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任校長校務經營心得

一、山野探索教育,增進人與自然的發展,解決大自然缺失症

我喜歡登山因為

「山」是偉大的,它以無比包容的心,迎接每一個登山者。在山之前,每個人是完全平等的。所不同的只是,每個人感受山的心情有別,每個人欣賞山的角度有異罷了。山路上,更讓每一個登山者領悟出地表上原本就有各種不同的山,世界上原本就有不同的生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期待未來能帶更多學生去認識這位無分別心的「山」老師!

現代有許多青少年有專注力不足、體型不良(過胖或過輕)、不善於分享、缺乏創造力及想像力等問題,這是因為長時間接觸三C產品宅在室內,親近大自然的時間及次數都變少所致,專家所稱此類症狀為「大自然缺失症」 ,欲改善僅有多接觸大自然一途。
台灣擁有269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在台灣任何一個角落都可看到山,且從平地到高山僅需數小時車程,居住在有如此豐富的山林資源的地方,應該要善加運用,也需教導學子認識它。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會主動帶學生上山的學校不多,而願意承擔風險帶學生上山的老師更少。個人與師大山野團隊及宜蘭好野蘭登山伙伴,每年都規劃了一至四天不同類型的山野活動,我們規劃的活動有三角崙山、聖母山莊、神祕湖、淡蘭古道之烏山野營、合歡群峰、加羅湖及加羅神社,這系列活動實施了數年,深受學生及家長的喜愛,且畢業校友也主動徵詢要再參加。山的魅力不容小覷!這些課程特色及推動策略如下:

• 課程特色:
◦ 整合在地產官學資源,促進在地創生與發展。
◦ 將遊戲化(Gamification)導入山野活動,讓學生更能投入相關活動
◦ 運用心流學習(Flow Learning )技巧帶領活動,提升活動效能。
• 課程推動策略
◦ 在地學:整合在地環境、人力及物力資源,所有活動儘可能使用在地資源,促進在地創生及提升學生在地認同。
◦ 混搭:人員混搭、課程混搭,增進創意及人際交流。
◦ 課程設計遊戲化:將山野活動注入遊戲化(Gamification )元素,並利用八角分析法評估遊戲化程度,提升課程品質及學生學習效能。
◦ 心流學習:活動帶領過程引用心流學習四大步驟,提升學生專注力、興趣、感受及分享能力。

二、創生在地化課程,改善失根教育現象

由於部定課程採統一審訂的課程內容,而這樣的制定方式,其課程內容有許多與在地文化、產業、生態有些距離,特別是與現在16族的原住民族教育,差距更遠。這樣的課程,於第一線教學的老師若不轉化,照本宣科的教學,學生們又為求成績不得不學,如此的循環下,學生無法認識自己、故鄉、文化,也無法認同自己及生長的故鄉,最可怕的是連自己的自信心也無法建立,這樣的失根教育現象,不可再讓它蔓延下去。
要改善失根的教育,方法不難!其實只要發展並導入在地化課程即可明顯改善失根的現象。個人在湖山四年,執行了三年的偏鄉遊學專案,此專案協助了學校盤點在地的產業、文化、生態資源,並與在地的農場、果農、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動及產出在地化的課程與活動。學生可藉由這些規劃,深入認識員山鄉及枕山地區,讓學生能將在學校所學到的技能及知識與生活結合,提升他們的在地感、自我成就感。

三、創客教育,提升美感素養並增加學生自信

創客手做課程許多學校都想推動,但因為欠缺師資及經費而無法實施。 個人於二、三年前偶然的機會從勝洋水草農場徐老闆口中得知,他們將發展製筆的服務,聽完老闆的說明,個人覺得很適合導入學校,讓學生做中學。
同年年底請主計在學校本預算編列相關費用購置車牀、鑽牀等機具,導入初期個人先至勝洋水草農場學習車筆方法,學成後利用課餘及藝文課的時間教導學生製做木質手工筆。也讓每年的畢業生都能手做自己的筆當畢業禮物。
學生在製筆過程中除了學會鋸、鑽、車等基本木工技術外,在鑽、車、磨的過程中個人看到了學生自信的成長、完成作品的喜悅。
去年一群六年級的媽媽們,因為要協助子女籌畢旅費用,他們跟著學做筆,然後去義賣。現在他們做出興趣,於今年寒假成立了曉木創藝工作室,代工及教人做筆,目前進駐宜蘭故事館,也在學校週三下午開辦製筆社團。

四、發展深層生態學,啟發生態素養永續地球

人類的存在加速了地球的崩壞!而人也只是生活於地球中的一小群物種,但我們的存在卻對地球產生了大又深的傷害。為讓地球永續,我們需以尊重方式對待其他物種,並在取用資源時要善加珍惜及利用。為讓我們下一代能更愛地球,這需提升他們的生態素養。個人在湖山帶領老師、家長執行學校型態公辦公營生態實驗學校,個人依學校的發展史、自然資源及教職員工生的人員特質,發現學校很適合發展「深層生態學」為核心理念的教育,並以成就學生為友善的地球成員為教育願景,雖然實施至今仍僅三年多,但在學生的平時表現已看見些許的成效,倘若這項計畫能再實施四至八年,必能成為全國生態教育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