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瀞文 
出處:親子天下

 

校園霸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從言語傷害、關係排擠到肢體衝突,若情節不重,身為教師的你的確可以憑藉一些技巧來處理。但如果只能被迫在後端處理已發生的霸
凌,總讓人疲於奔命,許多案例也超出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師可以積極作為的是,帶領出良善的班級氣氛,預防霸凌的發生。以下針對整體環境、霸凌者、被霸凌者
及旁觀者四部分給予建議。

◎ 整體環境

 營造溫暖、支持的班級風氣。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老師是值得信任的、維持正義的
最後一道防線。
校園中發生霸凌,最常見家長第一時間就找老師興師問罪。但在整個事件中,有時候最需要力量和支持的反而是老師。面對校園霸凌,尤其
是青少年的暴力事件,要求老師單兵作戰並不合理。學校必須有一套健全的處理流程,讓老師知道什麼情況,可以在班級內處理?什麼情況必須呈報學校,讓輔導、
訓導系統介入?介入後學生會得到什麼樣的協助?

 東部某國中教師方依瑋認為,就算老師單獨處理,校方的支持也很重要。學校曾發生過,老師
處理完後,被有背景的家長告到校長室,因而遭受指責。許多老師見狀反而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more@] 

經營正向班級氣氛

 只處理霸凌的後端其實緩不濟急。教師最好的方法,就是經營正向的班級氣氛,讓學生感受到,在班上所有人都受到尊重,大家會包容彼此的差異,
一起合作。

 有許多班級經營或預防霸凌的書籍,都有具體可用的教案。例如《無暴力校園》一書就建議班級內可放一個「行善盒」,請孩子每週
至少寫下一次自己做的或是看見的友善行為。書中也提出「優點卡」的點子,將學生的名字寫在小卡片上,隨機發給班上同學,請同學寫下這個孩子的優點,確認所
有學生寫下的句子都是正向後,再發還給本人。

 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一直被粗暴的對待,有時候,光是「把他當一個人來尊重」就是很寶貴的體
驗,他也會因此學到尊重別人。去年獲教育正向管教績優的台北市重慶國中教師鍾滿振分享,他從不讓學生罰站。他認為,罰站等於公告「這個人犯了錯」,但沒有
孩子願意變壞,老師需要做的是,去了解為什麼,幫他解決困難。

 老師可以透過教學、對話等方式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及處境。諮商心理師
黃心怡認為,「演戲」是很好的團體輔導方式。

 老師先編好劇情,設定幾個角色,然後將全班分為幾組,抽牌討論自己抽到的角色:受害人、加
害人,受害者父母、導師……。要如何呈現?說什麼話?

 這不需要專業技巧,就讓孩子去玩、去體驗。但是,心理劇最大功用就是「角色替
換」,有機會去擴充另一個角色的處境。因此黃心怡特別提醒,絕對不要讓學生扮演現實生活中實際的自我。

 教師必須清楚宣示:「老師不允許
任何人被欺負」。當大人宣誓捍衛正義的決心,孩子也會學到其價值。當老師目睹霸凌,無論何種形式,都應馬上介入,這行為也會鼓勵孩子向你通報,你不知情的
霸凌事件。

◎ 對霸凌的孩子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強調,當霸凌發生時,老師要提醒自己,孩子會霸凌別人一定是需
要幫忙。「老師的敏感度應該要更強,當孩子出現不妥當的行為,無論是霸凌或欺負,老師第一個念頭是:他怎麼了?他有什麼需要嗎?他有什麼困難嗎?他有什麼
不足?他只是為了反抗,還是真的聽不懂?我們需要更深入的了解,而不直接叩上『他不聽話』、『他就是這樣』的帽子。」

 施暴的孩子可能是
班級經營上的「大麻煩」,但是貼標籤或以暴制暴等方式,非但不能幫助孩子,反而與他站在敵對的一方。利用一些技巧,例如請他幫忙管理班上秩序或是幫助某同
學,讓他感覺自己受重視。

 更重要的,你要真的看見他的優點,關懷、重視他,會使這個長久被忽視、暴力相向、感情封閉的孩子恢復對生命的
基本感受。如此一來,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與家長合作也是關鍵。孩子生活在「家庭系統」之中,很多孩子的暴力行為是向大人「學來的」。有
必要的話,邀請父母一起改變,心理師黃心怡提醒,向父母說明時,用語要很小心。比如,「孩子會這樣一定和父母有關,我建議爸媽要先改變。」類似的描述會令
當事人不舒服,不如轉個彎:「依我之前的經驗,要幫助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容易,不過有幾個成功的案例,後來父母的改變往往比孩子更大。」善盡告知責任,想改
變的父母會問:「那我們可以怎麼改變?」

 

教導正確發洩怒氣的方式

 很多霸凌者不知如何宣洩憤怒,他們需要學習控制脾氣,不把怒氣宣洩在別人身上。你可以個別和學生討論管理情緒的方式,也可以建議學校輔導室
為孩子開情緒管理團體,許多沒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其實也需要這樣的課程。

 馮喬蘭提醒,面對霸凌者,除了接納同理外,教師也不能放棄「教
育」的職責。面對班級衝突時,教師必須勇於介入,重新建構現場,讓施暴的學生去面對他對別人造成的影響,他必須認識到「錯在哪裡」,不是錯在「老師會生
氣」,而是錯在他會傷害自己和別人,錯在他違反了一般人「想好好活著」的基本權利。教師好好引導學生學習,比打他或記過都有用。
另外,讓孩子知道
霸凌是「非法」的。警察單位是處理校園霸凌無計可施時的「最後防線」,但必須先教導孩子法律知識及規則,有些孩子因為有趣與無知,犯了法卻不自知。明確的
規範也會使每每挑戰老師界線的孩子,稍有遲疑。

 如果孩子的家庭情況牽涉過廣,甚至有家暴、性侵等,就應引進更專業的協助、更多的資源。


對被霸凌的孩子

 面對被霸凌者,老師需要了解他和同學的人際互動模式。首先要教導學生學習拒絕暴力、勇敢說「不」的表達技巧。這些技巧
包括:關掉害怕表情、說話時態度堅定、眼睛直視對方等。

 霸凌者總是挑看起來比較弱的人來欺負,他沒想過被霸凌者會反抗,而且強悍有自
信。勇敢堅定可以有效遏止霸凌行為。

 從事近二十年社會工作的林麗玲提醒,光「眼睛直視對方」,可能需要反覆練習幾十次,孩子才稍稍做得
到,過程需要大人的支持與陪伴。

 每個孩子被霸凌的原因不同,有時老師扮演「裁決」的角色,非但無法解決問題,也讓孩子永遠看不清自己的
處境與問題。比較好的方式是,陪他一起看看「為什麼同學針對我?我要改變嗎?要怎麼改變?」例如孩子因為過胖被取笑,如果他也不喜歡自己的身材,就和他一
起想辦法解決。林麗玲提醒,唯有孩子自己想出方法,自己做得到,即使改變很小,都能產生力量。

 讓孩子知道,他會被欺負,有些是自己的問
題,有些不是。林麗玲建議,比起大人一味的口頭肯定,若能帶著孩子做一些改變,改善他也不滿意的現況,才有機會強化學生的信心。


對旁觀的孩子

 至於大多數的「旁觀者」,他們的心情可能有兩種:一是擔心自己如果出言制止,就會成為下一個被修理的人。另一個可能是,他
也討厭被霸凌的同學,霸凌者剛好為他出了一口氣。

 你必須讓孩子知道,「霸凌」是一串生態鏈,就算你不欺負人也沒被欺負,也是這串生態鏈
的一個環節。任何環節出面反抗或制止,都可以終止欺負行為。

 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孩子「可以保護自己的伸張正義方式」。例如霸凌現場寡不
敵眾時,他不必當下制止,可以事後私下告訴大人。如果擔心被視為告密者,可寫字條給老師,老師必須保密並對學生的通報立即做出回應,否則這些通報就會停
止,你也失去學生的信任。

最後修改日期: 2010 年 3 月 13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