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3看完金馬50,齊柏林獲得「最佳記錄片獎」,每位看過這部電影的台灣人,大家一定身感為榮。
但是,常在FB動態上面,發現,不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等,看完之後在動態回應,有「感動、真好看、值得去看……」等這些話語之外,當然鼓吹進電影院支持,當然不在話下。
我想說,感動之餘,每個個人可以為環境做的,是可以從「一天少拿一個,一次性垃圾做起」、「少拿塑膠袋」等行為做起。
透過影片,是一個很好「生命教育」教材,在此同時,同時教育孩子與學生,讓他們有環境保護意識,是愛護地球最好方式。
上個星期,我為加入「無塑商圈」走訪店家,目的想要鼓勵商家,可以堅持走下去。
中途剛好碰到一位我教過畢業生來買飲料,看他腳踏車上掛了兩個小塑膠袋,當下,我很親民跟他說,這些塑膠袋造成環境那些影響,希望他可以從少拿開始做起,他也跟我點點頭說”好”。
但,當老闆娘將飲料做好,要給畢業生持,老闆娘問需不需要塑膠袋,那位畢業生看了我好幾眼,並有一點不知如何是好,我明白他要拿,因我在那,無法直接跟老闆娘說:「要」。
不過,他終舊不管我剛剛跟他講約10分鐘的環境保護重要,最後說「要塑膠袋」。
我也急了說,你背包可以放啊,不要拿啦。
但他面有難色的不想眼神,跟我拉距了幾分鐘。
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放進他背包中,並將塑膠袋還給老闆娘,我明白在很多人眼中,或許認為我用老師權威來對待這個孩子。但我出發點是,這塑膠袋生命也不過在你喝完飲料或回到家即丟棄,或許有動作粗魯,不管了啦……
所以,不是只有財團與台灣環境有「美麗與哀愁」,小老姓也有啊!
齊柏林拿了金馬,固然很開心,但我想他想要傳達是,喚醒每個人對環境的意識。
讓「美麗多一點,哀愁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