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的反思-動機與感受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說:25歲前,人的大腦前額葉尚未發展完全,因此多是靠情緒在做決,聽不進理智的大道理,想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motivation),就要懂得挑起他的「對的情緒(emotion)」。
諸如,好好讀書對你的人生有幫助、不讀書的話你以後會後悔、孔子日…等等語言,學生怎能立即當下感受,甚者,更有人會說:你老爸以前怎麼過日子的,你已經很幸福了,還不懂得感恩惜福。殊不知,時過境遷,孩子那能體會,附帶著,只有無限的嘮叨,學習意願更加薄弱,即便學習亦不過是奉旨而行。據親子天下調查顯示(親子天下實戰教戰系列16,20120505),學生認為那種類型的老師最能幫助學習,數據顯示,會鼓勵學生的52.1%,會讓我們動手作的48.8%,很會說故事的46.6%,要求嚴格12.1%以及經常考試10.7%,因此,老師的教學方式與策略在在影響著學生學習效果,反而在「嚴格」及「經常考試」的選項裡,只有1成的學生認可。
要言之,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引起動機,獲得學生的共鳴與感動,值得筆者 change 與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