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在宜蘭文學館辦的講座,除了有研習時數之外,邀請的講者都是知名的大人物。這次是邀請拍攝《我可能不會愛你》、《親愛的奶奶》的瞿友寧導演。

[@more@]

文化局選在〈宜蘭文學館〉這個小地方當做講座的場地,大概是覺得聽眾在這棟有文藝氣息的建物裡聽文化的內容,席地而坐很放鬆,事實上一點也沒有。

場所狹小無法容納太多人之外,最大的缺點就是大家要盤腳而坐,這種坐姿會讓人腳麻,長時間約二小時的聽講又因為大家坐滿滿的,也無法一直變換姿勢或是將腳伸直,其實很不舒服。一開始導演是坐著的,可是後來演講都全程用站的,大概他也知道會腳麻。

另外,講演過程中,導演有寫些字在小白板上,小白板放的位置已經超過這個房間,我坐的位置一點也看不到寫什麼。下面這張照片中,導演正指著他右方的小白板在解釋「知道、學習、模仿、創造」四個階段。

這場講座除了可以見到平常不容易見到的導演分享他的拍攝經驗之外,還聽到一個不錯的觀念,科班出身的人可能知道,我卻是第一次知道。

導演說,大部份的電影時間都控制在 2 小時左右,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時間,通常電影或電視劇都遵從著一個架構,也就是將時間軸切成三等份,第一等份約 15~20 分鐘,內容是將這部片的背景、人物、細節都交待完整,接著就出現第一個衝突點,然後就有 60~80 分鐘在描述衝突點之後發生的事,接著會出現第二個衝突點,然後再用 15~20 分鐘做結尾。

舉例來說,好萊塢電影一開始可能主角出場在做一些事,接著就出現一件緊張刺激的事,例如某處某地發生危險,故事的主軸就開始處理這件事,解決這個危險。看似解決之後,第二個衝突點出現,第二個緊張刺激的事出現,就像好萊塢電影的後段看似壞人都被解決了,結果忽然又復活從背後突襲,最後的小段落則是再解決第二個衝突點的事件。

最近因為喜歡拍攝一些校園短片,這是很實用的參考架構,只要循著這個模式拍攝,拍出來的情節就會更好看。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