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能使身體健康,增強抵抗力,眾所皆知,然而,因運動而造成傷害,以及因運動傷害引發後遺症的事例亦時有所聞。因此,暸解不適當的運動可能帶來的傷害以及導致運動傷害發生的可能情境,並且做好防範措施,是預防運動傷害發生的不二法門。
一、引起運動傷害的原因
(ㄧ)身體因素:如性別、體格、年齡、體力等。
例如:美式足球就不適合老年人或是沒受過訓練的人參與,生長發育中的小孩也容易因為迅速的抽高造成肌肉和骨骼不協調,發生運動傷害。
(二)心理因素:如緊張、精神不繼、性格差異等。
例如:精神不繼和緊張的狀態下,運動員容易忽略平時該注意的安全考量,性格衝動也容易造成選手做出錯誤的舉動傷害到自己。
(三)方法錯誤:如運動姿勢不正確、規則錯誤等。
例如:長期用不正確的姿勢會造成各種部位的慢性傷害。
(四)運動過量:如強度太高、時間太長等。
例如:過長的運動時間或運動量,對身體不旦沒有益處,還有可能造成身體的負擔。
(五)環境因素
1.自然環境的惡劣:如天災
例如:當極限運動碰到惡劣的天氣,也是造成傷害的因素
2.人為環境的惡劣:如運動設備破損
例如:器材沒有定期檢測,若在使用中發生損毀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二、常見的運動傷害類型
(一)扭傷:韌帶受到過度伸展或扭轉而造成撕裂。
例如打球跳躍後落地,腳部扭傷。
(二)撞挫傷:骨頭或肌肉受到撞擊力量所產生之傷害。
例如美式足球衝撞過後造成的傷害。
(三)拉傷:肌肉或肌腱受到過度伸展或撕裂的傷害。
例如跳遠時過度伸展造成腿部後肌群拉傷。
(四)脫位(臼):韌帶受到過度伸展或撕裂後,導致組織之相對位置受到破壞或改變。
例如舉重選手過度用力導致手軸脫臼。
(五)抽筋:熱身運動不足等原因,引起肌肉痙攣。
例如選手肌力不足,跑步時抽筋。
正確的運動方式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而不正確的運動方法對健康反倒有弊無利,培養正確的運動觀念,才能享受運動所帶來的價值和益處。
(摘自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李銘杰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