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105「自殺防治守門人種子教師」回校辦理生命教育研習心得

教職會議-「自殺防治守門人種子教師」回校辦理生命教育研習分享

徐嘉珍老師的研習心得       研習日期:101.11.2

    「如果有一個狀態不那麼痛苦,好不好?」,聽著吳楷貴老師的演講,倘若能夠讓不想活在痛苦中而選擇自殺的人,能有另外一個選擇活下去的方式,那該有多好啊!

    不過,時常事與願違。今年九月自殺的人數比去年多了70人,自殺族群以老年人及青少年高居一二名,有九成的人數轉報就沒救了……,諸多的數據在在顯示自殺防治的重要性。應該去找出孩子自殺的想法、念頭及壓力來源,而不是看他自殺的行為。吳老師也推薦「心寧靜運動」,教我們如何讓自己放鬆的方法。其實,老師的健康自我照顧也非常重要,有健康的老師才會有健康的校園。

    與兒童工作,重點在於態度。知識、技巧具備了,欠缺態度也徒勞無功。所有的諮商都是態度的展現。先把自己的焦慮放下,自己先安靜,便能處理問題。怎麼辨識呢?個案可能會先自我責怪、委屈難過—傷害自我—意圖自殺—自殺,我們需要在他傷害自我到意圖自殺中間能辨識出來,期盼能降低孩子的自殺率。

    愛的教育是需要的。學生認為「我」不錯,就導引孩子往好的方向去。在學習中,學生有沒有得到「好的感覺」呢?不能用以前的價值去教未來的價值,老師也是需要改變自己的。

    「自殺可以預防,但是防不勝防。」,張翠華講師認為,需要更多人來做自殺防治這件事。自殺防治守門人要主動找出高危險群,最重要是要降低孩子的自我防衛。因為自殺很難預測,所以更要提高警覺。

有時候,會覺得遺憾自己沒有幫上忙。我們也要「安撫」自己,他自殺不自殺,跟你有沒有輔導無關。自殺者並不會因為你跟他說了什麼而自殺,其實已經在內心詢問過自己很多遍。還有,不只是要關注自殺者,而要看「留下來」的人。

想要自殺者總是有不滿意的情緒在,因此我們要跟個案的情緒靠近。個案的思考模式是沒有理性可言,只有情緒。引導個案Doing something,降低他的自殺意念、降低心理痛苦,並找到他相信的點。想自殺的時候開冰箱握住冰塊,轉移注意力。讓個案多說一些,提供安全關係,但是不要隨意給承諾,而是讓他宣洩情緒。

自殺是沒有保密原則的,面子重要還是命重要。雖然孩子是負向定義,我們還是要陪伴,也可運用奇蹟式問句,「你希望日子變得怎麼樣?」、「什麼事情發生,才會讓你想活下去?」。如果身邊真的有人有自殺的意圖,一定要尋求幫助,生命是無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