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稱呼…..

剛去看了全國教育部格大賽,我沒有入圍,但是看到朋友入圍也好高興喔!
慶祝這個時節點,我的當下感受啦!

[@more@]

到底小朋友們對家庭成員的稱謂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呢?
每一個孩子的出生,都是父母親手中的寶,
但寶貝們總是在我們這個大文化之下,不管是大小家庭,總是要叫人吧!
常常看到小朋友對於不認識的長輩,抑或是一年只見一次面的長輩不知如何稱呼…..
尤其是大家庭,久不見面,甚至不清楚該叫什麼!
(其實連我自己的大家庭,多年未見的親戚還會想一下到底要叫什麼,有時候甚至用常叫的親戚稱呼,來套到多年未見的親戚稱謂上呢!就像我有時嬸嬸和舅媽的台語叫法,有時也會頓一下,想一下才叫得出來,靠的是常接觸的親戚作連結呢!)
我這幾天看小朋友的生活習作,對於家庭裡"爸爸的爸爸"及"爸爸的媽媽"等常叫的稱謂很容易理解,
但是於"爸爸的姐妺"…….甚至連有姑姑的小朋友也還會寫錯,…..我在想是不是閱讀出了問題了呢?還是本身就是散仙型(台語)的,連最常叫的姑姑都不知道是爸爸的姐妹…..這個事情就大條了!
小朋友們連最基本的關係連結都有困難了,數學邏輯觀念怎麼會通呢?

讓孩子對稱謂的熟悉,勢必也讓孩子容易對自己的親人做關係稱呼的連結吧!
所以便有了這堂課,但這堂課來得有點討論多了一些…..
待讓"全班"孩子們都搞清楚爸媽兩邊各自的兄弟姐妹的關係後,
便是稱呼的麓清了呢……

比較有困擾的便是小朋友在叫爸爸的爸爸以及爸爸的媽媽會叫爺爺及奶奶,
但是在叫"媽媽的爸爸"及"媽媽的媽媽"時,有的孩子也會叫爺爺和奶奶,
只好有點為難地說,他們是"外公"和"外婆",
有的孩子一點"為什麼????"都是叫阿公和阿媽.為什麼國語會叫外…..
這是既定成俗的稱呼,再深入就要談到性別教育的問題,
我便趕快導回原來的稱謂身上,免得自己被拉得無法回來課程的討論了呢!

待訓練他們一陣子姑姑,阿姨,叔叔,伯父,舅舅後,
再對這些稱呼的配偶做連結,好讓他們理解,原來關係是可以用推的,推出稱呼來.

其中有的孩子會問"老師,我的媽媽如果走了,那他還是不是我媽媽?"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而且是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
只好向他們提到"縱使爸爸和媽媽不能在一起生活了,他們離婚了,他還是你的爸爸,他也還是你的媽媽,永遠不會變.
唉現在離婚率這麼高,班上孩子對這個問題也是很想知道,
不小叉開話題,是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
只好向他們提到"小朋友們是媽媽懷胎那麼久才生出來的,你們永遠是媽咪的寶貝,媽媽永遠是你的媽媽,爸爸永遠是你的爸爸."
這時有一個小朋友又急著說"老師?那我爸爸叫一個女生,叫我要叫他媽媽.我才不要叫!"
聽到這個問題,我也無言以對呢!

愈惠問了一個大問題,他說"老師!爸爸叫他的媽媽叫媽媽,可是為什麼我媽媽也叫爸爸的媽媽叫媽媽?"
這個問題好大喔~~~~
童言童語的問題,真是考倒我這個腦袋僵化的老師.
唉!這種問題我們大人視為理所常然,不成問題,居然在他們小小的心靈裡,是一個多麼大的疑問啊!
所以囉!今天的家庭稱謂這門課,足足花了一節課時間在討論.
可以想見,他們真的有疑問囉!

吳佳蓉

101年度扯鈴隊活動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