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九寮溪的守護神—泰雅族人
教學者:余美雲
課程時間:40分
班 級:六年忠班
課程日期:109/09/11
課程目標及流程:
目標:
1.認識和了解自己家鄉的自然古道 2.宣導如何愛護環境,並了解身為泰雅族人們,竭力保護家園,封溪護漁的意義。 3.以「生態教育」為主軸的「九寮溪自然生態教育園區」,希望藉由自然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育等議題,如民族植物的推廣、探討如何與大地共存等,讓部落學子更加認識耆老智慧與部落資源的應用,以了解原住民文化意涵與生態保育,讓部落就是一個戶外生態教室。
進行方式:
1.藉由提問來引導學生,「在全球暖化的時代,溫室氣體越來越多,酷熱的夏季越來越長,要如何才能消暑?」是否需要有水才能消暑、有綠意才有涼意、到高山才能降火氣,引導出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九寮溪自然生態教育園區。 2.九寮溪自然生態園區存在著那些問題?「原本崙埤地區的溪流孕育有豐富的野生動 物,但在狩獵、魚撈的生活方式逐漸轉變後,以農作物換取金錢維生的生活方式,失去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從早期的伐林到近年來檳榔、生薑的廣泛種植,已導致環境的失衡,溪流氾濫、坡地災害不斷,使得崙埤雪上加霜,面臨了水土保持的棘手難題。」 3.說明為甚麼族人會當起九寮溪守護神。「在部落存亡之際,一批在外求學的青年菁英回歸部落展開重建家園的計畫,並自覺溪流生態的重要,開始推廣生態保育的理念,在政府輔導下成立社區發展協會,自發性地發起封溪護溪的保育運動。」 4.以問題討論作為結語,「面對生態被嚴重破壞的台灣,同為生活在台灣的你,會怎麼保護台灣的生態、留住台灣的美景,讓生態旅遊得以永續發展呢?」以分享作為留白,給孩子思考多留些空間,也讓孩子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如何維護環境,不要一昧地接收教師的觀點。
成果描述:
讓學生們知道九寮溪具備了完整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且具獨特的生態景觀,然而,溪裏各類珍貴魚群常受電毒之侵擾而面臨瀕臨絕跡,崙埤部落民眾,早於多年前即著手封溪護漁、護山林的行動,封溪後的九寮溪,從原本看不到什麼魚,已經有13-14種魚類,其中以苦花、溪哥最多;園區裡還有500多種昆蟲,光是鳳蝶科便高達127種,以重塑其新的生命力。而在維護自然環境的同時,部落內部的生態教育扮演很重要的一環,也提供原住民文化與知識再現的可能,不但保存了九寮溪流域的完整歷史脈絡,在環境維護上也盡了一大份心力。
實施心得:
童年時期是個人形成道德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讓學生知道身為泰雅族的一份子,一定要認識自己的文化、守護自己的家園,讓人類能與大自然共處,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並從學生的反饋中,讓我看見更多保護環境的可能性,為環境爭取到更多喘息的空間,師生以理性的方式,認真檢討每一個環境議題,讓家園、社區和森林保有最原始和美麗的臉孔。
學習者心得:
米亞:尊重生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我們人也是一種動物,守護森林,為動物保有一個家,也是為自己保有一個家。 張○:我們除了重視觀光產業,同時更應該要好好保護生態,減少開發對環境的影響。 僑研:許多人尋求休閒娛樂,便會從事戶外活動,走進山林,登山、健行,可是當成千上萬的遊客湧入遊憩地點時,也一並為環境帶來了髒亂,多數河川與山林因此受到汙染。所以,人類應該要好好檢討和反省自己的行為。 文山:去到外面的時候,要養成垃圾不落地,自己的垃圾自己帶下山。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