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解說
台灣偶戲分為三大類:布袋戲、魁儡戲、皮影戲
布袋戲分為: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
傳統布袋戲是傳統型的,戲偶較小,搭棚在外表演。
金光布袋戲是賣票在戲院內表演的,為使觀眾能看清楚,戲偶加大,尤其是頭部。所以變成頭重腳輕,無法拋接,也無法做搔頭拭淚等動作。
左為金光戲偶,又為傳統戲偶。
戲偶角色分為:生、旦、淨、丑;或說生、旦、淨、丑、雜、神、仙、佛、動物。沒有末是因為,末指的是頭髮、眉毛、鬍鬚的雪白的人物,與老生重複,所以就歸類在「生」。
生分為文生、武生。武生手握拳,文生手可活動。文生帽子上三角形飾物上如有鑲玉石,代表他有武功。文生與武生眉毛亦明顯不同。下圖第一張為文生,第一張為武生。武生為未穿上戲服的布袋戲偶。
青衣旦:額頭前頭髮像橫躺的書名號,代表未婚。
淨,就是花臉。紅色代表正氣,代表人物關公;黑色代表剛正,代表人物張飛;白色代表奸惡,代表人物曹操;藍色代表青面獠牙的壞人。
臉上有白色塊的就是丑角。
五色彩帶舞動各有意義:白色藍色一起舞動代表水;白色代表雲;紅色代表火;黑色如在戲偶上揮舞代表死亡,如單獨揮舞代表黑影;五色一起揮舞代表神仙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