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應」的啟示

滿足每個人實現自我的慾望,給他人鷹架,學會承擔。
研究是在
1924年至1933年進行的。1927年哈佛商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埃爾頓·梅奧作了簡短總結,包括表述了不管照明條件等因素如何,只要給予工人積極關注和自我管理權都可以因創造了積極的群體氛圍而提高產量。霍桑研究是一系列對工人在改善各種條件下(薪酬、照明條件、工間休息等)其生產效率變化情況的研究,但在一段時間後發現,這些條件的改善並未對生產率上升產生明顯效果,有些甚至回到初始的狀況。這個現象在單個工人以及群體測試中都存在。實驗者設計的變量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顯著的主導生產率變化的因素。由梅奧教授等作出的一個解釋是:「六個人組成了一支團隊,這個團隊在實驗中,誠心且自發的進行了合作。」此即後來提出的「非正式群體」概念。1955 landsberger重新解釋了實驗成果並定名為「霍桑效應」。

因此,成員工作士氣領導者的關懷人際和諧,才是提高生產力之主因。

 

A.     Maslow提出需求層次理論:

生理(physiological needs)
安全(safety needs)
愛(love / belonging needs)
尊重(esteem needs)
自我實現(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ition)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C%8D%E6%A1%91%E6%95%88%E6%87%89&variant=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