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下學期 班親會宣導"孩子必須上資源班嗎?"

孩子必須上資源班嗎?                     劉宜蓉

           

                      –取自國語日報網站

九月初正是各校展開學校日的時期,同樣的,資源班也會配合普通班舉辦新生家長座談會,對於今年鑑定後要進入資源班就讀的學生家長,提供一個溝通說明與交流的橋梁與管道。

  近年來,資源班的學生不斷的激增,學校不分類特殊需求學生的服務,就顯得更加的多元與重要。許多家長對孩子進入資源班就讀,心中深存著負面印象與停留所謂「標籤化」的陰影顧慮,造成究竟要不要入班的遲疑與徬徨。

以往,因家長對資源班運作與服務模式的不了解與一知半解,雖然同意讓孩子接受鑑定與施測,一旦經歷至鑑安輔等過程結果,到達入資源班接受特教服務時,他們又卻步了或者拒絕孩子入班。因為對資源班的一些困惑仍在內心盤旋,許多問號還在心中糾纏:為什麼我的孩子需要在班上被隔離出來,上所謂的「資源班」?是以什麼測驗工具檢測?如何診斷我的孩子?……

  當家長心理產生的矛盾、不解,影響為孩子做重要決定的時刻,身為資源班的老師更須站在同理感受的立場,用愛與關懷幫助家長解除內心的疑慮,與澄清認知上的困惑。

我們要真誠懇切的與家長說:「無論如何,對家長的決定絕對尊重,但給予建議,請他們認真評估考量孩子是否入班。不要有其他心理的負擔與壓力因素,而忽略孩子真正的學習及成長的需求。」大人應該先卸下面子問題或有關尊嚴憂慮上的防衛,平心靜氣的想想與省思:如果我的小孩能得到更多額外專業老師適切的關注與輔導,甚至其他的人力、物力支援與資源的挹注,是否可以減輕在普通班,讓老師常有的「心有餘力不足」之憾;或是提供家長許多孩子在課業、人際或生活輔導與適應上的方法策略與協助呢?

  容我做個比喻,若孩子初期發現只是假性或輕度近視時,但因怕配戴眼鏡深恐會影響外表美觀,便採取忽略或漠視,長此以往,他的近視不會因此消失,卻會變得愈來愈深,最後不僅影響外表,甚而影響了學習或人際關係。

近年來,尤其臺北市的鑑定益趨嚴謹與進步,透過不斷改良與修正的鑑定繁複過程,就是要幫助老師和家長篩選出真正需要接受特教服務需求的學生;對於疑似生,更提供一至兩年的入班服務機會,讓孩子在這一兩年內既可一邊接受觀察,又可一邊協助輔導。

  從這一兩年輔導方法策略的介入評估,更能使先前施測鑑定不足之處更加的完善與周詳。當學生學業或情緒及其他問題獲得改善或進步時,他(她)仍然回歸普通班,結束資源服務。這樣的規畫與服務宗旨,都是在讓家長清楚了解孩子的問題在哪裡?使真正有特殊需求服務的孩子,得到更多更適切個別化的教育與輔導,能讓家長多了解孩子的現況與我們輔導的方向。

資源班老師要用耐心與誠意,幫家長說明學校資源班的真正內涵與發揮的功能何在,也釐清家長知曉現今教育的潮流已走向專業的分工。導師在普通班級面對二三十個小孩,對於有學習、情緒、語言或其他特殊需求的學生,往往心力不足。學生若使用上學以外或抽離的時間,讓受過特殊教育專業訓練的老師分科分擔,給予個別的輔導加強,經由這些老師的引領、訓練,以及特教專業團隊的支援與服務,相信孩子不論在人際適應與學業、專注力的提升,必定有更大的幫助與成長空間,也能突破許多孩子學習及情緒上的困擾與障礙。相形之下,比未受資源服務前,多少有助於在班上的學習,以及減低無人協助的困難與挑戰。

  當老師能用愛與關懷來幫助家長與孩子時,家長便不再對要不要入資源班徬徨與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