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國際疫情愈加嚴峻,提醒教職員工生於歲末節日及跨年連續假期時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維自身健康。

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顯示,國際疫情日趨嚴峻,且境外移入個案日益增加;世界衛生組織(WHO)亦警告2021年初可能進一步升高,敦促民眾歲末假期期間謹守防疫建議。

時值歲末節日及跨年連續假期,南來北往聚會增加,請學校宣導以觀看電視或影音方式參與跨年晚會,以電話、視訊拜年,或線上聚會等方式聯繫感情,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防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播。倘仍需出入公共場所,應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安全社交距離。並請各校加強教職員工生衛生教育宣導(勤洗手、注意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如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

請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09年12月22日發布之「因應年末跨年等大型集會活動之相關防疫措施」新聞稿,加強宣導活動當天仍處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者,以及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之人員,均不得參加活動。參加人員於活動期間(含室內、室外)應全程佩戴口罩,除補充水分外,禁止飲食;並請攜帶手機及維持開機,以利通知防疫相關訊息。

腸病毒首例死亡! 台南5月男童不治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出現今年第一例腸病毒死亡個案,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今

(22)天證實,台南一名5個月大的男童感染腸病毒不治;根據疾

管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流行季迄今國內已有70例重症個案,其中

69例腸病毒71型感染。


—腸病毒相關訊息宣導—

* 腸病毒傳染方式及宿主:

 1.主要傳播方法經口傳染(包含口糞及口沫傳染)。

 2.宿主人是唯一宿主,不會傳染給動物。

 3.大部分都感染小孩子,尤好發6個月以上、3歲以下。

 4.流行高峰一般在夏季。

 5.腸病毒可存在喉嚨1-2星期,甚至達4星期;而糞便內8-12星期。

 95%有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會引起重症。

 *腸病毒特性:

   1.4C及常溫下穩定二十幾度下活躍。

   2.不耐高熱–>56C30分鐘可殺死腸病毒。

   3.耐酸不會被胃酸殺死。

   4.紫外線、漂白水可殺死之。

   5.酒精、肥皂均無法完全殺死之。

 *不同腸病毒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結膜炎、腦炎、肢體麻痺、心肌炎、胸肌痛、腸胃道症狀等。

 *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1.從外面帶回家經由接觸或飛沫感染家中幼兒。

  2.接觸到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

  3.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

 *什麼是腸病毒重症?

 嗜睡、意識不清、肢體麻痺、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及發燒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煩躁不安。

 *消毒方式

1.含氯漂白水

2.煮沸

3.日曬

 *疑似病例處理

  1.通知家長送醫就診。

  2.嚴格要求學生自發病日起請假1~2週,其復課須經醫師診斷無

    傳染之虞。

 

 

 

 

颱風後環境清潔衛生要注意

【轉載自101.06.19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疾管局提醒淹水地區民眾做好災後防疫,如有不適,應即就醫!

疾病管制局呼籲淹水地區的民眾務必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積水退後清理家園時應作好個人防護,避免感染傳染病。該局提醒民眾應特別加強以下預防工作:

ㄧ、清理家園時,務必做好手部、腳部防護,避免鉤端螺旋體及類鼻疽感染

  水災期間易接觸到污水、污泥,可能因此感染鉤端螺旋體病及類鼻疽,該局提醒民眾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工作完畢或裝備卸除後,應以肥皂及清水洗手。老年人、身體衰弱、免疫功能不佳、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癌症及酒癮者等)及皮膚有外傷者,應避免皮膚暴露於污水或淤泥。如有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或其他身體不適的症狀,請儘快就醫。就醫時務必告訴醫師居住地區及污水淤泥暴露史,以利醫師提供妥適的診療服務。

二、注意飲水、食物及環境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

  豪雨可能導致飲用水受到汙染,若住宅的蓄水池淹水,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飲用水要徹底煮沸或飲用包裝水;泡水之廚房用具及餐具要消毒後才能使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也不要食用;並依「清除、清潔、消毒」防疫三步驟,做好環境衛生。家戶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項如附件。

三、清除病媒蚊孳生源,預防日本腦炎及登革熱

  目前是日本腦炎、登革熱流行季,大雨過後預期病媒蚊密度將大增,災後民眾整理家園時,應澈底清除室內外積水容器、垃圾及廢物,以防止病媒蚊孳生而導致疫情發生。

  該局另請臨床醫師這段期間特別注意病患是否可能感染上述傳染病,發現疑似病例應立即通報衛生機關,並給予病患妥適治療。民眾若有災後防疫相關疑問,亦可聯絡各縣市衛生局,或撥打國內免費民眾疫情通報與關懷專線1922洽詢。

關於塑化劑的大小事

這一波的塑化劑風波引起很大的震撼,個個人心惶惶,擔心吃了這麼久的塑化劑在體內,不知道之後會產生什麼變化,整理了一些資料,讓大家對塑化劑多認識一些。

衛生署「55多」的減塑撇步

五少

1.     少塑膠:

(1). 少喝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自己攜帶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2). 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再加熱。

(3).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4). 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5). 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2.     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3.     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4.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5.     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五多

1.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

2.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3.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4.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5.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100D056799_100D2024136.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