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校-3-7-1食農計畫

宜蘭縣員山鄉深溝國民小學


食農教育計畫

 

 


 

 

 

 

 

 

 

 

 

 

 

 

一、計畫緣起:

宜蘭縣員山鄉的深溝國小,位於齊柏林導演心目中的台灣唯二的淨土之一,雪山山脈下滙集豐沛的天然湧泉,在這裡孕育豐盛肥沃的土質。也因為如此,吸引了眾多重視土地、熱愛環境的耕種者,種植天然有機的稻米和農作,共同守護這一片淨土。

深溝國小學生將近150人,是一個迷你的小校。有幸與這一群小農結緣,在家長的支持與協助之下,請當地的耆老,帶著年輕的小農,一同教導學校的孩子,親自下田體驗農作,是孩子們一輩子無法忘懷的記憶。

本校教學團隊規劃食農教育課程,正符合「認識在地糧食、推動的產地銷」為主軸的特色。學校自主性地規劃了以種稻(農事體驗)為主的食農教育特色課程,包含育苗、種稻和傳統米食等各項活動的實作及記錄,融入各學習領域。以期能夠結合社區的力量,促進城鄉交流,將傳統有機的耕種的智能技術,傳承給下一代,合力耕耘深溝社區這片豐沃清淨的土地。

 

 

二、計畫目標

(一)米食營養教育的關懷與重視

讓孩子們親自接觸米食營養教育的課程,將米食理念融入各學科教學,如融入美術課程製作稻田繪本、戶外寫生,利用午餐時間進行米食教育宣導。

(二)學校、社區共同推動米食教育

規劃辦理親子共同參與之糧食營養與健康主題活動,如米食營養講座,最受歡迎米食票選活動、小學晨間時光-分享家中自製米食料理等,創作教學與社區發展結合的雙嬴成果。

(三)米食烹飪體驗課程

規劃米食烹飪體驗課程,規劃米食料理課程或創意料理製作,教導學童如何選購好米、烹煮米飯的技巧,認識米食種類及認識CAS、有機認證、產銷履歷及台灣米標章,貫徹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方位飲食文化教育。

(四)新興米製食品體驗課程

透過參訪新興米製食品加工廠,推廣米穀粉產品之優點,以增進學童對於新興米穀粉產品之認同感。

(五)農事體驗

配合本校長期推動之食農教育,以實際農事體驗課程,使學生學習觀察稻作生長過程,達到傳承在地文化的目的。

(六)課程的規劃與實施

結合學校的特色課程,將學校特色課程進行完整的整合。

(七)網頁的建置與分享

在學校的網站上設置專門的網頁,並結合各班級的網頁及部落格或是個人的臉書及粉絲團,讓學校發展愛心小農場的過程及心得,可以透過關心的同好,彼此交換心得及成果,又能將過程不斷與人分享。

 

三、學校現有特色課程

(一)透過農事體驗,推展食農教育:

深溝國小所有的地區,一方面屬於蘭陽溪畔的肥沃良田,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乾淨水源,因此早已發展成宜蘭縣著名的有機及友善耕作的大本營。

學生的家長更有一群將理念與現實完美結合的友善小農,學校透過這樣的家長及在地資源,從民國九十九年開始,結合宜蘭縣政府在地食材計畫,一路發展食農教育並規劃設計,與學校特色課程結合,每一個年級的孩子都有不同的食農教育的課程,讓孩子從學習農作的實務中,瞭解植物生長的過程、照顧的辛勞,不但讓孩子更加愛物惜福,更加改變孩子對生命的認同及愛護,成為生命教育的忠實守護者。

(二)深耕社區,永續經營水資源:

員山鄉是宜蘭水的故鄉,深溝地區更是水源頭,因此早在日據時代就在深溝地區鑿井取水,也因此成為現在深溝自來水廠及水源生態園區的發源地。深溝國小就在豐沛的自然湧泉區內,學校在校園整體規劃時,將充份運用水資源的優勢,將生態溝及生態池引入校園。

如此得天獨厚的環境,不但讓校園隨時有水資源流經,更大量種植了水生植物並吸引各類水生動物棲息,成為真實的永續生態校園。深溝的孩子們也因此能在豐富的水資源活教材中,跟著老師的規劃,學習到最落實的永續生態水資源的課程。

(三)傳承歷史與人文

現在的孩子對過去的瞭解太少,對知識的縱線無法連貫,經常在當下學得片段的知識,就是因為對過去歷史人文的不瞭解。加上深溝地區本來就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值得在地的孩子們完整的學習。

深溝國小的學區有深溝村、惠好村、蓁巷村及尚德村,每一個不同的地名都有著發展的由來的意涵。加上蘭陽溪早期經常淹過河堤而造成身家性命危害而發展出來祭拜堤防的傳統、蔗糖輸出的獸力搾汁器、五分小火車的加水站、社區文化信仰中心的五大廟及因應地方環境發展出來的社區產業,如養蜂人家、八甲漁場、勝洋水草等,都是學生應該學習及瞭解的。

(四)特色課程-食農教育主題的課程規劃表

 

學期

主軸

主題及節數

單元名稱

分配

節數

內容大要

三上

食農教育

認識野菜及有毒植物(2)

1.認識野菜植物

2.社區實察

3.認識有毒植物

2 

員山鄉好山好水,學生就地取材,觀察社區、學校周圍環境野菜、有毒植物分佈情形。

六上

食農教育

認識藥用植物(2)

1.可口青草茶

2.清草茶廬山真面目

3.介紹常見藥用植物

2 

尋找校內原生可用藥草摸、聞、看、嚐,並利用校園中可供藥用的植物製作傳統食品及天然飲料,加深對植物的認識,提高對周遭環境的了解與愛護。

二下

食農教育

種豆體驗(4)

種下春天的種子

1.豆子放大鏡

1 

本主題活動藉由故事的聆聽,讓小朋友親自種豆,並做一個長期性的觀察、記錄,觀察到植物生長的情形,讓小朋友透過照顧豆子生長的歷程體驗生命成長的意義。

2.忙碌的小農夫

2 

3.煮綠豆湯

1 

2.社區趴趴走

4 

3.生活地圖製作

1 

四下

食農教育

育苗體驗(2)

1.熟到不能再熟的稻仔

2.天女散花撒種子

2

由村內種稻達人-陳榮昌爺爺傳授古法育苗方式。藉由學生親自育苗的過程,觀察稻子發芽、製作秧床,撒種、控制水位高低,提供秧苗茁壯的環境。

五下

食農教育

種稻體驗(6)

1.是敵是友?

1

由村內種稻達人-陳榮昌爺爺傳授古法種稻技藝及友善農法的栽培方式。藉由學生親自體驗種稻的過程,觀察稻作生長與收穫,加深小朋友對稻米的認識,了解稻米的價值。農閒時間走訪農田水路及認識農田裡的鳥類,讓孩子了解水資源對農田的影響以及知道農民和鳥類如何共存的方式。

2.插秧體驗

1

3.農田水路之探索

2 

4.認識農田裡的鳥類

1 

5.慶豐收~割稻體驗

1 

  1. 食米學園活動內容:
  2. 辦理1場米食營養教育活動:
    1. 讓孩子們親自接觸米食營養教育的課程,將米食理念融入各學科教學,如融入美術課程製作稻田繪本、戶外寫生,利用午餐時間進行米食教育宣導。
    2. 規劃辦理親子共同參與之糧食營養與健康主題活動,如米食營養講座,最受歡迎米食票選活動、小學晨間時光-分享家中自製米食料理等,創作教學與社區發展結合的雙嬴成果。

(二)米食推廣體驗

1. 辦理1場米食烹飪體驗課程

規劃米食烹飪體驗課程,規劃米食料理課程或創意料理製作,教導學童如何選購好米、烹煮米飯的技巧,認識米食種類及認識CAS、有機認證、產銷履歷及台灣米標章,貫徹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方位飲食文化教育。

2. 辦理1場新興米製食品體驗課程

透過參訪新興米製食品加工廠,推廣米穀粉產品之優點,以增進學童對於新興米穀粉產品之認同感。

3. 辦理1場農事體驗

配合本校長期推動之食農教育,以實際農事體驗課程,使學生學習觀察稻作生長過程,達到傳承在地文化的目的。

4.稻子生長的觀察與記錄:結合五年級的種稻體驗課程及四年級的育苖觀察課程,學生依人數分組分配不同的種稻區域,以責任制的方式進行稻子的照顧、觀察與記錄,透過學生的視野可以留下珍惜及記憶及不同的體會。並在老師的指導下,將記錄的成果及照片,運用網路媒體與人分享交流,做成完整的記錄。

(三)預期效益:

1.增進學童對米食營養認知與了解,讓孩童透過課程體驗米食,了解在地食材的營養價值及重要性。

2.建立家庭正確膳食觀念。

3.教導學童如何選購好米、烹煮米飯的技巧,認識米食種類及認識CAS、有機認證、產銷履歷及台灣米標章,貫徹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方位飲食文化教育。

4.透過參訪新興米製食品加工廠,推廣米穀粉產品之優點,以增進
學童對於新興米穀粉產品之認同感。

5.以實際農事體驗課程,使學生學習觀察稻作生長過程,達到傳承
在地文化的目的。

(四)古法種稻課程規劃表

時間

單元名稱

課程內容

節數

講師

2月

浸種

  1. 浸種
  2. 觀察發芽

2 

深溝老農

陳榮昌先生

3月

灑種

  1. 整地及施天然肥料〈米糠〉
  2. 秧床製作
  3. 灑種

2 

深溝老農

陳榮昌先生

4月

插秧

  1. 古法種稻程序及工具介紹
  2. 插秧
  3. 插秧飯

2 

倆佰甲

曾文昌先生

5月

水位與秧苗成長

  1. 水位調整
  2. 秧苗成長觀察

2 

倆佰甲

曾文昌先生

5月

除蟲與除草

  1. 撿除福壽螺
  2. 撿草

2 

小鶹米

謝佳玲小姐

6月

稻子生長觀察紀錄

  1. 生態觀察
  2. 稻子生長觀察紀錄

2 

小鶹米

謝佳玲小姐

6月

手工收割與打穀

  1. 手工收割
  2. 傳統打穀機打穀

2 

榖東俱樂部

賴青松先生

7月

曬穀氣候掌握與技巧

  1. 曬穀技巧
  2. 碾米與包裝

2 

榖東俱樂部

賴青松先生

合計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