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旅行”台東舊站–鐵花村

火車來了,火車來了,躲在避車台的孩子們等火車一過

立刻追了出來,踩著鐵軌嬉戲玩耍,

鐵道不僅是火車行駛的路線,

也是孩子們相約玩樂的空間

旅行有時需要一個理由  一個方向

因為研習所以前往離宜蘭很遠的台東

研習地點在台東市 

出發前特別跟交通情報站的小編們詢問 這趟旅程交通觀察角度

除了  花東鐵搭乘觀察

03/27  1700-1830   03/28 AM  0500~0800 拜訪了小編們說    鐵道藝術村

 

  • 台東線觀察

一、電氣化

台東線(花東線、花東鐵路)2014年7月16日電氣化完工啟用

相較於西部(1979年7月1日)  晚了35年才完成全線電氣化

電氣化後

1.舒服:

少了傳統內燃機所造成的噪音、空氣汙染及車廂悶熱的問題

(這狀況在長隧道尤其明顯)

2.省時:

可提升行車速度,縮短列車運行時間

3.班次靈活:車種單純有利於列車調度

 

然而  電氣化不是拉拉電線  還需考量

供電系統:電站設置

通路:橋樑、隧道防護增強,對應場站改善

電訊:平交道、號誌、通訊互動

二、僅部分雙向通車

台東線全長150.9公里,雙線區間總長 僅50.4.km  其餘部分仍維持單線通車 

在民國年雙向通車前    同時經過南北向列車    便須有等待區間的安排

相對壓縮到列車速度及班次

這次回程搭乘自強號,也在路程中遇到兩次”列車暫時在此停車”的情形

三、列車

和西部不同的還有車內的站名廣播多了阿美語 

播放順序為:國語、台語、客語、英語、阿美語

 

  • 台東站觀察

台東站原設置於台東市內,2001年考慮腹地延伸,改設置在卑南

距離台東市尚有一段距離    步行約需5.7公里

原舊站在時代洪流中曾以旅客諮詢站的方式營運   

現在則結合文創,成為鐵花村聚落的一塊

車站旁是台東公車的轉運站,放學,可以看到許多學子在這轉乘至周圍的部落

清晨的台東舊站            洋溢著廣場舞的音樂   

社區阿姨們在車站月台上跳晨操        這時空挺有趣的

而喇叭就放在一旁的電箱中       

舊電箱背面的文字吸引了我的注意

這是一種”後山”的自豪與在地感

地理位置的區隔  像陶甕

讓甕裡的情感        隨著時間發酵        氣味更加香濃

讓台東有自己的故事與芬芳

舊月台旁停課一輛DR2050  (光華號)橘灰色的塗裝  是北部少見

也見證了台灣軌距由 762mm 拓寬為1067mm的歷史

一旁的轉車台推測是日治大正時期興建

從轉車台的設置時間    可以對照當時蒸氣機車與柴電機徹的發展與型號

三角線則是另一種機關頭轉向機制

轉車頭時需要時間   有時也與地方文化有了密切連結

宜蘭的天送埤車站便有一句俗諺

而卜肉的源起也與森林鐵路有關

 

繼續向前    機關車庫房目前大門緊閉

從縫隙可以看見上方桁架結構是其一大特色

可與中國傳統樑柱做比較

一旁的加水塔則是蒸氣火車年代特有的設施

舊時火車的訊號燈仍在        鐵道上依舊有道渣覆蓋

然而鐵道上的小草        說明載客的功能已暫時停止

即便如此  轉轍器  橫渡線  道釘 等結構都完整保存  可以細細觀察

 

火車行經時,轟隆隆的火車聲蓋掉了所有的聲音

鄰近鐵道的人家,有默契地停止交談

彷彿所有的人事與時間   都靜止了

一起靜默片刻  等待火車  穿越  遠離

 

循著鐵道        再往前行        民宅緊捱著鐵道建置

坐在石頭椅上        想像那個年代

生活裡應該有許多與火車有關的連結

很喜歡鐵道上的文字    正敘述著這樣的故事

我在台東鐵道上

附註:

花東線鐵路瓶頸路段雙軌化暨全線電氣化計畫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