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年金制 4大保障須知

社會安全制度》國民年金制 4大保障須知 2008/10/13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國民年金保險制度本月開跑,大考中心上月底公布的公民與社會參考試卷立刻入題。國民年金基本概念,如採強制投保、屬於要付保費的「社會保險」,及享有老年年金、身心障礙年金、遺屬年金與喪葬給付等四大保障,不能不知。[@more@] 台南女中公民老師陳正益指出,高一上學期公民課主要上社會學,課程編排採「同心圓」的方式,先上心理學,談人格、自我的形成,再擴及到性別、婚姻與家庭、社區、社會團體、族群與文化等。   其中性別平等、家庭結構的變遷與家暴、因眾多外籍配偶衍生的族群文化問題、非營利組織、社區營造,都是熱門考題。 剛開辦的國民年金,凡年滿25歲、未滿65歲,未參加軍、公、教、勞、農保,且未領取其他社會保險老年給付的470萬人全部納保,是台灣邁向「全民有保險」的象徵,也很可能入題,大考中心公布的研究及參考試卷,都有相關題目。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政府之所以要制定國民年金,是著眼於家庭功能式微,加上人口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愈來愈多老人沒有兒孫奉養,晚年生活沒保障,才要推動國民年金這種「社會保險」。   陳正益指出,高三選修公民(學測不考)第一課「現代社會與社會安全制度」,更直接介紹到國民年金等相關社會安全制度。考生要區分「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這兩種不同的社會安全措施,社會保險指由大眾共同承擔風險,但個人要付保費的制度;社會救助通常指不用付保費,對特定弱勢族群的補助或照顧。 國民年金開辦另一項重要意義,是讓多數未在職場,除了健保外,沒有其他保險的家庭主婦都納入保障,年滿65歲也可按月領到老年年金,婦女權益獲保障。

閱讀全文國民年金制 4大保障須知

貨幣經濟》從雷曼兄弟風暴 看貨幣政策

幣經濟》從雷曼兄弟風暴 看貨幣政策 2008/09/29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從次級房貸風暴到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各國中央銀行緊急應變,採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存款準備率、重貼現率,增加市場的貨幣量以活絡經濟,相關名詞定義及連動關係,大考公民與社會都可能入題。[@more@]北一女老師朱淑卿指出,高二下學期的的公民與社會上經濟學,總體經濟、國際貿易與金融是一大重點,尤其政府在總體經濟扮演的角色,不能不知,以次級房貸、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金融風暴為例,政府扮演的角色,就是透過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來影響整體經濟。在提到貨幣政策前,要先認識幾個常見的總體經濟指標,朱淑卿舉例,GDP是「國內生產毛額」,指國境內所有人的生產毛額,即使把營利匯回母國的外國人也算;GNP則是「國民生產毛額」,指本國人不分境內外的生產毛額,以國籍來分,即使大陸台商的生產所得,也計入GNP。另一個指標「通貨膨脹率」,則是指物價「持續上漲」的程度,朱淑卿指出,通貨膨脹高漲時,有一派學者認為,是因過多貨幣追求有限物資,才會導致物價上漲,應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膨,但不見得有效。緊縮的貨幣政策,通常指提高存款準備率及重貼現率,配合央行發行公債讓銀行購買,減少市場上的資金。   所謂「存款準備率」,簡單來講,就是各銀行收到的存款,要提存一部分金額到中央銀行的比率,提高存款準備率,等於銀行存到央行的錢變多,自己可用的資金因此變少;反之,降低存款準備率,銀行繳給央行的錢變少,可用的資金變多。   「重貼現率」則是指商業銀行持票據向央行預借現金的利率。重貼現率提高,銀行向央行預借現金的利率提高,會影響借錢意願,市場資金連帶減少。    朱淑卿指出,遇到金融危機、消費不振時,為了活絡經濟,則要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降低重貼現率及存款準備率,讓銀行可用的資金變多,以刺激投資及消費, 這就是為何在這波國際金融風暴時,央行總裁彭淮南突然降低存款準備率5碼,因為央行可藉此釋出2000億現金到金融市場。至於雷曼兄弟破產,他們發行的連動債可能變「壁紙」,讓投資人血本無歸,朱淑卿說,所謂「連動債」,指公司發行的債券,藉此募集資金轉投資,去操作基金、股票、外幣等,因牽涉到不同投資工具,會有「連動」效果。「次級房貸」則是指償債能力較低,或銀行信用較不好的人,他們想購屋,一般銀行不願貸款,但有些公司願意以較高利率提供貸款,風險也比較大,一旦房子太多、房價下跌,遇到經濟不景氣,還不起次級房貸,很多房子被拍賣也還不清貸款,造成次貸公司倒閉,才會形成金融風暴。  

閱讀全文貨幣經濟》從雷曼兄弟風暴 看貨幣政策

如何準備公民考試!!!!????

公民拿高分 熟讀課本 多看報紙 2008/09/01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林嘉琪、張錦弘/台北報導】人  明年大考採計公民與社會考科,高三學生只能被迫接受、多準備一科,有人覺得「是甜蜜的負擔」,題目出得好,反而能區分出程度;高三師生都認為,熟讀課本、多看新聞及評論、閱讀相關課外書,是拿高分不二法門。[@more@] 南一中公民老師廖翠雰建議學生,熟讀課本之外,每天要看報紙A疊新聞及社論,從中找出問題,再翻課本印證理論,有不懂的地方可在上課提問討論;市面上也有針對學測或指考編的參考書,學生也可買來當補充教材,熟悉題型。 針對學生最頭痛,也是勝敗關鍵的經濟學部分,北一女老師朱淑卿建議考生,不妨買一兩本深入淺出、不賣弄理論的課外書來看,如「圖解經濟學」、「蘋果橘子經濟學」,都是很好的經濟學入門書。 建國中學學生陳為廷說,「多考公民當然增加負擔,但若題目有鑑別度,能區分考生程度、反而有利於一類組考生,那就是甜蜜的負擔」。為了應考,他會熟讀課本與參考書,閱讀國內外新聞與評論,也已開始閱讀政治、社會、心理與教育等領域的相關概論。

閱讀全文如何準備公民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