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國小輔導教師研習心得-101.10.24宜蘭縣國小專兼任輔導教師分區督導輔導研習

101.10.24分區督導輔導研習心得(輔導教師-徐嘉珍)

地點:凱旋國小      講師(督導):周姵嫻 心理師

個案研討:

個案一

輔導教師

社工師

督導

  1. 個案人際關係:自我中心,想怎樣就怎樣,容易與人爭執,是獨生子女,剛好分到的那一組也是獨生子女.個案現在是國小三年級學生
  2. 個案生活習慣:喜歡咬指甲.挖鼻孔
  3. 主要原因:101年6月個案母親燒炭自殺
  4. 輔導老師與個案正是晤談1次,平時以閒談方式多次
  5. 個案脫序行為嚴重:上週拿石頭丟人,這週用拖把故意讓人跌倒,昨天(10/23)跟安親班老師挑釁說:「你敢動我試試看」
  6. 個案父親開公司,五年前因為父母離異跟著母親,小時候由爺爺奶奶帶大,但是有五年時間沒有跟父親.爺爺.奶奶相處了.因為母親自殺才被告知要由其他親人照顧,而成為最親的陌生人
  7. 個案父親上週六日沒有回家,個案不停哭,老師讓他宣洩
  8. 爺爺最近常發生車禍(2-3次),有一次有載個案
  9. 爺爺奶奶為個案主要照顧者

10.爺爺奶奶更改孩子的姓名,之前從母姓,不知孩子是否同意?是否自我認同混淆?

11.有提出申請心理師,但是還未介入

12.是否目睹母親死亡:個案描述母親臉上有蓋東西,6月13日母親死亡,但是孩子說是6月24日死的(推測可能是出殯當天),故推測個案並未目睹母親身亡

13.已經調出之前私校資料,看不出端倪,想和之前導師談

14.現任班導師嚴格,想要隔離他讓他一人坐,其他可分組

15.個案既有的觀念是,管好自己就好

16.個案喜歡問為什麼,早熟又充滿不安全感

  1. 個案一開始配合,第三次晤談時開始脫序,故意而且執意犯規,社工師讓個案自由選工具,個案選擇GAME;個案脫序行為和該校輔導時間差不多
  2. 不解: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改變,是因為創傷或是本性?
  3. 有計畫家訪:想多了解,爺爺奶奶語帶保留,似乎有說不出的秘密
  4. 爺爺奶奶說管不動孩子,常玩Ipad(是個案母親留下的遺物),老師建議送去安親班,家長也如此行
  5. 進行輔導時,客觀反應孩子的行為.目前先建立關係,孩子仍有防衛,帶三本繪本,跟他的議題很相近.個案只選擇-牙牙搬新家.個案少表達但是很正向.個案和社工仍在熟悉階段,會觀察社工師
  6. 同理心:我們如果是這個個案,我們會怎樣?
  7. 穩定的支持關係很重要
  8. 學校輔導教師:概念形成-個案判斷-合作性討論-分工團隊(界線清楚)-好的助力
  9. 個案的內在創傷一定是有的
  10. 詢問校內資源:有玩偶,手可套進去的.有角色扮演屋.督導說可以幫小熊等玩偶取名字(同盟治療師),讓個案跟玩偶打招呼,透過玩偶問問題並降低個案防衛心
  11. 找出個案的攻擊.憤怒是壓抑哀傷.失落.還是什麼?找出那是什麼
  12. 隱喻性故事:老虎為什麼愛生氣?可收集一些孩子的資訊-心理歷程
  13. 如果他都不說?可由輔導編故事,再引導他說
  14. 先去處理孩子呈現出的情緒

10.個案人際溝通有問題,不知如何與人建立關係

11.輔導者可以擔任接納及傾聽的角色,有安全及支持性,但是要讓個案知道我仍是老師

12.矯正性的人際經驗:你不可能是他的媽媽

 

 

個案二

輔導教師

督導

  1. 個案為轉學生.今年小五上學期(小四)轉來
  2. 個案母親為之前學校校護,對小孩教育關注
  3. 有一次學校老師找母親告知其與人吵架行為,母親反應為:「兒子,你在學校吵架,媽媽要來學校罰站」.媽媽常常要他「忍耐」
  4. 輔導認為個案有亞斯伯格症,之前遭到同學排擠,導師也認為是他的錯,所以其他人才會不理他,因而轉校
  5. 現在是針對某一個人,別人說什麼他會直接吐槽,尤其是那位不愛上學.不愛寫功課的同學
  6. 上課專注,一到下課就會直盯著那位同學.那位同學個性內向,久了才會反擊
  7. 個案功課好,輔導老師建議他下課可以去小樹屋角落看書,眼不見為淨,就不會去管另一位同學
  8. 原因:可能是因為暑假個案練直排輪,那位同學和他追逐跌倒,隔天那位同學的媽媽到校質問,導師處理後得知個案並未推他.後來個案認為那位同學是說謊大王,就開始要抓他的小辮子
  9. 邊緣自閉症:個案在幼稚園時測出來有此症狀

10.個案的母親很想知道輔導老師跟孩子說了什麼

11.個案在家跟哥哥可以互玩,但是他時常「質疑」

12.個案會有自慰行為,後來母親警告就會減少.但是陸陸續續都有,有一次宣導活動小六生看到,個案說大腿癢,是在搔癢

  1. 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有些特性:

(1)語言理解表達:以字面解讀文字,對隱喻性文字不了解,只能單方面解釋及傳達.眼神接觸缺乏,智力中上,情緒無抒發易爆發,環境變化則情緒也會變化.對自我的要求頗高

(2)對社會情境判斷有困難:他關注的焦點不同,常常是大家所說的「白目」、「搗蛋鬼」

(3)說話誠實:對於美感會直接說,社會化的行為需要訓練,他沒有同理心.極端要求公平性又誠實,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會有激烈反應

  1. 找出個案自慰的動機是什麼?找出原因
  2. 是否需要特教資源介入?
  3. 需要「重複性」的去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