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能源簡介

綠色能源(綠能,green energy)又稱為清潔能源(clean energy),是指無污染的能量生產來源,能源獲得與使用都是較不會排放污染物的,對環境是零威脅是友善而尊重的。 綠能是指低碳燃料(Low Carbon Fuel),從燃料取得到利用都排放出較少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可以減緩溫室效應的燃料。是指由太陽、水、風或生物質(biomass)等形式所產生的能源,經科技處理再轉化為電力。綠能是低污染性、對環境友善,可再生、永續,又屬於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 狹義的綠能是指再生能源(又稱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如太陽能(Solar energy)、風能 (Wind energy)、水能(Hydropower)、海洋能(Ocean energy)、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和生質能(Biomass)、生質燃料 (Biofuel)等。再生能源消耗後可以再生循環,產生的污染量少、環境永續性高。 廣義的綠能是指在能源的生產與消費過程中,使用對生態環境造成低污染或無污染的能源,例如天然氣、清潔煤。清潔煤是指將煤碳利用化學反應轉變成煤氣或煤油,再利用高科技嚴密管控的燃燒過程而轉變成電力。甚至核能也被列入廣義的綠能,因為它是可以減緩溫室效應的低碳燃料,但歷經317日本核災事件後造成的全球核災恐慌,究竟核能是否屬於綠能已成為爭議的議題。 能源依能量的來源分類(如圖一)可分為初級能源(primary energy)和次級能源(secondary energy)。 初級能源是指天然形成的能源,依是否有再循環利用的特性又分為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和非再生能源(non-renewable energy)。前者如太陽能、風力能、水力能、海洋能、生質能、生質燃料和地熱能。後者如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天然氣和核能。 次級能源是將初級能源經過處理或轉換後形成的能源,如電能、電磁能、汽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氣(液化瓦斯)和煤氣。

閱讀全文綠色能源簡介

世界地球日的起源與發展

世界地球日的起源與發展 最初的地球日選擇在春分節氣,這一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晝夜時長均相等,陽光可以同時照耀在南極點和北極點上,這代表了世界的平等,同時也象徵着人類要拋開彼此間的爭議和不同,和諧共存。傳統上在很多國家都有慶祝春分節氣的傳統。早期聯合國也在每年的春分舉行世界地球日的活動。 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在美國各大學舉行演講會,籌劃在次年的4月22日組織以反對越戰為主題的校園運動,但是在1969年西雅圖召開的籌備會議上,活動的組織者之一,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提出將運動定位在於全美國的、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草根運動。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各地總共有超過2000萬人參與了環境保護運動,這次運動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組織環保活動成為一種慣例,在美國地球日這個名號也隨之從春分日移動到了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題也轉而更加趨向於環境保護。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發生的第一屆地球日活動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這次運動催化了人類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促進了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立法的進程,並且直接催生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而1970年活動的組織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們稱為地球日之父。 由於環境保護運動在世界範圍內的興起,1990年第二十屆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希望將這一美國國內的運動向世界範圍擴展,為此他們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他們採取措施,舉行會晤締結關於環境保護議題的多邊協議,協力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同時地球日的組織者還呼籲全世界願意致力環境保護的政府在1990年4月22日各自動員國民開展環境保護運動。地球日活動組織者的倡議得到了亞洲、非洲、美洲、歐洲許多國家和眾多國際性組織的響應,最終在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有來自140多個國家的逾2億人參與了地球日的活動。從此世界地球日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 今年台灣地球日,推出三個FB響應活動,希望讓更多人願意從日常生活做起,保護地球從你我開始! 杯杯再見,森林重現 台灣連鎖茶飲店、咖啡店、連鎖速食店及便利商店等,每年供外帶使用的飲料杯,高達15億個!這些喝完就丟的飲料杯,創造出非常驚人的垃圾量,也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汙染。有些人以為紙杯比較環保,但其實市面上常見的飲料杯材質包括:紙杯、塑膠杯、保麗龍杯等,不管是哪種材質,只要不妥善回收處理,都會造成環境問題,尤其紙杯的製程還需要砍樹、耗水,產生大量碳足跡,實際上一點都不環保。 今年台灣地球日主題是「拯救地球,加『樹』行動」,是應國際地球日「Trees for the Earth」的呼籲,在氣候變遷日漸劇烈的現在,樹木是災害侵襲下最後的保障,積極的護樹是現今最重要的行動,拒絕使用紙杯、自備環保杯,就是守護樹木、減少垃圾汙染的直接行動。 行動募集時間:2016/3/12(植樹節)~2016/6/5(世界環境日) 活動目標:保護樹木與維持生物多樣性,就從留下一棵樹開始。一棵8公尺高、樹徑16公分的大樹,大約可以製作5,000個紙杯,我們希望集合眾人之力,達到減少5,000個紙杯的目標,用三個月的時間守護下一棵樹。 活動方式: 1. 民眾/店家/機關行號/企業將自己實踐紙杯減量的方法拍照上傳活動頁面,加上文字描述不用紙杯的方法,以及愛地球的宣言。 2. Hashtag #杯杯再見 3. 活動結束後將從個人參加者中抽出200位幸運者,贈送綠色好禮,店家或團體響應則可獲得「地球保衛戰」桌上旗組。一個參加者只能領取一次綠禮。 FB立刻響應!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11767989170880/?active_tab=posts 金牌省水王 因為人類的開發,以及氣候變遷的影響,地球的水資源正在快速減少,威脅我們的生存。台灣的水費低廉,對於用水常常沒什麼感覺,像是即將舉行的世界大學運動會,光一座游泳競賽標準池就要用掉2,500噸的水,也就是2,500,000公升,根據環保署統計,每人每天約消耗250公升的水,那麼一座世大運游泳池,就是一萬人的一日用水了。 國際賽事與日常用水似乎沒什麼關聯,但所消耗的資源卻與我們息息相關,透過「省下一座世大運游泳池」水量,將省水活動量化,讓人們對水資源的消耗「有感」,用一年的時間,在日常生活加入省水好習慣,為未來子孫,也為地球盡一份力。 行動募集時間:2016/3/24(台灣地球日啟動記者會)~2017/3/24 活動目標:省下一座世大運游泳池水量 活動方式: 1.…

閱讀全文世界地球日的起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