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概念改變之思考與省思

參與一些團體,觀察夥伴們在詮釋概念時雖有定義,但在運用時無法確切掌握概念精髓,於是夥伴們用於課程設計操作常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概念由英譯中後,英文名詞會轉換成不同中文字詞,不同中文字詞在不同情境脈絡下產生不同意義,若夥伴無法察覺不同文字語言造成差異,此概念做為課程設計濾鏡,撰寫課程目標容易混淆不夠精確。[@more@]我回想我的概念學習歷程:㈠對於新概念我總是躍躍欲試急於吸收,學習過程中會常反問自己這樣想、解釋、使用.....不知對不對?新概念意義建構是在練習活動中慢慢形塑,感到疑惑不清楚時會拿出活動成果照片思考自己的思考。㈡經歷學習期,對於新知總想讓老師們可一起得知。當我進入學校分享概念如何運用在課程時,通常會有二種情況:1.新概念至基層教師,由於概念太新,多數教師不會對新知識產生懷疑,反正就學;2.新知識進到各校,老師們對我說某些概念無法區辨,我自己也無法解釋清楚,理解自己必須去拓展、修正或理解概念是否還有我不知道地方。㈢拓展、修正或理解概念我開始閱讀相關文章書籍(自學),是開始對㈠階段的我之概念形塑產生認知衝突,但仍無法得到好的解答,因有些書籍文章外文翻譯問題,有可能在談是同一件事,我的能力範圍,有些能判斷有些我無法判斷,原屬社群長久一起學習觀點容易同質性高,我的困惑需要相關理論專家協助引導,很幸運我因專家引導得以往前一小步。反思與討論:A.老師很需要和你教學或課程設計性質截然不同夥伴共同學習,即便那個社群你覺得很厲害會害怕的,建設一下自己,嘗試走進去看看,社群對話交流若能協助我們思考即是收穫,然後有意識察覺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而後裝備自己的自學能力。B.找尋合適的學者專家成為學習社群(學者專家最好是能理解現場最棒) 、學校或教師課程教學諮詢合作夥伴。

閱讀全文我的概念改變之思考與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