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號
←7號
←16號
←18號
↓5號
愛團結 樂學習 享生活
←21號
←7號
←16號
←18號
↓5號
活動目的:
一、引導學生透過共讀繪本,明白自我觀察的方式,進一步延伸至,讓學生們認識「家人」
活動流程:
一、將學生分成五組
二、請學生在小白板寫下「同住家人」,並與小組成員分享,再請每組當中,「同住家人人數最多」者上台分享
三、接著請學生在小白板寫下「非同住之家人」,同時限時2分鐘,請學生盡可能寫越多越好。再請學生與小組成員分享,並請「非同住之家人人數最多」者上台分享。
四、期待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家人之外,也能了解同學們的家庭結構,拉近同學們相處的距離。
五、活動中,也發現有些孩子對於「家人稱謂」的不確定,也藉此指導學生正確的稱謂及家人定義。
六、分享「機器人與孤獨婆婆」的短片,讓孩子們思考,「家人間陪伴」的重要性
七、發下學習單,邀請學生找一位「久未聯絡的家人」,和他聊聊天,在學習單上貼上家人照片,或是畫下家人的模樣。並且寫下關於家人的資訊,以「三真一假」的方式與同學們互動。
★作品分享:
配合國語第八課〈火星人,你好嗎?〉
指導學生:
一、書信撰寫格式
二、寫一封信給火星人,介紹自己的家鄉,並發揮好奇心及想像力,對火星人提問。
以下為學生作品分享:
活動目的:
一、啟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引導學生觀察周邊的人、事、物,並能進一步發現有趣的事情
三、引導學生探索各種生活樣態,發現生活樂趣
活動內容:
宜蘭冬季多雨,而雨季常常帶給人們不便。然而,老師藉著雨天,帶著孩子們到校園中「賞雨」,仔細觀察,雨天除了會造成生活的不便之外,還能夠提供我們生活哪些發現。同時也請孩子,思考在雨天中「探索」何事,是有趣的。
☆學生作品分享:
請學生觀察,在自己的思緒中,最常出現的想法。或是在日常中,總是無限的循環、重蹈覆徹之事。
作品分享:
19號↓
↓7號
↓10號
↓5號
↓15號
↓11號
↓6號
↓13號
書名:〈帶著老師一起翹課〉
作者:高科正信
出版社:新苗文化
.內容提要:
書本中的主角「圭章」,正好也是五年級的孩子。因為姐姐吵架,興起了「離家出走」的念頭,也進一步規畫並且實踐之。
在尋找「自由」的過程中,反覆思考「所謂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也不斷的想要探問「小孩為什麼要讀書?」
在過程恰巧也遇上正在對人生、職涯感到迷惘的老師,老師告訴圭章:「自由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可以選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而老師也提到,之所以要讀書,讓人們可以獲取「知識」,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多元的體驗,「使自己得到『幸福感』」
故事的結尾,圭章透過離家出走這件事情,發現了自己的不平凡,也明白到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人。
.共讀方式:
老師利用每週的晨讀時間,邀請孩子們共同閱讀一個章節,並且提出一個問題,讓孩子們回答,增加參與感。
.討論重點:
這本小說有許多議題能夠和孩子們討論,老師以條列的方式讓孩子們思考:
一、身為小學生的你,是不是也渴望自由呢?如果你可以不用上課,你想做什麼?
二、「認識自我」是人生 一輩子的課堂,老師邀請孩子們,想想「你是否了解自己呢?」
.老師的活動反思:
一、閱讀速度較快的孩子,其實花兩、三天就可以把整本書讀完,而閱讀能力較低的孩子,晨讀加上早自習時間往往也無法將一個章節讀完,老師鼓勵孩子們可以利用回家後的時間閱讀,以利參與討論。
二、有些孩子很認真的閱讀,卻無法即時的回答老師問題,老師便籍機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閱讀除了看過,也應該要思考,才能夠把內容變成自己學習的一部分。
三、活動結束後,仍然有孩子未將整本書讀完,老師採鼓勵方式,請未完全讀完的孩子,盡可能的完成學習單,或是利用下課時間和已讀完的同學分享內容。
書名:〈做一個機器人,假裝是我〉
作者:吉竹伸介
出版社:三采文化
.內容提要:
厭倦生活的孩子,想要購買一個機器人,代替自己擺脫煩人的日子,但是在「請機器人假裝是我」之前,要先讓機器人徹底了解「我是誰」,才不會穿幫。然而,你也認識自己嗎……?
.導讀方式:
準備五本繪本,將班上分成五組,讓孩子們先分組共讀,接著採「快問快答」、「賓果連線」、「填寫閱讀單」等方式,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同時也考核孩子是否將書籍內容讀懂。
.老師的反思:
這本繪本畫風獨特,內容常有令人會心一笑之處,頗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同時,老師也進一步利用繪本中的一個頁面,延伸印製學習單,讓學生也畫寫出一個簡易的自我介紹單。
.學生作品:
★這裡就不標明學生座號,家長可以猜猜看,哪個是您的寶貝,看看您對寶貝的好惡是否了解。
請學生回想自己的夢境,並且在文章中勿寫到「夢」,結尾也勿寫到「原來是一場夢」。
是希望學生透過這種「素材蒐集」,自己的夢境,也能夠成為一篇有創意的故事。
↓12號
↓19號
↓9號
↓6號
↓13號
↓8號
↓21號
↓7號
↓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