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教-2-7-1推動環教有功事蹟-學校食農教育

推動食農教育

2015-03-14 08:38:17 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宜蘭縣深溝國小推出首本食農小書。
記者羅建旺/攝影

「只有了解什麼時候種什麼作物,才知道什麼時候吃什麼。」宜蘭縣深溝國小推出首本食農教育的鄉土教材《食農小學堂》,打開書,有如走進農村大門,品味土地芬芳。

深溝國小今天將在學校體育館「健心館」舉辦新書分享會,引領民眾透過書中的紀錄,從田裡到餐桌進行食物小旅行,會場還設置小市集,由食農教育師、媽媽料理工作坊展售蔬菜、農產加工品,並有學童耕種收成的「學童米」。

開創宜蘭友善耕作風潮、深溝國小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賴青松認為,當孩子汗水滴入腳下的田地,才知道什麼叫做耕耘鄉土,當舌尖滿溢米粿的香氣,才明白什麼叫做自食其力!

《食農小學堂》由上旗文化出版,主要有3篇,首篇「一起來種稻」記錄老農傳授古法種稻,第2篇「節氣米食」介紹節氣米食及阿嬤的食譜,第3章「四季蔬食」是學童耕作過程全紀錄。

學校指出,這是首度以食農為主題的新書,將融入課程,成為課程教材,還規畫推出一年四季的食農遊學,結合田間體驗、友善食材DIY等。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17日電)

宜蘭縣深溝國小推動農作特色課程,去年五年級學生插秧、收割,第一次收成500斤白米,扣掉機具成本,收入作為學生的畢業旅行基金,整個過程全紀錄還出版新書「食農小學堂」。

 

食農小學堂開課囉!宜蘭縣深溝國小去年在校園推食育課,請當地友善耕作的農民陳榮昌當老師,小朋友捲起袖管,自己育苗、插秧、做粿,精彩過程全被半農半x的宜蘭新住民陳怡如記錄下來,由在地出版社上旗文化發行,名字就叫《食農小學堂》,書中貼心附設食譜,希望把食育經驗,從宜蘭擴散到全台灣。

全台首見完整記錄小學食育課

<img class=”alignleft wp-image-66847″ src=”http://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5/03/11057483_1033148836712694_6860983880782892416_n-600×400.jpg” alt=”11057483_1033148836712694_6860983880782892416_n” width=”320″ height=”213″ />

位在宜蘭農村的深溝國小,近年積極扎根土地,前年附幼學童開始吃在地友善農民種出來的米和菜,開闢小小菜園,去年老師想讓學生學習種稻,隔壁地主二話不說,無償提供一分多農地,70多歲的老農陳榮昌也熱血當起田間老師,傳授一身絕學。

上旗文化社長陳照旗則是土生土長宜蘭人,去年萌生回家念頭,把出版社搬到宜蘭,本來就想出食育相關書籍,正好深溝國小有種稻課,雙方一拍即合。

《食農小學堂》分成三大章,第一章「一起來種稻」紀錄小朋友和陳榮昌阿公學種田的過程;第二章「節氣米食」呈現四時農家料理,冬至搓湯圓、清明節做草仔粿;第三章「四季蔬食樂」則是小朋友巡菜園的趣事;深入淺出介紹農作物的成長過程,還用農民語言翻譯專有名詞,附上台語發音,例如最討厭的蔬菜害蟲「斜紋夜盜蛾」,農民俗稱「烏肚蟲」(oo-to̍o-tháng),書中也特別擬出食譜,提供老師設計教材。

陳照旗說,這是全台第一本完整紀錄小學食育的書,現在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作物長怎樣、如何變成食物,因此編排前兩個章節;此外,很多宜蘭農民利用種稻空檔種菜,所以學校也讓小朋友順應農事節奏,促成第三個章節;現在許多學校開始推食育,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經驗,讓更多學校知道往哪個方向走。

<img class=”wp-image-66849 size-large” src=”http://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5/03/10299539_1033149303379314_1062081825291399849_n-600×391.jpg” alt=”10299539_1033149303379314_1062081825291399849_n” width=”600″ height=”391″ />
深溝國小校長黃增川(左一)推動食育課,和上旗文化社長陳照旗(左2)合作,出版食農教育書

種米還要學賣米,體會粒粒皆辛苦

深溝國小四年級學生負責育苗,五年級插秧顧稻,六年級想辦法把米賣出去,昨天發表會現場邀請近10個友善耕作的農民來擺攤,其中最搶眼的莫過於「深溝學童米」,56個小朋友守在攤位前,忙著收錢補貨,不忘對每個駐足的大人賣力促銷:「我們的白米最好吃,數量有限,要買要快喔!」

小朋友坦言,一開始覺得泥土軟軟的有點可怕,而且每個人幾乎都被水蛭吸過血,但很快就習慣了,「把米種出來很有成就感啊!」

「深溝學童米」的包裝簡單質樸,四粒稻穀構成「米」的四個點,旁邊畫上淡淡的咖啡色斗笠。深溝國小校長黃增川說,之所以由小朋友賣米,是想讓他們知道稻米「粒粒皆辛苦」,農民不只把米種出來,還要碾製、包裝、銷售;第一次總共收成5百斤白米,扣掉機具成本,收入將作為小朋友畢業旅行基金。

黃增川透露,已經有其他學校組團來深溝國小觀摩食農教育,學校附近共有三塊田,除了給小朋友種,學校老師今年另外租一分半的地,打算種「深溝教師米」,若之後再把另一塊租起來,
學校營養午餐的米就能完全自給自足了。

<img class=”wp-image-66848 size-large” src=”http://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5/03/11071674_1033150460045865_6785890535886624248_n-600×385.jpg” alt=”11071674_1033150460045865_6785890535886624248_n” width=”600″ height=”385″ /> 攝影/林慧貞

從美編到文字,都是正港宜蘭生產

《食農小學堂》的作者不只是宜蘭學童、出版社,美編、文字也是宜蘭居民,攝影師則幾乎每週從台北穿梭雪隧,就連昨天的新書發表會,都選在深溝國小大禮堂,堪稱土生土長的宜蘭囝仔,陳照旗笑說,這是一本在地生產的書,就地取材、就地取人、就地取物。

這本書另一個重要推手莫過於深溝家長,書中許多菜頭粿、草仔粿都是由他們摸索完成,昨天新書發表會現場,他們特別組成「深溝家長美食攤」,號稱「媽媽們的進擊」,重現書中經典的草仔粿、蘿蔔糕、麻糬等,不到一小時就被搶購一空,很難想像,有些媽媽一開始根本不會做粿。

協助米食教學、曾是深溝國小家長的朱美虹有感而發地說,很多父母已經不知道傳統的米食怎麼做,藉著出書機會,特別請來耆老到校傳授技巧,小孩學種稻,家長學料理,不僅可以身作則,還促進家長間的交流,找回昔日手做米食的人情味。

 


【大紀元20150315日訊】(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食農小學堂>新書分享會於314日在宜蘭員山鄉深溝國小熱鬧開展。會場內設置小市集,擺攤主人是食農教育老師陳榮昌阿公及媽媽料理工作坊的婆婆媽媽們,現場販售蔬菜及農產加工品,還有小朋友親自耕種(1032月開始浸穀子、灑種、育苗,4月插秧到7月收割,做過日光浴)的深溝學童米。

深溝學童米是五年級學生36人全程親力親為,從撿福壽螺、撒米糠、割草,都沒有使用化肥或農藥的優質米。指導老師為老農夫陳榮昌阿公及長期深耕友善耕作的賴青松,他們既是食農教育老師也是孩子的家長,助教則是友善小農的兩個姊姊謝佳玲及吳佳玲。

深溝國小首創從田裡到餐桌的食農教育,深溝國小校長黃增川很自豪的表示:食農教育的最佳代言人,就是深溝國小。開啟宜蘭友善耕作的小農,同時身兼深溝國小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的賴青松表示:「終於,在宜蘭深溝一片小小的水田中,得以重見孩子們與土地相濡以沫的天真笑容!當孩子們的汗水滴入腳下的田地,才知道什麼叫耕耘鄉土;當他們的舌尖滿溢米粿的香氣,才明白什麼叫自食其力。」

歷經一年由上旗出版社推出的<食農小學堂>,書中場景在宜蘭縣員山鄉深溝國小,將小朋友參與食農活動的點點滴滴,編印成適合兒童與家長一起學習的食農教育手冊。書中紀錄小朋友向老農夫學習古法種稻,向宜蘭媽媽與阿嬤共同製作節氣米食點心,在地季節蔬菜料理等等過程。深溝國小首創從田裡到餐桌的食農教育,如今更將推出一年四季的食農教育遊學課程,以田間活動加上DIY友善食材所結合的套裝課程,將提供給關心食農教育者相互交流學習,本書的食物將一一呈現在眼前,首發食農教育遊學團更搶在新書上市前成行。

<食農小學堂>已於35日上市,邀請大家翻閱此書,打開農村大門,走進農村的節氣生活中。
宜蘭縣長林聰賢勉勵大家「學習農民向土地彎腰及深耕土地」,並出資5萬元購買此書送給各學校,希望能將食農教育散播並落實於各學校,因為「食農教育要從小開始」。


品嚐冰淇淋。左起
林聰賢
員山鄉長
江永和
陳榮昌阿公。(謝月琴/大紀元)


節氣米食
請君品嚐。(謝月琴/大紀元)

 

 

 

 

 

2015-10-20 03:04:25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宜蘭報導

 

美國名廚安.古柏來台,昨天參訪宜蘭縣深溝國小,與學生一同製作草仔粿。 記者黃威彬/攝影

 

負責美國五十二所校園午餐的美國名廚安.古柏首次來台,昨拜訪宜蘭深溝國小,親手揉製以在地食材製成的草仔粿、參觀營養午餐製造過程。品嘗學童種稻才會吃到的「農夫餐」,當地媽媽手工非基因改造豆腐及醬油則讓她大呼是「吃過最好吃的豆腐和醬油」。

安.古柏在高級餐廳擔任主廚卅多年,一九九九年開始推動營養午餐革命,每天供應一萬三千公噸午餐。前天應聯合報願景工程之邀來台演講後,昨天走訪國內推動食農教育首屈一指的深溝國小。

難得有美國廚師來訪,學童眼神都離不開她,把握機會提問「美國營養午餐多少錢?」「學生都吃什麼呢?」「最新研發的菜色是什麼?」

古柏逐一解釋,營養午餐要三美元(約合台幣一百元),學生每餐有三種選擇,還有沙拉吧吃到新鮮蔬菜,她最新研發的菜是「糙米飯糖醋豆腐」。她說,不好的食物會讓孩子生病,能讓孩子每天吃得健康平安,是她最大的動力。

有別於台灣小學生家長擔心孩子接近火源及菜刀危險,不讓孩子進廚房,古柏說,美國校園更希望孩子從幼稚園開始走進廚房,從小學習切菜、烹煮,培養不挑食的好習慣。

深溝國小校長黃增川說,老一輩大多兒時已會煮菜,現代父母擔心孩子受傷,卻可能讓孩子長大後沒有料理能力,未來食農教育規畫中,希望設定能力指標,讓學生畢業前能自己完成料理。

 

 

資料來源:2015-06 親子天下雜誌 68期

作者: 楊鎮宇 2015/08/19 圖片來源:黃建賓攝

在宜蘭縣員山鄉的深溝國小門口,一群五年級學生帶著斗笠排排坐,望著七十五歲的農夫老師陳榮昌手中拿著的「水稻」和「稗草」。陳榮昌試著教學生分辨跟稻草長得很像,卻屬無用雜草,又會搶稻草養分的稗草。深溝國小校長、教師和在地幾位年輕農友也在周圍旁聽陳榮昌的講解。

「稗草全身光溜溜沒有毛,水稻的節點有毛,」講解告一段落後,陳榮昌做了重點整理,接著便是學生「除稗草」的農事實作時間。深溝國小被一片片農田包圍,學生學種稻的田區就在學校旁邊,面積約一分,地主阿水伯兩年前無償供 學校運用,他的孫子正就讀深溝國小五年級,也和同學一起下田拔除稗草。

有別於一般學校著重在插秧跟收割的食農課程,深溝國小去年開始聘請兩位在地農夫當老師,帶學生從浸種、做秧床、撿會吃掉稻苗的福壽螺,到巡田水,全程學習古法種稻,還和宜蘭在地的上旗文化出版社合作出版《食農小學堂》,紀錄小朋友學種稻的過程。此外,這本書也號召家長一起做節氣米食,介紹農村的米食文化。

三月中《食農小學堂》的新書發表會上,宜蘭縣長林聰賢大力推崇深溝國小的食農教育,表示縣府將出資五萬元,分送此書到宜蘭各校。宜蘭縣政府農業處處長楊文全則認為,深溝國小的食農教育「打開了宜蘭新農村的大門」,楊文全在去年底前還是深溝村的農民,也是農民組織「倆佰甲」的發起人,與深溝國小有深厚的淵源。

巡田水,腳踩土地鍛鍊體魄

深溝國小結合農夫、家長、出版社等社區資源,引領學生參與全程的農事勞動,並安排系列課程,從附設幼兒園到小學三年級,有認識植物、經營學校菜園的課程,四年級學習浸種、做秧床,五年級學種稻,六年級則有藥草課程。

藥草課的老師是七十歲的陳淑良女士,她在員山鄉經營大安藥園休閒農場。種稻課的老師陳榮昌,更是深溝村在地資深農夫,擔任農田水利會小組長、甫卸任三官宮主委一職,種稻經驗六十多年,曾歷經不用農藥、化肥的年代,近年與深溝村一群友善環境小農互動,決意採用友善環境農法。

「我以前感覺我空有一身武藝,但是沒有人來學,」教小學生學種稻,陳榮昌不只講解,也實際下田示範,「百般武藝毋值得鋤頭落地,學種田能鍛鍊人的體魄,我相信種田是生活的根本,可以勞動,也有米吃,現在農村都剩下老農,如果沒有新農、沒有收成,糧食要從哪來?我來學校當農夫老師,要把畢生所學都教給小孩。」

學種田, 師生攜手走下田

有系列的食農課程,有農夫老師,學校旁就有一塊可運用的田區,如此絕佳條件並非天然形成,而是學校與社區緊密連結合作的成果。兩年前黃增川擔任深溝國小校長,他有意發展食農教育,發現深溝村有一群小農在地耕耘多年,其中的靈魂人物,引進穀東俱樂部的知名農夫賴青松,小孩也就讀深溝國小。

「青松現在知名度很高,很多人想找他去演講,可是他三不五時就來深溝國小閒晃,」黃增川笑說,有了賴青松的引介,學校才能請到資深老農陳榮昌來當農夫老師。

賴青松幾年前就想在深溝國小推廣食農教育,當時他用他自己的田區做為教學場所,不過從學校走到田區要將近半小時,不利課程推動,後來也因此中斷。當時學校不易就近找到教學用的田區,就連新進小農想租田耕作都有一定難度,要先打入農村的人際網絡,取得地主信任才有機會承租,而且地主可領休耕補助,若土地租金低於休耕補助,地主根本興趣缺缺,這也墊高了新農投入農業的門檻。

十多年前賴青松剛到深溝村時,也遭遇過租地不易的情況。當時陳榮昌主動出租他的土地給賴青松,讓深溝村有了第一個友善環境小農,現在深溝村則成了友善環境小農的群聚地。

兩年前土地政策有轉折,農委會取消一年兩期都能領休耕補助的規定,以往一整年都休耕的土地,現在至少要有一期耕作,不少老農無力耕作,決定出租土地給其他農夫耕作。深溝國小旁的田區,便是在兩年前向地主阿水伯承租的,黃增川說:「阿水伯的孫子也讀我們學校,他一聽我們要帶學生種田,乾脆無償提供我們使用土地了。」

學生興高采烈學種田,老師也忍不住參一腳。深溝國小教師鄭瑞鈴是在地農家出身,在學校教書十多年,三年前聽過在地農民組織「倆佰甲」分享後,開始有了學種田的念頭。今年聽說地主願意出租土地給學校,她主動認領兩分地。身為新手農人,她直呼福壽螺真多:「我覺得快被福壽螺打敗了,可是我相信一定有方法克服,一有問題我也會請教我們的農夫老師。」面對土地,深溝國小的老師和學生成了同窗,一起向在地農夫學習。

做米食,向阿嬤學節氣米食

深溝國小沒有圍牆,學校的體育館也與社區活動中心共用。黃增川「把學校當成三合院來經營」,他和出版社共同策劃米食料理活動,邀請一身好手藝的社區阿嬤當老師,教有意願學習的媽媽們做草仔粿、粽子、年糕等節氣米食,每逢活動時間,學校走廊成了臨時廚房,香氣四溢,小朋友紛紛被吸引了過來。

種稻課結束後,隨黃增川走在校園走廊,一位家長迎面而來,像是跟鄰居聊天一樣的問候:「校長啊,你今天為什麼穿雨鞋呀?」這位家長叫做林秀玲,三個小孩都讀深溝國小,兩年前聽說學校要推食農教育,馬上決定把小孩從其他學校轉來這邊。

林秀玲說她自己也是農家出身,小時候非常討厭做農事,但是長大後卻發現那段經驗彌足珍貴,「做農活的小孩長大後比較耐操,對土地比較有感情,我真的很支持學校推動食農教育,鄉下小學就應該要有鄉下小學的樣子。」

記者離開深溝國小時,行囊裡有校長在學校菜園拔的木瓜、家長自製的手工醬油和桑椹醬,就像離開農家時的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