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備課,一起面對困難,解決教學問題~「祈願偏鄉,夢想起飛」側記
今年暑假前後參與三場研習,這三場都跟偏鄉教育(或是弱勢地區學生學習品質提升)有關,前兩場擔任分享者,一場是如何運用均一教育平台協助弱勢學生學習(高雄市),一場是學習診斷與評量品質提升在學校的運作分享(澎湖);7/13~7/14 這兩天,中正大學這一場則是學習者,志願報名參加研習的老師超過1600名,如果將48場次的講師、助教、協助夥伴,中正大學的工作同仁等加進去就將近2000人參與,難得參與研習卻從頭到尾都只有寫筆記不用發言,就分享由不同角度的觀察紀錄。(圖1 祈願偏鄉 夢想起飛 工作坊 參與老師實作分享 國中國文小組 2015/7/13 )[@more@]觀察者的紀錄觀點這個紀錄不代表主辦單位,也沒有實地訪問任何一個夥伴,個人紀錄是提供未來自己團隊的工作參考。部分文字影像參考主辦單位的紀錄,部分參考參與老師的分享回饋,隔天各媒體的報導讓大家印像深刻,參與者的感動不在話下,對於個人的熱情鼓舞與策略方法習得後的轉化運用,則有待時間消化,但此篇就是個人自我解讀而已。這次的工作坊有一個特點是分享的教室場次高達48間小組教室,每一小組以輪替方式,由各小組協助講座群分享策略與進行共備研討。個人因為想要多看一點不同領域的分享,就無法單一領域全程參與,僅就一天半跑場6個小組教室的見聞,提供紀錄回饋,疏漏或誤解之處必定很多,更別說要完整轉譯分享者的原意,所以需請大家海涵,如有講座或參與者有看到本文,願意指正就更感謝了!如何協助弱勢學生的學習,偏鄉定義分歧,以台灣的學校結構,除了像新竹、嘉義市比較集中的市區,或多或少都有偏鄉學校。以教學的型態而言,就算在台北市的市區也會有班級內弱勢學生的情形,如何找到切入點,提供老師可能的協助,就這群熱血老師而言,主題放在教學協助是很棒的選擇。協助這些學校的教學夥伴,盡快把教學能力武裝起來,透過號召而來的老師分享個人教學經驗與策略分享,透過實作、解決當前問題與困難、建構社群支持體系等立即性的協助措施,結合各地方老師原有的服務網絡社群,都是幫助這群老師及時與重要的策略。開幕前,剛好坐在誠致基金會方新舟董事長旁,小聊了一下對於弱勢學生的協助方向,個人也畫了紀張圖解說明個人想法,課程、教學、評量、師資是四個大面向,也都與這兩天的工作坊方向相關,對於偏鄉(其實是所有老師)老師的協助,是應該有不同的想法,這兩天的工作坊,也許也可以理出一些頭緒,不管是基本學力的確保(李家同教授所言)或是多元學習目標,整個教育大未來是有許多面向需要釐清,但如果談到理念或是哲學層次的問題,大概又要糾纏不清了。先以教學技術面切入,如何協助老師把現有在教學現場的每一堂課,上的比上次更好,或是看看有那些策略或是問題需要釐清,真正把菜鳥老師或是孤獨無助的老師(先不管是不是偏鄉),透過共備的策略,提供一些專業的協助與人際的支持,個人覺得當然是非常理想的切入點了!一、活動焦點先談教學,再談教育。以共同備課實作為核心,教學策略分享為輔,幫老師武裝教學能力。(圖 2 工作坊課程表局部,分科課程共規劃6大場次,資料來源 祈願偏鄉 夢想飛揚 104年偏鄉教師暑假教學專業成長研習計畫) 備課重點(一)、學科知識分析(文本分析),理出學科教學重點,在參與的不同場次中,都看到不同的講座談同一件事,課文教材分析(或是老師提供的文本分析)。進行領域教學核心重點的分析是首要的工作,就算是教科書的內容,教學前也應該進行文本分析,沈政傑老師、王政忠老師的課堂,自然科的吳月鈴老師課程設計前的工作準備等都是,在洪夢華老師國中小社會的小組討論中,文本分析也是核心焦點。(圖3 沈政傑老師的文本分析流程分享)讓學生能夠把握一課一重點,將學科中心目標與單元教學目標透過不同的文本,配合適當的教學策略與評量規劃,以確認教學方向是首要工作,備課用書可以提供參考,但是社群的討論更容易讓大家聚焦。(二)、學生與老師間的社會互動老師基本清晰的講授與引導外,如何在提問策略的運用與設計,師生、學生間班的級經營互動,學生差異化的分組策略(ABCD咖)與表現獎勵,學生間討論、分享的安排,動機增強策略的運用,都應該是備課歷程中,需要被關照的,而透過實踐分享的歷程,大家提供不同的因應之道,會讓身處多變教室的老師,更快的轉化成適合自己風格的教學方法。(三)、如何組織教學活動:教學策略的示範與實作分享王政忠老師MAPS的示範,社會的共同備課研討,自然科的四格教案,數學科的中位數、四分位數、百分位數的分享等都是。教學策略的分享針對各學科本位的教學實踐提供案例分享,在各場次講師的分享中,一定有提供現場實作的體驗,並針對細節部分,進行策略說明與注意事項的提醒,當然活動進行中,必要的班級經營策略當然不可少,也會連帶附送。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必要的能力,也許無法每堂課都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書寫,但是在時間允許下,簡易的活動設計會讓教學者的教學流程更順暢,預先準備學生可能的反應,設計必要的活動、實作、分享,都會比全程按照教科書講解讓學生更融入投入課堂學習。角色扮演透過角色扮演文本主角的對話,透過朗讀表現出角色當時心情,由語氣轉折去理解文本角色的心理變化,朗讀不再只是讀課文,而是重要的閱讀理解策略。(圖4 王政忠老師的MAPS分享,角色扮演策略,老師分別扮演皇帝與張適之,學員(學生)精彩演出課文中的對話)只會教數學課本而不是教數學?這是國中組林玲誼老師在課堂中的分享一位數學老師對於自己的教學回饋,為什麼許多學生會在數學課中掛掉,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是重要原因,許多老師只會(或是只有)教課本,對於數學教育本質理解有問題,課程設計就是把課本、習作講解完畢就算完成,如何活化教學,結合生活情境或是網路分享的素材重新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作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願意持續投入學習,在這次的分享中,透過小組講座的協力,由國中數學小組彭甫堅老師領軍的數學咖啡館團隊,所做的整體課程規劃可以看出大家的努力方向:由講座"互助共好的教學實踐"開始,接續分站進行策略與教學活動分享研討,由學員回饋應可知道是場場精彩。 以下是國中數學組召集人彭甫堅老師的規劃分享:國中數學組的課程在三個問題中開始 1.老師教的少? 2.學生學的多? 3.不會拖進度? 我們提出解決方法是 1.老師要教的精采精緻,小而美,要透過教師共同備課 我們提供 (1).活化課程設計實作(和順國中林玲誼 (2).非選題課程社設計(清水國中田曉芬 2.學生透過夥伴氛圍共學共好,指的是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我們提供課堂程為 (1)課堂中學生的思考表達訓練(阿蓮國中何耿旭) (2)數學咖啡館實作(國立善化高中謝宗霖老師,任教體育資優) 老師共備精緻課程,互補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