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解決不了人生難題嗎?有想都想不透的困境嗎?小朋友不乖、大人不講理、學生不聽話講什麼都不聽,有什麼撇步讓願意靜下來好好想想呢?推薦一本「小和尚的白粥館」這本送給大家,這本書內透過小故事引喻,告訴你人生一些道理。
會擁有這本書,其實是去年學校向教育處申請精進計畫,學校則開放給各領域有需要申請,我們社會科領域其中一項計畫項目,則是每月一次讀書聚會分享。這本書自從學期開始收到之後,一直是靜靜的躺在書桌上,不曾駐足且關注它,直到某天自個安排書目看完了,隨手抓了它,從此之後,此本書成為我上下班包包中的「聖經」一讀無法停止。小小故事確如何透徹人心。
此本書除了讓自己感動之外,裡面的小故事也是我,在學生行為偏差時,印製讓學生閱讀,並問你在文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進而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盲點!可以的話,適時的改進。如同以前慈濟之靜思語是一樣功用~淺顯易懂![@more@]
以下簡單分享,書中二則小故事:
『彩色玻璃』~茅山下開了一家小型玻璃加工廠,每天工廠裡都會運出不少碎破璃。運玻璃的車一堆堆把玻璃運出來,總有一些玻璃透過鐵絲網滾到外面。
有一天,我和智緣師大從廣場附近路過,陽光照耀在凌亂的玻璃上,流光四溢,多停一會兒,有說不出的美麗。智緣師父蹲下身子,伸手揀了幾塊。戒嗔輕輕地捏著各種玻璃,抬頭看著天空,刺眼的陽光讓人睜不開眼睛。
淡藍的天空,如果遮著紅玻璃看過去,就是瑰麗的;如果遮著藍玻璃看過去,天就是舒暢的;如果遮著黑玻璃看過去,天就是陰鬱的。
很多事也一樣,你所做出事情的結論,常在於所採取的態度。你想從哪裡看、怎麼看,透過什麼顏色玻璃,就可以看出什麼樣的結果。
智緣師左手有點殘疾,如果你從左邊看他,他是殘疾的;若從右邊看他,他就是健康的。
不同角度看人,也可以得出不同結論,即使你堅持認為自己沒有偏見沒有刻意,但事實證明,你仍然可能看到一個錯誤的結論。
『愛與史努比』~寺裡來一個中年女施主,女施主拜完佛之後,拉著戒嗔聊天,女施主每次聊天都是一樣,那就是她的兒子,她兒子是很不成器。她並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事,只是拉著戒嗔數落兒子不是。戒嗔在她嘮叨聲中只聽進了一句話:你聽到了嗎?
說起這個故事忽然又想起畫漫畫的辣椒施主,他去年生了女兒,從此那雙雙畫漫畫的手,不再只摸著畫筆,半夜常被哭聲驚醒,樂滋滋地起來餵奶和洗尿片,還給自己起了一個綽號叫「屎奴婢」,笑咪咪的到處和朋友說,惹得大家一片笑聲。
這個世界也許就是因為「屎奴婢」的存在才讓人感到溫暖,你甚至時常忽略他或她存在,但他們的心卻總在距離你最近的地方,隨著你的喜悅、悲傷一起跳動,陪伴著你慢慢前行,從不在意你是否會轉過身,用微笑來饋他們。
記得有人曾經是的屎奴婢;記住有人一直是你的屎奴婢。
分享文中小故事大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