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齊柏林--〈從空中看臺灣〉,帶著孩子們看見齊柏林眼中「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老師進一步帶著孩子們,從學校步行至「宜蘭設置記念館」,了解宜蘭歷史發展,看看開發前的宜蘭,如何一步步變成現在的模樣。而在雪山隧道開通後,「原本美麗的宜蘭」是否也多了一些「哀愁」呢?
★以下附上活動照片
愛團結 樂學習 享生活
讀完齊柏林--〈從空中看臺灣〉,帶著孩子們看見齊柏林眼中「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老師進一步帶著孩子們,從學校步行至「宜蘭設置記念館」,了解宜蘭歷史發展,看看開發前的宜蘭,如何一步步變成現在的模樣。而在雪山隧道開通後,「原本美麗的宜蘭」是否也多了一些「哀愁」呢?
★以下附上活動照片
課程目標:
一、讓孩子了解團隊合作中遇到困難該如何解決。
二、團隊中該如何發揮同理心,並且學習用正向的言語鼓勵隊友。
課程內容:
一、簡介活動流程:
(一)先請孩子將椅子前方的兩個椅翹起來
(二)當老師數到三時,學生放手,並且往各自的左邊移動。
(三)孩子們的任務是,不可以讓別人的椅子倒下去
(四)直到沒有任何一張椅子倒下就算全班成功
二、在嘗試第四次後,孩子們漸漸掌握到訣竅,但是也有孩子利用「取巧」的方式,讓椅子不容易倒。這樣就更容易成功。
三、老師藉著「取巧」的例子引導學生思考:在任何比賽中,如果發生不公平的事情你的感覺是什麼?
.學生發表:會很生氣,覺得對手很卑鄙
.學生發表:會抗議
.學生發表:會難過,覺得想要放棄了
四、老師再次引導學生思考:在活動中應該持有的態度,積極投入,重要的不是成果,而是大家從活動中得到的體驗
五、再接著嘗試第五次……
六、第十二次後,全班成功。老師帶領學生回到教室進行討論
七、老師請學生分組討論:
(一)當活動一直無法成功,個人的感覺是什麼?
(二)當活動「因為你的失敗」,一直無法成功,你的感覺是什麼?
(三)你會對一直失敗的同學說什麼話呢?
(四)什麼樣的語言在活動中才能夠鼓勵他人呢?
課程反思:
一、孩子們在討論的過程中,都知道如何用正向的語言及態度鼓勵夥伴
二、但是老師提醒學生,往往在某些情境中,我們可能會因為急躁、求好心切,說話的態度會令人感到不開心,要請大家記住,當你喜歡受到鼓勵,也請你在自己的話語中多多加入正向語言,讓你的夥伴也感受到溫暖。
★課程內容參考莊越翔老師綜合活動設計
課程目標:
一、讓同學了解團結力量大,團隊的默契可以透過練習變得更好。
二、團隊默契提升,期待孩子們可以透過團隊合作,讓彼此「共好」
課程內容:
一、先讓學生一起來一段「愛的鼓勵」,連結引導學生進行三次體驗。
二、老師引導學生反思:班級「愛的鼓勵」的節奏如何變化。
學生回答:變得更加整齊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大家都一直專注在自己的節奏中,那麼我們無論練習幾遍都無法成功,所以身在團體當中,不能事事只想到自己。
三、接著讓學生兩人一組,合作拍出「愛的鼓勵」的節奏。
學生回饋:比一個人拍還要難多了
學生回饋:很容易碰不到對方的手,會不小心打到人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兩個人合作的過程雖然比較難,但是如果培養起默契的話,會逐漸讓事情變得更加順利。
課程反思:
開學第一週的破冰活動,凝聚孩子們的班級向心力。希望孩子們可以學習「共好」。
★課程設計參考莊越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