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下午,一場能源教育講座在冬山國中舉行。
這次是由宜蘭大學邀請清華大學教授李敏博士來為冬山國中的學生演講
主題:是核能發電原理與核能發電優劣
李敏教授一開頭就說了:
對於國一國二的學生而言,核能發電的原理是太難了。
所幸,冬山國中的學生表現不錯(還算有人用心在聆聽),
李教授所言的:『核一廠、核二廠旁的山腳斷層,最新的地質研究是認為山腳斷層延神到海底斷層,實際長度達120公里,斷層破裂的長度和可能引發的地震規模成正相關,因此恐怕會引起芮式地震規模7.5~7.8的地震,目前的核一廠無法承受;而核三廠附近有恆春斷層,會有引起6.5強度的地震』。
(車籠普斷層約100公里)
(核一廠耐震係數0.3G,G為重力加速度;核一廠預計2018年停役。)
(台北目前發生的地震,大多是從花蓮、宜蘭移過來的。)
最後的發問時間內:兩位同學分別提出了兩個問題,
(其實,真的要給這兩位同學鼓掌鼓掌!)
第一:『溫泉蛋』會不會有比較高的輻射。
我剛好用手機紀錄教授的回答。
第二:『核廢料』到底是什麼?
李敏教授把回答的重點擺在核廢料的種類與儲存。
(100/9/16新聞報導,山腳斷層的地質新發現)
聽完此議題的演講後,對於教學的省思:
一、 台北盆地下陷,是因為超抽地下水,但是參考資料註一,發現到底
是否為超抽地下水還是正斷層作用所引起的地層下陷,就有待繼續研
究了。
二、 核能發電的知識在國中理化是放在三年級已經是很尾巴的地方,
幾乎就是畢業前的最後學習內容,
因此往往是學生的學習意願已經普遍比較低落時,
而教師的教學策略也擺在知識記憶階段。
自然領域老師這兩年的默契,都在最後一次理化段考,加入了這道
『請問你贊成臺灣用核能發電的發電方式嗎?理由為何?』
試圖去加強綜合評鑑的能力與提昇國民的科學素養。
給冬山國中同學的建議:
一、任何一門學問,似乎都已經是無止盡的學習了;
如果,要使你的科學素養更高或是更有科學關鍵能力。
你必需要做的事情有:
(1)專題研究的能力。(需要指導老師)
(2)預測-觀察-解釋-比較的能力。(需要指導老師)
(3)盡可能參觀博物館。
(天文臺、氣象館、台北科教館、台中科博館、高雄科工館、屏東海生館、 蘭陽博物館)
(需要家長支持與帶領,可先瀏覽博物館的網頁與學習單,能夠先和學校老師談談會更好,老師會引導你現階段可先觀察專注於哪些項目。)
二、地質的研究方興未艾,藉由監測井水水質的微量元素變化,似乎是預測
大地震發生的參考指標之一。
註一:台北盆地的隱憂–山腳斷層
位於台北盆地西北緣延展的「山腳斷層」,大約在40~70萬年前開始活動,陷落形成了台北盆地,根據其特性目前被歸類為活動斷層,最近一次活動,可能距今有11,000年之久。早期的調查研究資料告訴我們,斷層位置沿著關渡、五股、泰山至樹林一帶分佈,但是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近幾年的調查結果,發現山腳斷層可以穿過大屯火山,延伸至東北方的金山地區;山腳斷層的長度,已經證實為過去所認知的至少有兩倍之長。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指出,斷層破裂的長度和可能引發的地震規模成正相關;換言之,斷層如果一路連續從樹林經關渡到達金山地區,總長度約40公里,其整體活動可造成芮氏地震規模7的地震。雖然由許多資料顯示,山腳斷層過去為局部分段之活動,然而我們仍不能排除長達40公里以上之斷層同時活動而引發大規模地震的威脅,因此針對斷層性質、位置之調查及活動性監測更要戮力進行。近年來,海上的震測調查,由金山近岸地區往東北海域方向延伸,更發現了與山腳斷層近乎相同走向的正斷層軌跡;因此,如果斷層活動再延伸進入海域,理論上可能產生規模更大的地震。但是,近岸地區海上調查作業不易,海陸斷層線連接關係尚待進一步釐清(如圖)。
大台北地區不但是我國政經中心,人口數也已超過八百萬,佔全國人口數三分之一強,這個地區可能發生的災害都不容忽視,而台灣北部在全球板塊活動的地質環境中,目前是受到「張裂作用」的影響,對正斷層活動具有強化的效應;因此,山腳斷層過去的活動歷史及未來活動的潛勢倍受政府及地球科學界的關注。目前山腳正斷層尚未尋獲一萬年以來曾經活動的證據,近幾年來的測量結果也未顯示有水平位移的跡象,似乎是沉寂的斷層。但是,在斷層線的局部區域卻有下陷的趨勢,是抽用地下水造成的下陷或是正斷層活動所引發?須要再持續觀察測量。目前地質調查所與學界合作在台北盆地週遭地區設置微地震網和井下地震站,除了要研究地震波與盆地地質的關係,更要監測台北盆地下方山腳正斷層的任何細微活動訊號。
地調所發言人:江崇榮 擬稿人:陳棋炫、曹恕中、謝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