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見台灣」電影,然後呢…..

2013/11/23看完金馬50,齊柏林獲得「最佳記錄片獎」,每位看過這部電影的台灣人,大家一定身感為榮。但是,常在FB動態上面,發現,不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等,看完之後在動態回應,有「感動、真好看、值得去看......」等這些話語之外,當然鼓吹進電影院支持,當然不在話下。我想說,感動之餘,每個個人可以為環境做的,是可以從「一天少拿一個,一次性垃圾做起」、「少拿塑膠袋」等行為做起。透過影片,是一個很好「生命教育」教材,在此同時,同時教育孩子與學生,讓他們有環境保護意識,是愛護地球最好方式。上個星期,我為加入「無塑商圈」走訪店家,目的想要鼓勵商家,可以堅持走下去。中途剛好碰到一位我教過畢業生來買飲料,看他腳踏車上掛了兩個小塑膠袋,當下,我很親民跟他說,這些塑膠袋造成環境那些影響,希望他可以從少拿開始做起,他也跟我點點頭說"好"。但,當老闆娘將飲料做好,要給畢業生持,老闆娘問需不需要塑膠袋,那位畢業生看了我好幾眼,並有一點不知如何是好,我明白他要拿,因我在那,無法直接跟老闆娘說:「要」。不過,他終舊不管我剛剛跟他講約10分鐘的環境保護重要,最後說「要塑膠袋」。我也急了說,你背包可以放啊,不要拿啦。但他面有難色的不想眼神,跟我拉距了幾分鐘。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放進他背包中,並將塑膠袋還給老闆娘,我明白在很多人眼中,或許認為我用老師權威來對待這個孩子。但我出發點是,這塑膠袋生命也不過在你喝完飲料或回到家即丟棄,或許有動作粗魯,不管了啦......所以,不是只有財團與台灣環境有「美麗與哀愁」,小老姓也有啊!齊柏林拿了金馬,固然很開心,但我想他想要傳達是,喚醒每個人對環境的意識。讓「美麗多一點,哀愁少一些」。請各位每天少拿「一次性用品」開始做起,很簡單的「愛護地球」行為。讓感動化為行動!不再只有感嘆與嘆息。做就對了!! 

閱讀全文看了「看見台灣」電影,然後呢…..

佐藤學 QA筆記 2013/11/12 新北市學習共同體研討會

一、自己學校還沒做,但是自己要做該怎麼辦呢? 第一個先看重自己的教室。 要改變一個學校是很困難,所以不要說要改變一個學校。能改變學校只有校長而已。一個人要改變學校你會筋疲力盡,所以先從你的班級或一個學年級。然後「等待 」。我在東京大學任教24年,一直都是一個人在做像這樣的努力。不要一直如何改變,而是等待。等待學校小變化。[@more@]二、一定要高學歷教低學歷學生?高學歷學會聆聽,成為會學習孩子,不是只有會教的孩子。高學歷孩子也會有變化。低學歷學生要學會說「我不會,我不懂」。三、貧困的學生該怎麼辦?現在每年我都去到100個學校,常常邀我去幾乎都是貧困學校。我跟學校老師確認愈是貧困學生,只有學習共同體救的了他。有一點要特別注意 ,愈是貧困孩子,愈是容易受傷,且是非常低學歷的孩子。所以支持他最大力量,是教室是否可以給予他們安心學習,說出他不懂這件事。第一是老師音量需降低三分之一,我們先做一個安靜的教室,重視之間互相幫忙,然後去構築一個很溫暖的空氣,不斷鼓勵,讓他鼓勵中成長,對於學生變化或高學歷也好,絕對不要著急,但是我知道學校,絕對會變,千萬不要著急。日本也是如此,愈是貧困地方,補習班就愈多。愈是貧困地區,家長對成績愈要求,因為很不安。故仔細跟家長說明,雖然馬上不會看到學歷的效果,但是接近不久將來,孩子每天不同變化告訴家長,讓學校可以成為第二個家。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四、如果沒辦法說服,參與「學習共同體」老師怎麼辦?不要去說服他,你愈去說服他,他愈不要。我所做1.是「等待與包容」。我打開我教室,讓他可以自由進入到我教室。2.教師研習活動我可以帶著他一起來參加。3.每個人個性不同,有些人一個月就可以,有些人五年,但是他絕對會改變的。他相信他一定會改變。一定要等待,帶著他一起學習。五、問佐藤學在做「學習共同體」時,遇到什麼阻礙?什麼東西都是阻礙。做這個絕對沒有那麼簡單可以做成。讓我遇到最大阻礙是:其他教育學者。我曾經擔任教育學會會長,但是學會會員都是批判我的。在我不在時,講我壞話。我堅信教育學者若無法跟教師、學生一起學習,這個教育學者是沒有任何影響力。因為教育學者,總是叫老師怎麼做,把自己教育理想加在老師身上,也就這樣子,沒有人會理他。六、學力測驗怎麼辦? 「學習共同體」會將學力差異變小。事實上,很多事是教育學無法解決問題。剛剛講那兩條線,若要學習者往上,一定要有一些鷹架,可以讓他往上。要讓低成就往上,中間一定要有一個踏板。在一些小組分析,有些低成就學生的發言,反而會成為中間的那個鷹架。請你去觀察小組學習,去觀察一下小組講話內容,即會知道。有些小組組員發言,會的學生帶領組內所有學生想法,但不會學生發言,反而提供大家思考,讓大家跳更高。有些東西是研究無法寫出來。異質性學習較好。七、跳躍(jump)學習設定的問題?每個老師設定jump問題與方向不同,那是理所當然。你若要統一做,當然也沒有問題。老師可以自己去設定今日要挑戰什麼東西,沒有統一問題,沒有這不是jump問題,這是jump問題。但是有一個要確定,是要符合教科書學習本質。例如:上社會課,你給他更深入資料,這個可能是jump課題。從原來學習,再給你其他資料,你看到了什麼?我們之前所學概念,如何透過關鍵字,有一些的東西出來,這個就是符合教育本質。跳出年終框架。之前我接觸很多台灣老師,他們覺jump問題很難。我發現一個重要理由,在台灣教師所追求是在下課最後一分鐘大家都要學會,這題一定要解出來才行。如果你給一個jump課題,全班都解出來,代表那個jump課題太簡單,像這樣改變,我們一定要轉過來。當然前面「共有課題」全班一定都要會,若共有課題會,但jump課題不會,也是一個成功課堂。事實上jump課題,三分之一解出來,三分之二沒有解出來,那是一個較好課題,我們希望一半人解出來,一半人哈哈哈好好玩哦。國小jump課題,反而比國高中難設。國小jump課題難設,還有一個原因,老師認為我教三年級,就不可以教四年級東西,所以沒辦法jump。如果是三年級,我們跟學生說,我們做五年級題目,這樣是不是很好,學生三年級有一定認知,到五年級一定會有不同想法。即便五年級課題,最後沒有解出來,但他們思考與活用,很多東西重新思考,對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成長。八、教室價值觀問題。本是以老師中心為主價值觀。「學習共同體」雖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中心,但是絕對不要去想,老師中心就不是學生中心,兩個不是對立觀念。傳統教學真的只是老師為中心而已嗎?能觀察學生發展教學,老師與學生也是會有很大成長。在日本也有很多人是批判學習共同體,是不是只是學習交給學生,老師什麼都不用做了?怎麼可能是這樣!老師是必須要更辛苦的。不要將學生與老師變成對立概念。當然權力關係上與下是有所改變,並不是學生就變成上位了,是我們跟學生一起學習,接下來教室關係就是要這樣子改變。九、如果在課堂孩子完全不講,完全不懂怎麼辦?與其你怕他變安靜,你要怕他變得吵。於是我們要援助,要告訴同學,不會要問同學,不會千萬不要定在那裡不動,"這邊不懂要怎麼做",主動去問同學,學生會開始學習,不用急,沒有關係。我們在小組時,老師常常會有一個動作,到各各組別,每個組別都要講兩句話。為什麼不希望老師走來走去,因為當你在思考,有一個人在你面前走來走去,要學生你趕快想啊!因他們想到一半,因你講,有沒有在想,他們就全部忘光光。有一點,若學生有人說不懂,一定要去幫助他。組內會有不講話同學,記得去串連他。十、教師素養?有一些相關學術研究,「老師若不學,學生也不會學的」。在PISA研究相當有趣,給學生上補習班、一堆考試、一堆功課等,對學生學力是沒有關係。我跟各位報告,反而是一天50分鐘的課堂與上課內容,才是最重要。若50分鐘讓他學習思考,那才是他學習成長最大動力。在PISA調查,最跟學生學力無關是"作業的量"。給學生一堆作業,最有效是:成績最前的四分之一,對高學歷四分之一學生是有用的,四分之三學生是無用的。所以每天課程是非常重要。對學生學力最嚴重是什麼?事實對他最大影響力是「家長讀量」。並不是家長知識。如果你要學生或孩子學力增加,把你電視關掉,現在開始看書。十一、特教學生? 不要讓他一個人孤立。在日本對特教學生,是一個不太好處理,一個特教生整天對著一個老師上課。佐藤學QA語音檔

閱讀全文佐藤學 QA筆記 2013/11/12 新北市學習共同體研討會

廚餘堆肥成果,變土壤(3)

2013/5/1開始請學生將家中,不要果皮蔬菜帶至學校有機堆肥,成果有成。終於在昨天成功開箱倒出來看看 [@more@]倒出來一坨,看似很噁心,但挖開,健康土壤,太開心  廚餘堆出來的土色與校內花圃土壤顏色,有明顯不同挖進大的盆子裡,這箱土是寶,我要用來好好種菜啊。  其他參考文章:廚餘堆肥(1)學生實作廚餘堆肥(2)

閱讀全文廚餘堆肥成果,變土壤(3)

自不量力「騎車行程」!

騎車是我現在有空時,最佳運動工具,沒別原因就可以說走就走,也能達到運動目的。今年暑假沒想很多,牽著腳踏車環島一圈回來,「熱」當然不在話下,但最大感受是「西部地方」景色真沒有什麼,「水泥高牆」就是很都市,沒什麼好說與形容。但是東部就不同了,因我是從北部開始騎,東部結束騎車行程。當時的我,騎到屏東已是疲憊不已,在"北中西部"騎車路程中,經歷了台灣最熱的溫度,颱風外環流雨水沖洗, 支撐我騎下去的力量,就是「意志力與毅力」,剩下最後幾里路了,堅持下去吧。[@more@]就這樣越過了屏東到達台東大麻里,天啊,太美了吧!在那一瞬間我所有疲憊在這一刻完全解除。再度踩著車子是輕盈的,真的「美景影響我生理」。要去環島之前,前輩們皆告訴我,西部沒什麼好騎的,很醜。回來之後,感覺是:嗯!真的很醜。以後要騎車,就「花東」就夠了。有了前面印象後,我買車的老闆「單車鐵人」邀約我,參與他們今年11月花東騎車行程,我的興奮自不在話下,因我雖環島但是走花東路線,並未走透透,有一個車隊帶著我,安排我食宿,又有人帶真棒,簡單是我的「懶人包」行程。人去與車走即可,但是......請看以下報導。對於山的高度如何,我是沒有什麼感想,一心覺努力騎好好騎,有什麼難。依我體力"應該"沒什麼問題。老闆娘又說你環島才回來"沒問題"啦。但......騎了,才知我真有問題啊。 可看下圖,我在花蓮第一天騎車行程規劃。阿娘喂!光復火車站出發之後,一整個山路硬行程,從山路溜下後,本以為可以輕鬆了,但是我到集合地時,是夥伴要出發時,根本沒有休息,又要往前騎,走豐濱海線。今天的花蓮老天並沒給我們好天氣,一路雨下不停。吃完中飯沒休息幾分,又得整裝出發。早上行程,我想~ 嗯!我可以的。但是下午由豐濱往瑞穗這段山路行程,徹底將我打敗了。這條山路對我而言,真高不像話,只要我抬頭看,就是一個上坡道,再來又是一個上坡道,騎到三分二我終於忍不住下來牽車,走一小段,抬頭的仰望沒有低點,決定保留體力,在這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地方。到達瑞穗火車站,同行夥伴也說"好硬",安慰一下我心靈,以為我真很肉腳。但是我們同行男騎士與一些女騎士們都不知騎乘到那了,他們真厲害,我投降了,聽主辦人說,這只是牛刀小試,明天行程會更硬,今天只是體會一下,媽媽咪啊,偶不行了。回家是王道,明天台東行程來日吧。這趟旅程對平常常在練車的好手,他們很興奮,想像是"環法"公路賽。不要覺誇張,同行騎士為11/09,10花東行程,興奮到整晚沒睡,而我是擔心那麼早起來,我沒睡飽,讓我好不甘心,你看,一件事,兩樣情。總結,走休閒健身為主的小女子,是項考驗,等我再練個10年,再來一趟吧。體會,大自然的威與我渺小(年齡與體力限制)。再讓我年輕10歲吧。哈!第二天:台東到花蓮硬行程!

閱讀全文自不量力「騎車行程」!

多元評量&有效教學 @公民科

想要多元評量仍需建構在多元教學之中,沒有多元教學可以評鑑學生項目,當然是「窮」啊!教學漫長歲月中, 這一兩年,忽然給我一些重大啟示與想法:1.課程不要做太大,「小而美,小而巧」即可(若你資源有限,小課程最好),畢竟社會老師的課堂時數,相對其他主科是少的。我指不用太大是,若有心可以先從一個班或二個班著手,太大班群會讓你「理想」容易「幻滅」。 因一個班或二個班會遇到問題,就夠你搞的,需要很多時間來盯他們,為他們解決問題。若小班可以成就你某些理想,再來擴大年級或整個學校。當學生母體數愈大,相對你需要進入人力與物力肯定相對多,這時請考量自己學校文化與科層體制,若無法協助你那麼大的理想,我還是良心建議你回到小班。那不是會有人開始質疑才一或二個班受惠,其實你想想至少有幾個班受惠,就已做到小小改變。你不是神,你叫人,需衡量自己。[@more@]2.交待學生相對平常之「大」任務時,老師你自己也要設一個任務檢測點。檢測點請設多點,而不是完成日。舉例:10/30要交的作業,請在30日到期日時,切成3個日期,再由3個日期交待不同任務。社會科老師很忙,因班群很多,那請找小老師,在每個日期檢測點到時,跟你報進度與需要幫忙解決學生遇到問題有......。另外請在該週上課也順便問學生,需要幫忙什麼。設檢測點目的,是讓學生在做作業時,有一個進度表,也催促學生要快點完成。3.學習使用與善用E化工具。21世紀不管"老、中、少"的老師,真誠勸你,要跟資訊友好。資訊產業發展到現在算是成熟,好好利用它,他會讓你在管理學生作業,有效率且不費力。舉例:我的「大」任務作業,透過檢測點時間,在線上收學生作業。若我有時間順便點來看看,他們做的如何,在線上作業打上紅色字體,給予學生作業上一些優缺點。線上收作業優點是:他們一個也別想逃過我眼睛。誰交誰沒交,一目了解。另外,被寫上紅色字體需修改的,須在下一個檢測點時間內完成,並上傳。這些「檔案」是不是也是多元評量一環呢。4.關於學生弱勢同學,我怎麼辦?因我善用ICT工具,故一些弱勢同學,可以參閱同學作業模仿。除了很懶同學不做之外,目前我教學班級,即便弱勢透過模仿,他們作業皆可以達到一定水準。當然有時也透過團隊合作來幫助弱勢完成。絕對不是幫他做,因上課我會問你參與了什麼。5.老師若有一些主題學習單元,誠懇加良心建議,先給他們主題,至於他們要研究這個主題內那些內容,請各位老師「先不發言或指定」,就他們去搞吧。這一年實行下來,學生作品反而比我指定做什麼,還要「驚豔」。用普通話說:「太棒了!」。這樣的學習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我需要試著用孩子高度來看,他們想要做什麼主題。只要可以達到你教學目標,那就放手吧。6.有人會問:「教學一定要這麼花俏嗎?」回答各位老師,我只是拋出一些想法與可以這樣做,若你傳統教學教很好,也可以多元評量,學生叫好又叫座,當然沒有要跟著別人如何你就如何。各種評量與有效教學,請因地制宜,找出適合你們學生的。 7.先以上這樣,想到再補充囉 XD8.2015年補:充分利用「Big Data」後端分析的資料,可為老師與學生做為診斷教學之依據,並做為下次你的課程發展與差異化教學一個方向。以下,這次至復興國中分享,多元評量@公民科(含心測中心目前在研發評量標準範例),除了正規教學外,當天也提供一個「主題學習」範例。裡面案例全是我在課堂上,全部都做過。最後,「改變」有什麼好?我個人認為「改變」,讓我從學生身上找到繼續努力熱血的元素。那個改變造就師生之間雙贏與超越不可能的天空。附上~理論的多元評量 PS.以上影片製作靈感來自阿簡老師。  

閱讀全文多元評量&有效教學 @公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