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國小輔導教師研習心得-101.2.22宜蘭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專輔人員在職進修青少年輔導

101.2.22輔導教師徐嘉珍的研習心得

宜蘭縣101年度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專輔人員在職進修青少年輔導之聯想性圖卡的治療理論與實務運用。

    聽了講師陳怡婷自我調侃說,自己很愛吃是因為名字叫eating,想必這次的研習會是有趣又吸引人的。

    第一次接觸OH~悠遊心靈圖卡,腦海裡出現的是「?」。其實OH卡是從「?」到「!」,就是從不懂到懂了(oh原來如此)。運用聯想性圖卡助人,而助人者必須先能自我照顧才能照顧別人,重要的是運用OH卡進行自我探索。OH卡就是自己內在的鏡子,照我們的內心,心裡面在乎的是什麼,關乎於我看世界的眼光。

    體驗OH卡活動:

1.  分組:4~6人剛剛好,最好的方式是用抽的,才會有潛意識跑出來,以免變成自己的解讀或有所保留。原本一桌不熟的組員,可以透過此活動彼此對話。

2.  選卡:選1OH圖卡,靜下心用1分鐘專心看著自己挑出的卡,這時就是在進行自我覺察。接著與小組成員分享1~3分鐘。有人喜歡2張卡也可以,規則就是沒有規則。一開始,會覺得我只挑這一張,其他都看不到。但是分享完之後再選,還是選得出來。說完這件事就會過去,會有全新的領悟出來。如果怕孩子看到限制級圖卡會被嚇到,可以先抽出來。

3.  轉卡:轉一轉卡,不一定依照圖卡的方向看,也可以用自己的角度去看。怎樣是自己心靈的樣子,「心」才是主角,內心創造出卡的玩法。

4.  OH卡說故事接龍:每個人抽出5張牌,先不要去看。可以配合儀式,例如洗牌七次再用左手(不慣用的手)抽牌,孩子會很相信儀式化的過程。抽完牌後,閉眼凝神深呼吸,翻開第1張圖卡說故事,接著換下一位。若小組有6人,第一排放完6張卡後接著換排,大家都說完故事,小組討論給這個故事一個主題。收卡時依照順序,但是把我的牌換給右邊的人。開頭可以換人,同樣的牌大家說故事,會發生什麼情形呢?這就是玩OH卡附加的神奇之處。不換卡,換人講,每個人的詮釋不同。怎樣看待事件最重要,事情不能改,但是想法可以改。即使是同一張卡,也不見得是同一個故事。

5.  正向與負向卡玩法:組員討論並分類正向、負向的字卡。抽字卡,先分享負向的,例如:焦慮、恐懼,每人再抽5張圖卡,圖卡放到字卡中央空白處,就要說出負向的事件,最好是跟自己現在的心境相關。每個人都分享完,再說正向的,例如讚美、喜悅、愛情(LOVE)

6.  古典OH玩法:抽圖卡直接說故事。接著抽字卡+卡說故事。再抽圖說故事,抽字卡再說。還可以往下去探索,有時不想去面對的狀態反而會抽出來。最後了解到對自己的發現,潛意識被翻出來,而自己不得不去面對。可以一直玩下去,但是抽太多會一直想去解釋。人數可以減少,小組可再拆分為2人一組。

    OH卡因為新聞事件OH卡打破沉默 女童揭發狼父」引起關注,真的是因為OH卡這麼神奇嗎?如果沒有輔導者給予案童相當的信任感,怎麼能讓孩子說出這事件!運用OH卡不是教學生如何用,而是以平等的方式互助合作與陪伴。跟孩子說,一起來玩吧!孩子願意自我分享,就能自我覺察。如果沒有人聽、沒有人回饋,怎麼玩呢?若要一個人玩,可以寫下來,用在自我照顧上。完全相信OH卡帶有某種療效,能反應潛在意識,就可以帶給自己察覺。有時候,會發現沒事的孩子可以說出創意故事,有事的孩子反而防衛心重。老師的敏感度也要強,去發現需要幫助的孩子。運用OH卡放輕鬆,輕鬆玩,最重要。滋養孩子的過程,也在滋養我們內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