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6編制環境教育有關著作(二)

 

 

【農田水路拾穗憶】

 

背景說明

壯圍鄉位於蘭陽平原東部。東臨太平洋,居蘭陽溪之下游,地勢平坦,溫潤多雨,適合稻米和竹子的生長;造成壯圍鄉獨特的農村景色。

 

一、壯圍的由來-竹圍仔

早期先民來宜蘭開墾時,以『散村』的形式生活,卻常遭受『番害』、盜匪等攻擊,另一方面,在東北季風盛行的壯圍,颱風所帶來的強風豪雨,往往會讓先民們飽受威脅,因此,先民們密集種植高聳、密實又堅韌,還生有尖刺的箣竹叢,一方面藉此箣竹叢將自己居住的散村包圍起來,享有防禦又防風的功能,另一方面,竹圍仔中的竹子,亦能應用在食衣住行育樂上。早年的蘭陽平原也因此衍生許多如『頭圍』、『二圍』等等地名,壯圍鄉的地名,則是當年為了感謝帶頭開墾的壯民們,命名為『民壯圍』,之後才更名為『壯圍』。

 

clip_image002

壯圍現存傳統竹圍仔農舍

clip_image004

位於壯圍鄉新南國小附近的張坤英老先生家的竹圍仔

clip_image006

張坤英老先生家傳統竹圍仔農舍的木雕斗拱,年代久遠。

 

二、壯圍的食衣住行育樂在於竹

早期,經濟條件艱困,先民們習慣充分利用竹材於日常生活裡的食衣住行育樂中,例如利用直徑粗細不同的竹管作為柱、樑、椽以建造「竹篙厝」、以竹篾編築「編竹夾泥牆」、以半圓形竹管正反交疊舖成屋頂,或製作扁擔、竹竿、竹簍、斗笠等生活用具,或綁紮竹管作為航行的竹筏,或收集竹枝落葉為燃料等,都可達到生活上的自給自足目的,以減少金錢的耗費。在飲食文化上,由竹子所結合的米食更是傳統先民所留傳下來的美食。

粽子:

為傳統端午節應景物之一。以竹葉包裹糯米或油飯、豆沙、綠豆、紅豆、眉豆、黃豆、臘腸、鹹鴨蛋、花生、栗子、玉米、冬菇、蝦米、豬肉之類,並以水煮或蒸熟的食品。起源於端午節祭祀龍的祭品,後來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投江,人們為了讓屈原屍體不被魚類所食,粽子就變成投江餵魚。

clip_image008

竹筒飯:

相傳源自原住民慶典活動的一種米食料理方法,一般會使用孟宗竹或桂竹的製作。取一段一端開口的竹筒,盛入以白米,酌加清水、香料佐料等,開口端再加予密封,置於炭火之上烤熟後食用,具獨特的竹香味。製作竹筒飯時,竹筒應該取自新鮮的竹子,才會具有淡淡的竹香味;以桂竹製作竹筒飯的效果最棒,這是因為桂竹內壁有一層竹膜,竹筒飯經過燜燒之後,竹膜會包著竹筒內的飯,很容易整個撕下來。漢民族會將糯米爆香炒過,或加入佐料後,再倒入竹筒中,以炭火烤熟;或放入大鍋中,加水煮熟。

 

 

三、以農為生的壯圍

壯圍鄉受到氣候、地形及土壤等影響,經濟型態以農業為主,早期先民們為了耕種及因應日常所需,發展各種型態的農具。此外,由於壯圍鄉位於蘭陽溪下流,鄰近太平洋,容易受到潮汐或颱風影響,使得海水倒灌襲擊,因此,良好的排水及灌溉系統對壯圍鄉的居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存在。

美福大排俗稱「新港」,是日治時為避免南機場遭遇水災造成損失,徵召人力修築而成,起自員山,經宜蘭壯圍,於新南的東北側注入宜蘭河出海,全長12358公尺,流域面積共計27.88平方公里。昔日,壯圍鄉的農田經年遭受海水倒灌襲擊,1968(民國57)年農地重劃,將此排水幹線截彎取直,興建防潮閘門。它源自宜蘭河支流的大湖溪,從宜蘭市的運動公園西北邊穿過鐵路向東南流過壯圍鄉,在新南村尾注入宜蘭河,對於宜蘭壯圍兩市鄉的農民而言,這是條功不可沒的灌溉排水系統。此外,美福大排的閘門肩負防止海水倒灌、調節區內農田灌溉及居民用水等功能的重責大任,對於壯圍鄉新南村、美福村地區的居民是不可或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