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國中數學教師,稍微整理目前宜蘭縣內能參加的比賽項目,依上下學期區分,固定常見的有
3月:Scratch,可帶隊參賽(學生),也有教材設計組(教師)
4月:縣內科展(學生)
10月:試題競賽、攜手行動研究、補救教學教材設計
11月:性別平等融入教案、生命教育融入教案
12月:蘭陽盃數學競試(學生)
其它科可能也有許多不同的比賽,像是教師組國語文競賽、青少年發明展,或是教網中心的圓夢主題競賽、宜蘭瘋學習、部落格競賽等等…
通常下半年會有大量的競賽,民間團體也會辦很多,為的是消耗預算嗎?
[@more@]
有些競賽採自由報名參加,也不愁件數太少,有些就強制每校都要出作品,才不會太難看。
每校出作品的那種,大部份會讓菜的去做。
自由參加的部份,如果觀察得獎名單,有男有女,當天也不乏資深教師,可見踴躍參加的老師不少。他們為什麼要參加?
現實觀點來看,有獎金。雖然不符比例,花的時間成本大於獎金鼓勵,尤其是付出大量時間,結果卻連個安慰獎都沒有,真的是打撃。另外還有敘獎,這又不會加薪,有什麼用?要調校的就很有用了,可以加積分。再來呢?個人名聲,成就感,證明自己的能力!?
這樣好像沒得獎就沒能力… 其實也不是,就好比參加星光大道,超偶也可以啦,當然要有基本水準,再來就是要看符不符合評審胃口了,有時候評審可能只有一位喔!就請一位教授來看完全部作品,這就像是學生美術競賽,全縣第一名的和佳作的派去全國賽,得獎結果可能顛倒。有時候評審很主觀耶…
有時候也要抓對風向球,投其所好,如果方向正確,就會常常得獎。通常剛畢業的教育生力軍,也是戰鬥力超強,理論還記在腦中,再結合實務,作品就像完整報告,也容易打敗資深教師們。
有些則是靠人氣和累積,就像有些攝影比賽需要衝票數,那每班電腦課都要求學生去投個票,馬上就可以快速累積了。
前陣子參加大腦神經科學師資培訓研習,講師提到也有辦教案競賽。如果只有一張獎狀,有多少人會參加?還是有那種精進的老師會參加的。但可能是少數… 就像辦在假日的研習,又有多少人會參加?對於研習,又可以另開一篇專文講講心得。
我覺得狀況有點像各大學為了讓自己的研究生能公開發表的機會,各種研討會陸續在辦,大大小小的論文發表會,常常發表者過半數都是自己學校即將畢業的學生。
嗯,其實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整理我能參加的比賽,以後能不要忘記提早準備而已。那我幹麼要參加?有時候真的只是好玩… 儘管我的得獎機率很低 XD
找學生做科展的時候,我都先聲明,可能不會得獎喔!因為老師我本人還沒有指導學生得獎過… 不過學習的過程是好玩,如果有心理準備不會得獎,那我們就來做吧!
數學競賽也是,全縣廿幾間學校,每次帶隊就是在十幾名之後… 其實事前也有一直訓練學生,額外用午休,第八節等等,甚至於寒假或暑假義務性無報酬的教學。結果成績一樣不好… 問題出在哪裡?算了,讓學生去見見世面也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嘛。
沒得獎學生會失望,其實我也會失望。
會不會許多老師就是不喜歡這種失望,所以就不喜歡參加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