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環保聖誕老公公活動

宜蘭縣立興中國民中學

103學年第一學期全校環保聖誕老公公活動成果報告

一、實施時間:1031222– 26日第二堂下課

二、實施對象:全校學生

三、實施方式:

(一)學生布置班級聖誕樹

(二)活動當天早自修放置聖誕老公公小任務

(三)第二節下課開放學生至行政大樓川堂尋找帶有任務的聖誕老公公

(四)完成任務後至學務處衛生組領取精美小禮品

(五)活動結束後公布所有任務內容

四、預期成效:

(一)藉由完成任務的遊戲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提高環保意識

(二)在與教師們互動尋找答案的同時,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增添聖誕節中的溫暖

五、活動成果

精美小獎品

藏在水質紀錄表上的聖誕老公公

藏在牆壁上的聖誕老公公

教師一同加入聖誕老公公藏匿任務

下課時瘋狂湧入的學生正在尋找聖誕老公公

下課時瘋狂湧入的學生正在尋找聖誕老公公

兌獎時間到囉

公布所有的聖誕小任務,活動圓滿達成

[@more@]

附件一、環保任務題目            

QGreen Peace組織的中文名稱是甚麼?

1.       綠色和平組織

2.       環境保護組織

3.       反溫室效應組織

4.       環境保育組織

Answer         

指定老師(怡寧老師)認可簽名:          

Q:全世界的臭氧層稀薄化的情形如何?

1.       只有南極地區在稀薄化

2.       只有赤道地區在稀薄化

3.       只有台灣在稀薄化

4.       全球的臭氧層都在稀薄化

Answer         

指定老師(怡寧老師)認可簽名:          

Q:有關社區的垃圾分類何者正確?

1.       回收任何瓶罐物品都要將裡面的液體倒乾淨

2.       保麗龍回收歸類在廢塑膠內

3.       紙類回收必須把紙上的塑膠模/袋清掉獨立回收

4.       以上皆是

Answer         

指定老師(怡寧老師)認可簽名:          

Q:下列哪個選項是造成海洋汙染擴及全球的原因?

1.       海水蒸發形成酸雨落下

2.       海洋所占的地表面積小於陸地

3.       海洋是封閉系統

4.       海水流動

Answer         

指定老師(怡寧老師)認可簽名:          

Q:下列何者是種樹能減少山崩的理由?

1.       增加綠美化

2.       增加氧氣產生量

3.       用來作為木材

4.       為增加植物抓地力

Answer         

指定老師(怡寧老師)認可簽名:          

Q:下列何種標章制度的推廣,是鼓勵民眾使用高能源效率產品,以減少能源消耗?

1.       節能標章

2.       綠建材

3.       省水標章

4.       使溫度增加

Answer         

指定老師(怡寧老師)認可簽名:          

2-2-2 音樂科 – 環保杯子

音樂科─杯子節奏教案

 

 

教學主題

環保樂器篇

設計者

邱怡寧

教學對象

七年級

教學時數

3堂課,共135分鐘

教學對象分析

1.了解基本節奏型態

2.能夠正確地打出指定的節奏

教材來源

1.破銅爛鐵STOMP表演片段

2.歌喉讚「杯子歌」演奏片段

設計理念

1.藉由國外知名律動團體結合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做節奏表演,引導學生可以將所學融入生活當中,並思考如何運用生活周遭廢棄的物品來做節奏表演

2.當今,隨著環境意識的上漲,希望在認識完STOMP的表演理念之後,學生能夠落實資源再利用,將廢棄物品配上創意與不同的音色變化,賦予它新生命

評量方式

1..團隊精神40%

2.與音樂配合度30%

3.活動參與度10%

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具體目標

杯子節奏

 

 

 

1-1能夠正確打出杯子節奏

1-2能夠與杯子歌相互配合

1-3能夠與組員一同傳接杯子

1-4能夠與組員一同配合音樂演奏杯子節奏

 

節次

教學活動流程

時間

準備階段

(一)      課堂準備

1.      STOMP樂器演奏片段

2.      歌喉讚「杯子歌」片段

(二)      引起動機

播放「杯子歌」演奏片段,引起同學興趣,並請同學試著以所學過的節奏型態找出杯子節奏的拍子

5分鐘

發展階段

主要內容

1.      以手拍出杯子節奏型態:拍拍 打打打 拍拿 放 /  拍拿 啪敲 換打 放

2.      以杯子拍出杯子節奏

20分鐘

總結階段

配上杯子歌,請同學實際以杯子敲出杯子節奏

15分鐘

準備階段

() 課堂準備

1. 杯子節奏型態表

2. 環保杯子

3. 以不同材質的杯子打「杯子歌」片段

() 引起動機

請同學打出上堂課所學之杯子節奏,作為複習

5分鐘

發展階段

主要內容

1.      分組拍打杯子節奏,並與大家分享不同質材杯子所製造出的音響有何不同

2.      全班圍成一個大圓,練習傳接杯子

15分鐘

總結階段

分組練習杯子節奏、杯子歌與傳接杯子的配合

25分鐘

準備階段

() 課堂準備

1. 杯子節奏型態表

2. 環保杯子

() 引起動機

以電影歌喉讚「杯子歌」片段介紹一個簡單的表演,除了準備表演內容外,還需要的基本禮儀與程序。

5分鐘

發展階段

主要內容

1.      介紹小組成員及使用杯子的材質與使用原因

2.      開始發表

20分鐘

總結階段

1.      小組代表分享準備心得,以及表演後的心得

2.      同學們與教師給予每一組的表演稱讚與建議

10分鐘

[@more@]

課程紀錄

分組練習杯子節奏

分組與杯子歌作配合練習

於其他組使用電腦撥放音樂練習時,以手機進行練習

討論杯子節奏發表之細節

2-2-3 環境教育融入綜合課程-蘭陽博物館參訪

104年度宜蘭縣立興中國民中學蘭陽博物館本土實察參訪計畫

 

一、教學主題名稱

領略蘭陽風情

認識蘭陽博物館如何與環境共生,宣導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

(一)體會本土的人文情懷,追求歷史的淵源。

(二)結合博物舘的資源,提升人文的涵養。

(三)了解釣魚臺列嶼與臺灣之關係

 () 學習蘭陽博物館如何與環境共生

三、教學活動設計

(一)館內參訪路線:801山之層→平原層→海之層

                    802平原層→海之層→山之層

                    803海之層→山之層→平原層

(二)融入領域: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語文、綜合、健體、藝術與

      人文

(三)參訪重點項目:

   1.烏石港之今昔:曾是著名蘭陽八景之ㄧ「石港春帆」與蘭陽博物館

     館址之關係

   2.欣賞建築之美:蘭陽博物館以台灣東北角常見的「單面山」為設計

     理念之主體建築

   3.親近溼地生態:館外大片的「烏石礁遺址公園」有著良好的溼地生      

    

   4.山之層傾聽山林的聲音、平原層眺望平原的富饒、海之層

     探索海底的秘密

   5.思索釣魚台主權問題:結合海洋教育,藉由時事思考國際間如何處

     理與化解衝突,並強化臺灣海洋主權的意識。

(四)學生學習活動規劃:宜蘭是一座博物館,蘭博是認識這座博物館的

      窗口;透過帶隊教師之導覽與結合學習單,逐步引導學生參觀並

      了解館內之陳設。

四、教學內容

(一)教學流程:

   1.課前準備:在相關領域課程實施時結合相關議題,先引起動機,並

     由教師設計學習單

   2.課間實施:透過實地訪查與模擬情境之展示,進一步體驗本地風土

     民情

   3.課後討論:參訪後完成學習單,並做簡單的口頭報告

(二)課程架構:

   1.蘭陽平原的自然環境

   2.蘭陽平原的歷史與人文風情

   3.海洋與主權的關連

五、學習資源

蘭陽博物館全球資訊網

學生學習單(含釣魚台主權議題)

六、補助經費

新臺幣  壹萬貳仟壹佰   元整

七、預期成效

(一)培養學生本土情懷,提升人文涵養

(二)將博物館生活化、在地化,與生活經驗結合為資源

(三)開啟承先啟後的窗口,延續蘭陽歷史軌跡與脈絡

 

104學年度宜蘭縣立興中國民中學實施蘭陽博物館本土實察教學活動成果

 

班級

801

導師姓名

黃琡雅

活動時間

104915

學生人數

20

教學主題名稱

!我的故鄉—宜蘭

實施歷程紀錄

.介紹宜蘭地理環境(位置.山脈.氣候.季風.)

.介紹自然與人文相互影響所造就的地區特色

.介紹蘭陽博物館建築設計的想法與宜蘭的連結性

.介紹博物館內陳設擺置的意義(平原高山)

.介紹領海.經濟海域與居民生活的關係  (釣魚台對漁民的生存關係)

照片說明:入館前集合說明

 

照片說明:認真的窺探究竟

 

照片說明:燦爛的蘭陽平原V.S天真的孩子

 

照片說明:故鄉與文學

參訪心得:1.學生在館內能投入參訪、收集資料。

          2.老師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增廣見聞、收集教學的素材。

          3.師生亦能有較多的互動機會,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適時給予機會教育。

          5.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將書中的知識得以更具體的呈現,並學以致用。

 

104學年度宜蘭縣立興中國民中學實施蘭陽博物館本土實察教學活動成果

 

班級

802

導師姓名

王維義

活動時間

104915

學生人數

21

教學主題名稱

領略蘭陽之美

實施歷程紀錄

本次活動班級規劃以全層為實察主要教學場域,使學生能瞭解宜蘭的誕生、發展以及特殊風土民情,進而讓學生能體會本土的人情,追求歷史的淵源。

照片說明:參觀前說明注意事項

照片說明:學生駐足、仔細閱讀

 

照片說明:動手操作看看

 

照片說明:快樂賦歸

參訪心得:

     此次參觀以常設展「宜蘭的誕生」為主,內容包括、高山、平原、海洋,以及人文四大方向。資料豐富,呈現立體感,模型栩栩如生。

 

104學年度宜蘭縣立興中國民中學實施蘭陽博物館本土實察教學活動成果

 

班級

803

導師姓名

黃櫛諭

活動時間

1049 15

學生人數

19

教學主題名稱

海之蘭陽

實施歷程紀錄

本次活動規劃以第二層『海之層』為實察主要教學場域,希望學生能瞭解有那些洋流流經宜蘭外海,以及這些洋流所帶來的資源對宜蘭的經濟有何助益,進而能尊重與愛護珍貴的大自然資源。

照片說明:壯觀的單面山造型

 

照片說明:導師參與其中

 

照片說明:認真的學生

 

 

照片說明:學生努力身影穿梭展場

參訪心得:

  透過參觀博物館的展出內容,學生對自己所生長的土地環境有多一層的認識,不但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認識生長環境四周的事物,對自己的鄉土產生更深厚的情感。

 

宜蘭縣興中國中「本土實察教學活動回饋表(教師部份)」問卷統計表

◎活動日期:1049 15日(星期二)下午

◎參加活動教師人數5人,問卷回收數5

<td style="width: 30.35pt; border-top: none; border-left: none; border-bottom: solid black 1.0pt; border-right: solid windowtext 1.0pt; mso-border-top-alt: solid black .5pt; mso-border-left-alt: solid black .5pt; mso-border-alt: solid black .5pt; mso-border-right-alt: solid windowtext .5pt; padding: 0cm 5

2-2-4 生物科-「看看住在學校的朋友們」環境教育教案

前言

學校本位課程是以學校為本體,重視課程的生活化,強調當地的特性並適度整合社區的

資源,所進行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在落實本位課程時的第一階段,並不急著跨出校園,比

較容易的是整合校園的資源,規劃成孩子可自行學習的校園步道,也就是實踐綠色學校「親

自然」的願景。

以分段能力指標為孩子學習為註腳的確是一個新的觀念,注重能力的培養及具備,儼然

是時勢所趨。我們期待我們的孩子不僅明白了,甚至能展現出他們的行動力。他們也許不必

飽讀詩書,但是他們都可以輕鬆地運用資源找到必要的資訊。

在開放教育時代,就談到了教育鬆綁,主題式的學習成為重點學習之一,老師的設計適

當的引導,孩子透過自己對主題的學習及了解、觀察而得到第一手的資料,解讀著他所探討

的主題。適度地引領孩子體察生態間的原理原則,他們具備的不僅是敏銳的觀察力還有對所

在環境的關懷心。提供這樣一個機會,而且在上課日就可以做到的便是對校園環境的觀察及

調查,校園裡除了活動頻繁的師生,還有喧鬧的蟲鳴鳥叫,也有提供新鮮空氣的植物。

欣賞校園植物的四季風華是一場美的饗宴,當春天造訪,植物冒的新芽顏色繽紛,是淺

綠、深綠、是粉紅、還是暗紅;只是長在枝枒頂端,還是滿樹的新意,或是像擎著一個個小

豬腳的芽苞。昆蟲也在葉子長得快又好的時候發動對植物的免費食客策略;鳥兒也在此時找

合適的地點築巢,校園裡喜氣洋洋。

夏的腳步未到天氣就熱了些,花兒爭相出頭香味四溢,昆蟲朋友就相邀共赴這免費的流

水之宴,負責鬧鬧洞房,留下早生貴子的祝福。當蟬聲大作,校園裡的鳥寶寶也加入叫陣,

殷盼親鳥餵食,得以羽翼豐滿,早日在空中紀錄自己。

雖然秋天光臨校園時或許還不夠冷,植物還沒變色,但已然成熟的果子掛了滿樹,常引

來不少的食客,也為校園的秋色增加一些動線。校園的蕨類,通常在這個季節孢子慢慢成熟,

是觀察的好時機呢!

冬日的校園,除了空氣中多了清醒劑,校園中該掉葉子的落葉植物也在北風揚起的剎那

告別相伴一年左右的葉子,這會兒果子更顯眼了,鳥兒取食的氣勢也就更囂張了。昆蟲呢?

當然也有不畏嚴冬繼續生活的或這個季節初來乍到的。

 一、活動名稱:

活動一:植物朋友

活動二:蟲鳴鳥叫

活動三:動物夥伴

活動四:綠色行動

二、設計理念:

讓孩子在校園中體察生命的循環,及生生不息的訊息,地球本來就是生命共同體。

唯有在小小心靈(我們的下一代)植下這個信念,地球村休戚與共的觀念,才得以推展。

三、學習總目標:

要孩子接觸自然,校園是最方便的,也比較安全。認識欣賞這顏色、造型的藝術師

-植物;及活躍於校園裡的小動物們,給予它們該有的生命尊嚴。並找出生活中可行的

綠色行動,減輕地球的負擔。

四、可配合的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與基本能力:

(一)學習領域: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科技、綜合活動。

(二)基本能力:欣賞表現與創新、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規劃組織

與實踐、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五、可達成的環境教育分段能力指標: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來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1-1-2 藉由身體感官接觸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啟發、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

畫圖勞作和說故事的方式表達對動、植物和景觀的感受與敏感度。

2-1-1 認識生活週遭的自然環境與基本的生態原則。

3-1-1 經由接觸而喜愛生物,不隨意傷害生物和支持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5-1-1 能隨著父母親或老師參與社區環境保護或關懷弱勢族群生活的活動經驗。

六、可達成的綜合活動分段能力指標:

2-1-4 認識並欣賞週遭環境。

4-1-1 觀察住家和學校週遭環境,並知道保護自己的方法。

4-1-3 知道環境保護和自己的關係。

 活動一:植物朋友

(一)、活動目標:

1.能找到在校園中感受自然最舒服的地方。

2.能在校園中找到喜歡的植物,並能與同學相互介紹分享。

3.能在校園地圖中,標示出植物朋友的位置。

4.能立下契約書成為植物的認養人,真正的為植物盡一點心力。

5.能把觀察紀錄,集合成屬於植物朋友的植物小書。

(二)、活動時間:

二節課。

(三)、活動地點:

校園。

(四)、準備事項:

校園平面圖。

(五)、活動過程:

【第一節課】

1.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不說話,用自己覺得最舒服的姿勢,及身體的其他感官感受校

園的氣息。(510 分鐘)

2.分享剛剛鼻子聞到的;耳朵聽到的;及皮膚感覺到的。

3.並想一想這樣的環境舒服嗎?為什麼?(引導出自然的環境讓我們比較舒服)

【第二節課】

1.請小朋友在校園中找到一棵喜歡的植物,並畫下它的樣子。

2.小朋友在校園平面圖中,找出植物朋友的正確位置,並且與同學相互介紹分享。

3.在契約書上簽名並請同學當見證人也一起簽名,成為植物的認養人,負起照顧植物

朋友的責任。

4.持續的觀察、照顧並蒐集植物朋友的落葉;紀錄它四季的變化;也畫下它開花結果

的樣子,並整理成一本植物小書。

(六)、給老師的建議:

不論春、夏、秋、冬,植物都是了不起的藝術家,不管是葉形、大小的變化;

或葉子的排列順序,只要再三觀察,都能從中學到屬於植物的造型智慧。開花結果

對植物而言,是很自然的。對於種子的傳播,也隱藏著植物原本生存環境的特色。

植物不論是喬木、灌木、藤本、草本,它們開花的部位、顏色、大小、花形、花序

大都不相同,所運用的,或風媒或蟲媒或水媒。儘管它們運用的策略不盡相同,卻

都積極地詮釋生命,值得我們仔細的、認真的認識它們。

 (七)、參考資料:

1.詹姆士 那迪著,金恆鑣譯(1998):《生命之樹》。台北市:允晨文化。

適合9 歲到99 歲大小朋友閱讀的自然圖鑑。書中提到的動植物,只要稍具耐心

都可以在散步林中,或公園巡禮時發現它們的蹤跡。本書內容深入淺出,文字流暢、

簡潔,搭配作者親自繪畫的插圖躍然紙上,想勾起讀者的好奇心,激發更多問題;

並對週遭的環境密切觀察,給予適切的關注。

2.金恆鑣(2001):《台灣的綠色保險絲》。台北市:天培文化。

本書從反省出發,藉此想喚起大家對家的愛護,這個【家】的面積是三萬多平

方公里,不是你我十來建坪的住宅。

全書以四大主軸:都市叢林、生命的多樣性、汰舊換新、我們要一個怎樣的未

來環境?闡述台灣的生態問題及危機。而台灣生態,其真正破壞的、嚴重的根源是

很複雜,難以釐清的。一方面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民族性與現實教育脫節;另一方面

是對生態與環境本質的陌生、不關心與不愛護。面對台灣生態的危機,更難的是改

善的實踐決心與行動。

3.黃義雄(1996):《由常見果實認識植物演化》。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植物的演化是一門專業的學問,作者運用流暢的文筆和精緻的彩色圖片,深入

淺出的介紹植物的繁殖器官-果實,它是如何由營養器官葉片演化而來。內容都是

讀者很容易就地取材的,能立即觀察、印證書中的知識。

(八)、附件:

學習單1:植物朋友

學習單2:花花世界

學習單3:果實的秘密

活動二:蟲鳴鳥叫

(一)、活動目標:

1.能更認識和運用耳朵這個感官。

2.能在活動中與夥伴相互合作。

3.培養細心觀察的習慣與能力。

(二)、活動時間:

一節課。

(三)、活動地點:

校園。

(四)、準備事項:

手帕或領巾1520 條(活動人數的一半)。

(五)、活動過程:

1.將活動的小朋友分成兩隊-蟲鳴隊及鳥叫隊,並一起討論出隊呼(一種蟲鳴、一種

鳥叫)。

2.兩隊比賽隊呼。由活動小朋友投票選出優勝者,並決定矇眼猜聲的順序。

3.進行矇眼猜聲的活動。其中一隊(蟲鳴隊)先圍成圈圈再矇眼,由另一小隊(鳥叫

隊)用手帕或領巾協助矇住眼睛。

4.活動開始(鳥叫隊)35 人進入圈圈中並七嘴八舌30 秒,停止說話時請(蟲鳴隊)

猜一猜剛才的同學有哪些?猜對的計一分。再重複進行,直到(鳥叫隊)都參與了

七嘴八舌,再換隊玩。

5.兩隊玩完後計分。並給予優勝隊適當的獎勵;大意隊(指粗心大意,大意失荊州)

適當的鼓勵。

6.請優勝隊成員每人認養一位大意隊夥伴傳授獲勝祕笈,並一起在校園中尋找蟲鳴鳥

叫。

7.分享校園中的蟲鳴鳥叫。

(六)、給老師的建議:

蟲鳴鳥叫其實是存在校園中的,如果我們曾忽略牠,可能是我們太習慣孩子的

喧鬧聲;或是我們太忙了。大自然的錄音室所製播的音樂,也許有點粗糙,但可是

最自然、真誠的,而且是免費的。走,帶孩子到校園吧!

(七)、參考資料:

1.金恆鑣(2001):《台灣的綠色保險絲》。台北市:天培文化。

2.賴榮孝等11 人(2000):《與自然做朋友》。台北市:荒野保護協會。

與大自然做朋友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只是我們因忙碌而漸漸忘記如何享受!因

此學習如何觀察自然,將是接觸自然的第一步。而尋找一個秘密花園,是觀察自然

最直接的入門。在與秘密花園的居民逐漸熟悉的同時,也建立起和自然的關係--

自自然然地。

活動三:動物夥伴

(一)、活動目標:

1.培養細心觀察的習慣與能力。

2.認識生活在校園中的小動物。

3.愛護生活在校園中的小動物。

(二)、活動時間:

.二節課。

(三)、活動地點:

校園。

(四)、準備事項:

昆蟲書:校園常見的昆蟲、昆蟲圖鑑、蝴蝶圖鑑等,校園常見的昆蟲的圖片。

(五)、活動過程:

1.校園常見的昆蟲的圖片介紹分享。

2.小動物線索猜謎詳見附件【閱讀資料1:認祖歸宗大作戰】,引起動機進入昆蟲世

界。

3.昆蟲圖鑑介紹及查閱。

4.昆蟲常出現的地點分享。

5.校園內昆蟲的觀察及記錄。

(六)、給老師的建議:

校園內的昆蟲朋友,或是天生的音樂家;或是飛舞在空中的彩蝶、蜂、蜻蜓;

或身穿鐵甲的甲蟲夥伴。尤其春天起,校園的蟲蟲一一甦醒。牠們比想像中容易親

近、觀察,認識、了解牠們之後就能與牠們做近距離的接觸。至於吱吱喳喳的鳥朋

友,常在校園裡穿梭,或覓食;或整理儀容;或休息;或築巢,可以和孩子一起觀

察的鳥行為很多,也可藉由觀察鳥朋友的種種活動分享,培養關懷生命、尊重生命

的情操。

(七)、參考資料:

1.金恆鑣(2001):《台灣的綠色保險絲》。台北市:天培文化。

2.徐仁修(1997):《獼猴與我》。台北市:遠流出版。

作者徐仁修先生深入恆春墾丁的熱帶季風林裡,進行特定區域主題的縱深觀

察。日日與猴為伍,深入追蹤、拍攝,以兩年的時光紀錄一群台灣獼猴家族的興衰。

全書共十七篇,由進入森林、紮營於垂根如柱的白榕下為始,細述獼猴特性、猴王

的由來、妻妾成群的盛況。而當天災人禍降臨的同時,獼猴的輓歌也響起,終使作

者結束與獼猴的互動。

3.李兩傳、陳碧芬、賴榮孝(2001):《陽明山二子坪步道》。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二子坪由於四季氣候分明、生態特色迥異,因此全書以春夏秋冬四季區分。在

依路線設站介紹每一季節裡鋒頭最健的物種,並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它們為了適應環

境而發展出來的生存機制,引導大家體驗不同於以往的二子坪四季生態之旅。並在

每一站設計「你有沒有發現?」,作為讀者觀察重點及延伸學習的提示。

4.張永仁著。(1998):《昆蟲入門》。台北市:遠流出版。

本書以有趣的直覺法引領讀者迅速辨別41 類的常見昆蟲,並教授與昆蟲相識的

小秘訣。透過找昆蟲、觀察昆蟲的過程,得以熟悉蟲蟲的生態環境及其習性,並能

加以觀察紀錄,以進一步建立各個觀察點的蟲蟲訊息,適切的發揮自然教育功能。

5.張永仁(1998):《昆蟲圖鑑》。台北市:遠流出版。

本圖鑑共收錄了台灣700 多種昆蟲的圖片及資料,並提供三種不同的查詢方

式。是認識台灣昆蟲世界的親子圖鑑,也是在進行野外昆蟲觀察、鑑定時的工具書。

6.王嘉雄等7 人(1991):《台灣野鳥圖鑑》。台北縣:亞舍圖書。

本圖鑑共介紹18 66 科(另5 亞科)444 種(另14 亞種)鳥類,在台灣地區

可以看見的鳥類,有定居台灣的留鳥、寒或暑假才來台灣度假的候鳥、把台灣當補

給站的過境鳥,因天候不良或身體不適而脫隊的迷鳥。除了對鳥兒的外形特徵作深

入淺出的介紹,其生態習性及相似種多有著墨,對認識台灣的鳥類,是一本既方便

又較完整的圖鑑。

7.吳尊賢、徐偉斌(1995):《台灣賞鳥地圖》。台北市:大樹文化。

本書從33 個賞鳥地點,引導讀者認識台灣在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除了有100

常見鳥類的生態介紹,更有相關賞鳥地點的旅遊簡訊,是越來越重視休閒旅遊的讀

者,及規劃週休二日生態旅遊的最佳工具書。

(八)、附件:

1.閱讀資料1:認祖歸宗大作戰

(節錄自胡秀芳計劃主持;呂惠敏等著(2000):《大同山鄉土自然之教學資源調查

研究》,第114-115 頁。台北縣:樹林國小)

2.學習單4:校園中的鳥朋友

 活動四:綠色行動

(一)、活動目標:

1.落實校園的資源回收,及班級的資源回收活動。

2.落實垃圾減量計畫數量、重量、容量。

3.認識學校提供飲用水的意義。

4.經由調查明確知道學校提供飲用水的地點及數量,並能充分使用。

(二)、活動時間:

一節課。

(三)、活動地點:

教室及校園。

(四)、準備事項:

利用教室資源回收物品,或請學生在多準備一些回收物。

(五)、活動過程:

【第一節課】

1.垃圾減量計畫數量。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物品(用水壺少買飲料),減少購買不能回

收或包裝繁複的東西。

2.垃圾減量計劃重量。午餐廚餘(骨頭等)另外處理亦可減低焚化爐的負擔。

3.資源回收減量計畫容量。罐子壓壓樂、杯子疊疊樂(本來佔垃圾桶的幾分之幾,壓

疊後佔垃圾桶的幾分之幾的比較;或以一定的容量測量壓前與壓後可以放入的數量

比較)

【第二節課】

1.調查孩子在學校喝的水來源及喝多少水。

2.調查學校有多少飲水機(分組分樓進行)

3.分享飲水機調查結果,並圈示出距離教室最近的飲水機,且提醒孩子多用學校已經

花了錢保養的飲水資源。

(六)給老師的建議:

當今的環保問題,已不是把回收做的很好,我們就有美好的未來。台灣地小人

稠,垃圾問題常是縣市政府的燙手山芋;也沒有人會在知道自己家鄉,要設掩埋場

或興建焚化爐而拍手叫好。垃圾問題的來源減少、甚至杜絕,才有可能解決我們這

島嶼生命再續與否的問題。

(七)參考資料:

1.劉小如、黃勉善(1998):《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台北市:厚生基金會。

期盼福爾摩沙的重生,在台灣山林遭遇生態浩劫的此時,格外重要。但如何導

正國人及政治家,以經濟的角度衡量自然的資源的價值觀,對於山林反撲的訊息積

極正向的反應,更能與台灣生態以一種自然而然的平衡方式和諧相處。

本書輯錄了「跨世紀國家自然保育策略研討會」眾學者對現今的台灣生態環境

的探討及建言。其一是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其二是生物資源的資料建置、保育及

管理;其三是棲地的管理,期能在正確的國土規劃,創造保育、經濟雙贏;其四是

組織制度,在落實自然保育的前提下,必須有能執行保育政策的行政單位。因應週

休二日,生態旅遊的推展雖直接拉近國人和自然環境的距離,但也造成自然環境相

當程度的壓力。落實生態旅遊本土化是必須的,必須考量到自然環境是承受不住充

斥在我們生活中的速食作為。

2.Andrew P.Dobson 著,陳立人譯(2000):《生物多樣性》。台北市:遠哲基金會。

本書中作者從科技與經濟的角度,探討生物多樣性的規模與價值。現今地球上

的物種正快速消失,如何挽救?用什麼方法呢?作者提出相關的科學原理及科技,

作為解決物種消失的方法及策略。例如利用人造衛星的科技遙測影像分析,找出最

合適的自然保護區,並利用新科技在不干擾物種生活的前提下,對此一保護區進行

生物族群及種群監測。

 3.Vaclav Smil 著,黃生 賴俊祥譯(2000):《生生不息》。台北市:遠哲基金會。

本書作者探討地球村現今主要的環境議題,全球溫暖化、酸雨、光化學煙霧及

生態瓦解等。這都和人類干擾生物圈中的碳、氮和硫的循環有密切關係,雖然不管

工業或農業都會造成循環的不平衡,但作者並不認為地球已窮途末路,他邀集許多

各門專業的研究人員,提供他們的研究報告並對研究問題的因應之道作出建言。生

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觀念及價值觀,是需要改變的。

(八)、附件:

學習單5:飲水情報

閱讀資料1:認祖歸宗大作戰

1)準備工作:備妥二十四張卡紙,每張紙上寫一項昆蟲的特徵或習性,每一種昆蟲六張提

示卡— 螞蟻、蜻蜓、蝗蟲、蚊子。

2)進行方式:

a.先將二十四張提示牌洗牌,再發牌給每人一張至兩張(依學生人數而定),發完為止。

b.遊戲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同心協力由不同的特徵或習性,建構出四種不同的昆蟲.

c.活動開始,請學生詳讀自己的卡片,依提示判斷自己可能是哪一種昆蟲,並高喊猜想

的昆蟲名稱;同時注意其他的同學喊出的昆蟲名稱,相同的的聚集在一起。

d.如果猜想的昆蟲都得不到其他同學的回應,需要再仔細看一看提示牌,考慮改變先前

的判斷,加入已聚集的同學。

e.先聚集的隊伍可以蹲下,再確認一次。待全部完成時,可以一邊確認一邊複習這些特

徵或習性,若正確則過關;不正確則給予扣分,等全部確認過,可以再洗牌一次,再玩一次。

學習單1   植物朋友         姓名

跟植物做朋友:

小朋友請在校園中找出你最喜歡的樹,並且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畫下它的樣子。 我喜歡它,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顧秘笈:

小朋友,植物無時無刻都為我們提供我們呼吸所需要的氧氣,現在有機會可以為植物服務,你有什麼好點子照顧植物朋友嗎?

我的好點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照顧契約書:

小朋友如果你願意認真負責的照顧植物朋友,請找到一個人,為你即將展開的植物朋友積極關懷行動見證並簽名。

植物朋友照顧契約書

我願意用實際的行動,照顧我的植物朋友。晴天澆水,生病時幫它想

辦法治療,常聽它說話,了解它的心情,並且彼此分享快樂。

立書人簽名:

見證人簽名: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植物朋友照顧契約書

我願意用實際的行動,照顧我的植物朋友。晴天澆水,生病時幫它想

辦法治療,常聽它說話,了解它的心情,並且彼此分享快樂。

立書人簽名:

見證人簽名: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more@]

學習單花花世界       姓名:

一、覓花蹤:小朋友請在校園找一找開花的植物,並記錄下來。

開花植物桂花發現原因香氣四溢 如果我是植物,我會開出像這樣的花:

畫出花的樣子

二、邀請卡:

小朋友觀察了植物開花,它像不像正在辦喜事呢?請你仔細觀察它是寄出了什麼樣的邀請卡?其實它真正邀請的是誰呢?觀察看看花朵上面還有哪些訪客呢?這些訪客又帶來了什麼賀禮、祝福呢?仔細觀察喔!

1.我觀察的植物是_______(請填植物名稱),

2.我發現它是運用_______(哪一種感官),

3.我想它寄出的邀請卡是 □氣味的 □色彩的 □造形的 □其他_____。

4.其他訪客(例如昆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朋友如果你是植物,你會開怎樣的花呢?請發揮你的創意畫下來。

三、開花的秘密:

小朋友你想過植物為什麼要開花嗎?他們免費招

項 目

非常同意

同意

無意見

有點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壹、對活動舉辦本身

教育處舉辦「本土實察計畫蘭博實察活動」對學生瞭解宜蘭在地知識非常有幫助

2

3

 

 

 

教育處舉辦「本土實察計畫蘭博實察活動」為學校提供了優質的戶外教學場域

3

2

 

 

 

教育處舉辦「本土實察計畫蘭博實察活動」為老師提供了優質的教學資源

 

4

1

 

 

教育處舉辦「本土實察計畫蘭博實察活動」為師生提供了有別於課室上課的學習體驗

4

1

 

 

 

貳、對活動時間的安排

活動時間分上、下學期安排,讓學校有充份的活動時間選擇

2

3

 

 

 

活動時間的安排具彈性,讓學校可以依學校行事安排相關參訪事宜

 

教學主題

紙樂器篇

設計者

邱怡寧

教學對象

八年級

教學時數

2堂課,共90分鐘

教學對象分析

1.了解打擊樂器基本發聲原理

2.認識西方有固定音高與無固定音高打擊樂器

教材來源

1.譚盾「紙奏」音樂會表演片段

2.破銅爛鐵STOMP表演片段

設計理念

1.藉由國外知名律動團體結合紙樂器表演,引導學生可以將所學融入生活當中,並思考如何運用樂器之外的東西來製作打擊樂器

2.當今,隨著環境意識的上漲,希望在認識完打擊樂器的原理之後,學生能夠落實資源再利用,將廢棄物品製作成打擊樂器,賦予它新生命

3配合學校紙藝課程融入教學,在可操作的情境下將紙與音樂做結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紙樂器

評量方式

1.      紙樂器成果展示60%(20%設計理念、10%創意、20%音響效果、10%其他同學評分)

2.      團隊精神30%(20%組員互評、10%自己評分)

3.      活動參與度10%

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具體目標

1.      探索紙與音樂的關聯

 

2.      完成紙樂器展示

 

 

 

 

1-1能夠嘗試出至少3種讓紙發出聲音的方法

1-2利用不同折法、空間形式加深音響效果

2-1能夠分組合作完成至少1項紙樂器

2-2說明設計理念

2-3示範如何演奏創作之紙樂器

2-4嘗試以3種不同紙材發出聲音,並選出一種最喜歡的聲音做為展示樂器材料


 

節次

教學活動流程

時間

準備階段

(一)      課堂準備

1.      紙樂器演奏片段

2.      不同材質紙張介紹

(二)      引起動機

請每位學生拿起桌上的空白紙,思考並分享如何能夠讓這張紙發出聲音

5分鐘

發展階段

主要內容

1.      使用不同折法、不同紙張空間呈現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分享3種不同的音響效果

2.播放譚盾「紙奏」音樂會演出片段,提供學生不同的思考方向

20分鐘

總結階段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下一堂課紙樂器發表的內容,包含創作理念、紙樂器的材質、呈現方式,以及演奏方式

15分鐘

準備階段

() 課堂準備

1.樂器展示學習單                

2.製作紙樂器材料

() 引起動機

播放英國知名節奏律動團體「STOMP」以紙作為材料演奏片段,請學生發表其新的紙樂器呈現方式,並分享其音效感想

5分鐘

發展階段

主要內容

1.分組完成紙樂器創作

2.完成樂器展示學習單內容

3.發表小組創作之紙樂器

35分鐘

總結階段

在欣賞完同學利用創意所完成的紙樂器後,發表心得,分別指出1-2項特別之處,並至少提供1項可以改進之建議

5分鐘


紙樂器發表學習單

 

1.      組員:

 

 

2.      紙樂器名稱:

 

 

3.      創作理念:

 

 

 

 

 

4.` 使用紙材:
紙樂器發表分組評分單

 

1.      班級座號:       

姓名:

 

2.      組員:

 

 

3.      觀摩分數(1-10)

組別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分數

 

 

 

特別之處

 

 

 

 

 

建議

 

 

 

 

 

 

4.      自評分數

(1)   自己小組成員(1-20)

姓名

 

 

 

 

 

 

分數

 

 

 

 

 

 

原因

 

 

 

 

 

 

 

 

<spa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