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 學生作品

【國語】第二單元-生命啟示錄

康軒國語五上第二單元「生命啟示錄」,帶著學生總覽第二單元內容,用「思考生命中排行榜」做為開端,生命中有很多事可以讓我們啟發,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要先明白生命中的「排序」,才能夠為心中所想望的去付出,並且設定努力方向。

 

★老師列出「父母、朋友、外表、成績、財富、健康」共六項,讓學生將最重要的排在最底下,再依序往上排。

★老師引導學生,除了思考生命中的排序之外,也要記得分配「合適」的比例,如果比例放錯,你的生命很容易就會像瓶子一樣被填滿,沒有力氣去實現其他重要的事物。

 

◎老師觀察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班上約三分之一的孩子將父母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但是經過老師調查,班上也幾乎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因為各種原因曾與父母起衝突。

→因此老師藉機告訴孩子們,越是重要的東西,有時候我們會把他們看得「太理所當然」,例如,父母理所當然要為我好……。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珍惜身邊重要的人事物。

◆以下分享學生們的「生命排行榜」作品:

↓21號

 

 

↓1號

 

↓2號

 

↓3號

 

↓4號

 

↓5號

 

↓6號

 

↓7號

 

↓8號

 

↓9號

 

↓10號

 

↓11號

 

↓12號

 

↓13號

 

↓14號

 

↓15號

 

↓16號

 

↓17號

 

↓18號

 

↓19號

 

↓20號

 

 

學生作品, 班級經營

【彈性】人樹屋心理測驗

開學屆滿一個月,孩子們與老師也逐步建立起默契,然而,孩子們在生活常規及學習態度上,仍有許多需要加強之處。

老師希望學生能夠培養「自動自發」、「自我管理」、「共好」的能力,也更希望學生們可以了解「班級規則」訂立的「原因」而非只是因為它是「規定」。

 

活動流程:

一、老師發下一張白紙

二、老師預告,請學生在過程中勿發問勿舉手,只需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完成任務。

三、老師開始下指令。

四、老師先請學生畫下一棵樹、接著畫一房子,再來是一個人,最後畫一隻鳥。

五、完成後,請學生們展現各自的作品,並且給兩分鐘,讓學生彼此觀摩作品。

六、觀摩完畢後,回到座位。

七、老師讚許學生們剛才在進行任務時,每個人都相當專注,並且遵守規定。

八、老師引導學生:

(一)其實你們每個人都擁有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當你們專注在有興趣、新鮮的事物上就能夠專注且認識。所以,要練習發現每項學習之中的有趣之處,讓自己練習專注。

(二)老師在要求各位,或是訂立班級規則時,也會給予大家「明確的指令」,大家可以依照指令,遵循指令,學習讓班級秩序更佳。讓大家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附上學生們的作品,如果家長們有興趣,也可以帶著孩子們利用電腦查看看「人樹屋心理測驗」,試著讓孩子在測驗中探索自我。★★★

 

綜合活動

【綜合】防疫班機--圈內圈外我和你

課程目標:

一、感謝政府及學校完善的「防疫措施」,讓我們有安全無虞的上課環境

二、同理防疫期間弱勢族群的情緒

三、觀察圈內、圈外的狀況及察覺自我情緒

 

課程內容:

一、活動方式:

(一)老師用五個呼啦圈做為「班機」

(二)完成任務或是聽到鈴響時就可以儘速「登機」

(三)最慢抵達或是未確實完成指定任務者就必須進入「隔離區」

(四)分別有四道題目:四個關卡--

1、訪問七位同學早餐吃了什麼,首位完成者可以先到中間按鈴,聽到鈴聲後同學們就可以「登機」

2、訪問五位同學開學至今最喜歡的課程內容

3、如果你即將被隔離,找到三位,你想要在隔離前和他聊聊天的同學

4、第三關卡後,老師先引導學生思考:

(五)內容提問及引導:

1、老師提問:第一輪就被淘汰進入隔離區同學的心情

2、老師提問:要如何才能不被淘汰呢?

3、老師提問:被「隔離」的心情如何呢?

4、老師提問:「搭上班機」的心情如何呢?

5、藉著防疫措施,引導孩子思考,在連假期間雖然疫情警戒將鬆綁,但也務必落實個人衛生,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

6、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每個人都有機會被分到「圈外」也有機會進入「圈內」,那彼此的心情如何呢?

.學生回饋:在圈內有時候會很緊張,好像隨時有可能掉入圈外

.學生回饋:在圈外會很沮喪,覺得好像是自己不夠好,才會落入圈外

→此時有另一位同學回饋:也可以想說,是因為別人比較好,不是自己不夠好。

→老師鼓勵同學「換位思考」「換個想法就能有不同的心態」。

7、老師總結:希望同學在圈內及圈外,都能夠保持正向健康的態度,鼓勵自我。也不要讓夥伴掉入圈外,

 

★活動內容參考莊越翔老師 綜合活動課程

校內活動

【活動宣導】性別平等教育

張老師生命專線心理師,蒞臨本校,指導孩子們,當遇到不舒服的「性騷擾」時,該如何應對?同時又該如何適切的面對自己的情緒呢?

 

心理師提及,我們都知道遇到「騷擾」時,要大聲說不,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會隱忍,不願意大聲說呢?

心理師給予解答: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練習的機會」 ,因此遇到狀況時會遲疑,會害怕,都是正常的。她指導孩子們,「如何明確的拒絕騷擾」

1、明確說出「我不喜歡」

2、明確指出「不喜歡對方的何種行為」

3、「請你不要這樣對我」。

她鼓勵同學們適時的多練習,而這裡指的多練習,要思考到危險之處的反應。並且要懂得自我保護,遇到問題及困難,也別害怕求助於師長、朋友或家人!

國語, 學生作品

【國語】第二課〈從空中看臺灣〉

讀完齊柏林--〈從空中看臺灣〉,帶著孩子們看見齊柏林眼中「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老師進一步帶著孩子們,從學校步行至「宜蘭設置記念館」,了解宜蘭歷史發展,看看開發前的宜蘭,如何一步步變成現在的模樣。而在雪山隧道開通後,「原本美麗的宜蘭」是否也多了一些「哀愁」呢?

★以下附上活動照片

 

 

綜合活動

【綜合】每「移」個都重要

課程目標:

一、讓孩子了解團隊合作中遇到困難該如何解決。

二、團隊中該如何發揮同理心,並且學習用正向的言語鼓勵隊友。

 

課程內容:

一、簡介活動流程:

(一)先請孩子將椅子前方的兩個椅翹起來

(二)當老師數到三時,學生放手,並且往各自的左邊移動。

(三)孩子們的任務是,不可以讓別人的椅子倒下去

(四)直到沒有任何一張椅子倒下就算全班成功

 

二、在嘗試第四次後,孩子們漸漸掌握到訣竅,但是也有孩子利用「取巧」的方式,讓椅子不容易倒。這樣就更容易成功。

三、老師藉著「取巧」的例子引導學生思考:在任何比賽中,如果發生不公平的事情你的感覺是什麼?

.學生發表:會很生氣,覺得對手很卑鄙

.學生發表:會抗議

.學生發表:會難過,覺得想要放棄了

四、老師再次引導學生思考:在活動中應該持有的態度,積極投入,重要的不是成果,而是大家從活動中得到的體驗

 

五、再接著嘗試第五次……

 

六、第十二次後,全班成功。老師帶領學生回到教室進行討論

 

七、老師請學生分組討論:

(一)當活動一直無法成功,個人的感覺是什麼?

(二)當活動「因為你的失敗」,一直無法成功,你的感覺是什麼?

(三)你會對一直失敗的同學說什麼話呢?

(四)什麼樣的語言在活動中才能夠鼓勵他人呢?

 

課程反思:

一、孩子們在討論的過程中,都知道如何用正向的語言及態度鼓勵夥伴

二、但是老師提醒學生,往往在某些情境中,我們可能會因為急躁、求好心切,說話的態度會令人感到不開心,要請大家記住,當你喜歡受到鼓勵,也請你在自己的話語中多多加入正向語言,讓你的夥伴也感受到溫暖。

 

 

★課程內容參考莊越翔老師綜合活動設計

綜合活動

【綜合】愛的鼓勵一起來–談團結

課程目標:

一、讓同學了解團結力量大,團隊的默契可以透過練習變得更好。

二、團隊默契提升,期待孩子們可以透過團隊合作,讓彼此「共好」

 

課程內容:

一、先讓學生一起來一段「愛的鼓勵」,連結引導學生進行三次體驗。

二、老師引導學生反思:班級「愛的鼓勵」的節奏如何變化。

學生回答:變得更加整齊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大家都一直專注在自己的節奏中,那麼我們無論練習幾遍都無法成功,所以身在團體當中,不能事事只想到自己。

三、接著讓學生兩人一組,合作拍出「愛的鼓勵」的節奏。

學生回饋:比一個人拍還要難多了

學生回饋:很容易碰不到對方的手,會不小心打到人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兩個人合作的過程雖然比較難,但是如果培養起默契的話,會逐漸讓事情變得更加順利。

 

課程反思:

開學第一週的破冰活動,凝聚孩子們的班級向心力。希望孩子們可以學習「共好」。

 

 

 

★課程設計參考莊越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