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教養專家約翰‧羅斯蒙在《如何誘導孩子做功課》中一針見血的指出,「平常在日常生活上不能自主的孩子,在功課上也會有同樣情形。他們不是想要失敗,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成功。」 那麼,父母要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出自動自發寫功課、學習的習慣? 方法一:提供界限分明的自由空間 學習動機強的孩子也是獨立的孩子,設定界限才能促使孩子獨立自主。《學習動機》一書強調,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一個清楚規劃好的每日時間表,有固定可靠的生活節奏和儀式,在這個範圍內他能自由發展。讓孩子習慣一個固定的寫功課時間和地點,讓他自己決定每天什麼時間寫功課。清楚的約法三章,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期望,然後貫徹執行這個約定。當孩子的行為越界,父母必須有前後一致的反應,孩子了解違反約定的後果,父母要堅持到底。 讓孩子當學習的主角。每天自己整理書包、自己翻開做功課需要的課本、自己把問題念出來。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讓他儘早學會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父母只需提供必要的協助,而且愈少愈好。 方法二:父母從陪伴到放手 低年級時,父母可以營造出和孩子一起做功課的快樂親子時光,幫助他把功課當成像刷牙洗澡般的每日生活例行事物。親子一起立下寫功課的規律,養成習慣水到渠成。但是父母不能代勞寫功課,也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因為「寫功課是孩子自己的事」,各國教養專家都一致強調。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父母應該一步步退出孩子寫功課的過程。把自己放在合作、而非監督的位置。孩子大一點做功課時,父母可以去做別的事。這樣的行動等於告訴孩子,「那是你的功課!」同時也傳遞「我相信你一個人做得到」的訊息。在鼓勵閱讀和規勸遠離電視、電腦的同時,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言行合一。 方法三:結合學習和生活 父母不要將學習窄化為功課或考試,日常生活裡也處處可以學習。幫助孩子找出所學內容和生活之間的關連性。幫助孩子將學校所學放進一個大架構,歸納出關連性,並帶他尋找所學內容的真意,而不是死讀書。 方法四:多看孩子的進步和優點 幫助孩子去認識和拓展自己的能力,真正接受和讚揚孩子的成就,清楚指出孩子的進步。獎勵孩子的好成績,不要強調結果,而應讚揚過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和達到目標的步驟。例如,對孩子說,「記得你第一次寫這種功課時有多困難嗎?現在容易多了!」比籠統的說,「你真是小天才!」有效得多,而且更能激勵他。 同時,在學科學習不怎麼順暢時,替孩子創造一些成就感,閒暇時從事的嗜好,也能創造出「我很棒」的時刻。 方法五:加入休息和睡眠的休止符 孩子只有在充分休息的狀態下,才能承受學校生活的壓力。孩子的專心時間依年齡和個性各有不同,一般說來,六歲孩子一次只能專心十五分鐘,然後必須關閉五分鐘;九歲提高到二十分鐘;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則能專心三十分鐘以上。父母可以教導孩子觀察自己不專心的訊號,然後短暫休息。但是空白時間應該限制看電視或玩電腦。 南投育樂國小老師王文華建議,用計時器來幫忙孩子測時間。把孩子寫功課的時間切割成幾個小節,中間休息。隨著孩子年齡、個性,專注時間不一,藉由計時器,可以讓孩子了解專心的力量,並且在時限之內完成該做的事。 (本文摘自 《親子天下》 網站 〈用對方法,寫功課不抓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