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_2-3-1_環境教育議題課程:台灣的外來入侵種生物(含成效評估分析)

一、課程名稱:環境教育課程:台灣的外來入侵種生物

二、課程日期:105年6月6日

三、授課老師:王元璋主任

四、課程對象:本校六年級學生

五、課程內容:透過認識台灣的外來入侵種生物課程指導,讓學生學會分辨台灣原生種與外來種生物間的差異性,

                      進而更珍惜台灣原生種生物的保育工作,共同杜絕外來種生物的買賣與引進。

六、成效評估分析:

項目

說明

目標

1. 能使學生認識原生本土種、外來種、入侵外來種生物的定義。

2. 能使學生認識入侵外來種進入臺灣的管道。

3. 能使學生認識入侵外來種生物類別。

4. 能使學生認識入侵外來種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5. 能使學生了解減少外來入侵種生物方法。

進行方式

1. 教師利用教學投影片:介紹本土原生種、外來種、入侵外來種的差別。

2. 教師發下小白板。

3. 教師利用教學投影片:說明認識外來種遊戲規則:

比賽方式:教師出題,各組可以有1次提問機會,學生提問方向例如:生物的習性(會飛、會游泳、會跳等)、進入臺灣的管道(為了食用而引進、因為放生不當而進入等)、對臺灣環境的影響等。提問結束後將答案寫在小白板上,教師公布答案,答對組別得1分。問題結束後統計最高分者為優勝組。

規則一:每組可以有1次提問機會。

規則二:必須仔細聆聽其他組提問與回答。

規則三:將答案寫在白板上。

規則四:可以翻閱外來種名稱資料(事先給予名稱)。

4. 教師利用教學投影片佈題:第一題為練習題不計分,主要目的在於給學生了解遊戲流程。第二題正式開始。

5. 競賽結束:教師統計分數,宣布優勝組別。

成果描述

1. 教師透過課程內容的解說,搭配分組討論作答方式,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集思廣益,加深對入侵外來種生物的分辨與認識。

2. 教師透過課程的搶答,學生從教師所呈現出的圖片線索蒐集當中的蛛絲馬跡,一步步地釐清入侵外來種生物的習性,使整個課程更具知識、趣味性與挑戰性。

實施心得

本次課程的實施,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清楚、更明瞭入侵外來種生物造成台灣生態的影響,特別規劃、設計課程,讓整個課程能更深入探討出入侵外來種生物的生存習性、種類及如何去辨識等,希望透過從小扎根,了解外來種生物的侵入造成台灣原生種生物的浩劫,將來才能更清楚如何辨識,更能盡一份心力維護台灣珍貴的原有生物資產。

學習者心得

1. 老師展示投影片或利用活體實物(巴西龜圖像),並詢問學生這是哪種生物?在哪裡曾經見到過?原本以為課程會蠻無聊的,但老師透過分組討論、搶答方式進行,課程趣味無比,學習效果真是棒極了!

2. 透過老師的指導,原本分不太清楚台灣原生種生物與入侵外來種生物的差別,但從課程遊戲中一步一步尋找蛛絲馬跡、分辨兩者間的差異,更加深對於生物的辨識,真是非常實用的一門課程。

七、實施成果:

IMG_9944 IMG_9950
IMG_9951 IMG_9947
IMG_9965 IMG_9991
IMG_9986 IMG_9997
IMG_9993 IMG_9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