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第一天,過得很充實,因為要研習。請來一位雅言出版社創辦人–顏擇雅,從多元國際觀角度談教育,原本以為很枯燥,不過因為主講人不是教育體系出身,所以也得到一些不同的想法與見解。
1.國際觀與國際知識是不相同的
2.多元入學在台灣為何成效不彰?因台灣重學歷、要求公平、強調名校,與美國不強調名校有很大的差別。
3.閱讀
*識字率越早普及,越能推動閱讀
Ex:芬蘭、瑞典是全世界最早識字率普及的國家,所以閱讀根基紮實
*家學淵源:因家庭經濟能力許可,且喜歡閱讀,就會一代傳一代,這樣的家庭越多,閱讀率越高。
4.為何外國學生的寫作業時間比台灣學生少? 最大差別在文字的不同
*英文字只要學會26個字母與拼音,即可練習閱讀
*中文字有形音義三個部份,形與音需要花時間練習,除此之外,還要了解字的意思,及義的部份,例如成語,是有典故、有特殊意義的,必須加以熟記,才不會發生三隻小豬的笑話。Ex:不惑之年是指四十歲。
5.台灣現在的大學生,並非素質變差,沒有國際觀,而是國際競爭變強了(大陸的崛起)
6.一個國家的福利越好,越容易排外,因為擔心外來者分享福利。
7.對國外知道的越多,就越慶幸自己是台灣人,增加國際觀,會讓我們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