成長的人就是那個需要幫助的人,他經常是個孩子,最容易被調動起來參與改變的歷程。如果讓家中的一位成員學會「自我肯定」,很可能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 對改變的態度:變得開放且歡迎改變。
- 生產力:從沒有安全感、混亂變得更腳踏實地而安全。
家庭或夫妻的首次會談 (p.36):
- 建立關係:與每位家庭成員接觸、留意每件事情並適當地回應、締造改變的希望、建立信任關係。
- 問每個人「想要什麼」(而不是問「問題是什麼」):對每個人個別提問、給每個人相同的時間、引導成員互相對話,而不只是和治療師對話
- 觀察與傾聽: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他們的溝通方式、語言與非語言的模式、誰說得最多、誰看上去最有權力、誰保持沈默、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評估他們之間的「橋樑」或「牆」
- 情緒方面:他們如何表達受傷害的感受、生氣、冷漠或愛、關愛、接納;評估他們自我價值的層次;表達感受時,他們自我保護的程度;他們的親密與疏離;他們如何分享愛及情感
- 原生家庭及文化背景:姻親和大家庭的影響;宗教和文化議題及差異;父母如何相遇;他們希望得到什麼;對彼此的期待是什麼;教育孩子的方法與議題;資源
- 議題的討論:財務、教養孩子、工作壓力、時間分配、如何做決定、分擔工作
- 家族治療使用的工具:運用雕塑;雕塑的歷程;呈現每個人對他人的看法;鼓勵家庭成員彼此溝通,藉此增加彼此的互動;運用溝通練習;引導家庭成員傾聽對方;核對每個人所表達的意義及心中的猜測和假設;使用「我」,而不是「你」的訊息
- 分享脆弱的我:鼓勵表達和接受脆弱的部份,例如「害怕、焦慮、羞愧」;強調並認可正向感受與特質;運用「重新協商」;運用「假如」技巧,協助成員重新建立信任關係;「矛盾性建議」誇大病症,以鬆動行為模式。
- 首次會談總結:加強家庭的正向能量、力量及資源;確定每個人在首次會談中學到什麼;給家庭作業時,要先確定他們已在會談中練習過;訂定少於四次會談的合約,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承諾,一起朝著期望改變的方向前進。
※點選連結閱讀另一本的[閱讀心得及摘要] 越過河與你相遇: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實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