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心得摘要】

作者:戴維・珀金斯(David N. Perkins)
在文中開頭問了大家,什麼才是有價值的學習?或什麼知識值得學習?
作者希望透過此提問,讓大家能探索更好方式去思考

---------------引言

當四年級學生、高二的學生或大學生新生反問”我們為什麼要知道這個”時。學生們並沒有看到眼前的學習所具有的實際意義,至少是沒有看到對他們自身而這所具有的意義。
相反的,但對於老師呢?什麼是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在本書中舉了兩個例子”法國大革命、二次方程”說明。法國大革命,若能讓學生理解各種世界爭端的普遍規律,例如,缺少自由、貧窮、賦稅過種、經濟疲軟或社會不平等因素是如何成為戰爭導火線的,對於學習者不再只是一堆繁雜的事實。
二次方程有在絕大多數人生活當中,是極少數會去使用,作者希望我們不該把二次方程丟棄到”不太具有生活價值”的廢物箱裡。但可不可以讓這個二次方程在教導過程中,用以培養學科的邏輯思維為出發呢。現在國家推行maker或學程式,也是希望若孩子未來不是以寫程式當職業,是否教師在教導學生過程,學會解決問題以及邏輯思考,這就是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

如何看待某些學生對特定學習內容的熱愛?作者提出,讓更多知識在生活中有價值。
人類大腦對於知識”用進廢退”所以我們以前所學,久了不用,肯定忘記。
作者文中也鼓勵教師可以拿一些小爭議的議題來進行討論,因他認為總比完全忽略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所造成的損失要小得多。各種觀點絕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但這些觀點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開展深入的對話。我想到是我們現很希望培養學生有思辨能力是相同的。

“活到老,學到老”、”Stay hugry, Stay foolish.”在全球化更加突顯。
教育任務不再只是傳遞”已經打開的盒子”裡面內容,更應當培養”尚未打開盒子”和”即將打開盒子”裡面內容的好奇心。
---------------01 做業餘的專家而不是嚴謹的學院派

作者提到:知識像自行車,能夠載著我們到達某個目的地。但,若過於關注學業成就,忽略相關性差距,則”自行車”的輪胎氣不夠足,會大大影響行進的速度。現在網際網路非常便利,關於知識搜尋只需幾秒鐘即可出現上萬筆資料,希望教學者可以重視知識內涵(觀念地基),教導有生活價值的知識,讓知識有連結,而產生長期記憶。另一個產生長期記憶知識,另一個方法是”教學”,有好的激發在自然情境下,大量知識容易鞏固與強化,記憶才會深刻、長久。描述性知識的學科知識,作者認為也有其重要性,沒有描述性知識,則無法進行因果推理,產生跳躍學習或宏觀的見解。

---------------02 學習即理解

 全局性理解,理想生活必知,指出判斷一種理解是否具有全局性的標準包括:
1、深刻見解方面:含不同世界運轉機制。
2、行動方面:採取有效的行動。
3、倫理道德方面:更願規範自己的行為。
4、機會方面:可能出現各種場合中,表現多種不同的重要形式。

全局性理解,至少發現3類相互轉化的作用:定向、慎思、深入學習。
全局性理解,強調生活價值及其在”為未知而教”中的重要性。回憶一下自行車的比喻,全局性理解給人像是我們要求學生學習的許多內容不一樣。

---------------03 點燃創造力的開放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