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_氣候變遷研習分享

 首先由業務單位為大家報告相關資訊 首先由長榮大學賴信志教授為大家介紹課程架構及各講師背景,並為大家介紹氣候變遷調適教育補充教材及種子師資培訓計畫http://envircenter.cjcu.edu.tw/climate/ 下一節是師大教授為大家說明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指導大家如何閱讀科學圖表 上午最後一節是賈新興博士的氣候變遷實例說明,由於舉材貼近生活,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下午一開始是本年度環教業務說明 接著分別是台灣科技大學顧洋教授和中央研究院蕭代基博士主講「再生能源之推動」及「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  顧洋教授認為再生能源確有開發的潛力,但需要比目前更多的能源花費,全民都必須要能支持蕭博士從經濟學的觀點,認為危機就是轉機,如果能夠把產業轉型為發展「綠色經濟」,不只對環境有益,也能創造經濟效益 

閱讀全文103_氣候變遷研習分享

103_認識小黑蚊與社區共同防治

一、小黑蚊及其危害:小黑蚊為體型微小的吸血昆蟲,又稱「黑微仔」。其雌蟲嗜吸人血,具低飛習性,因此常叮咬人體小腿及手肘等部位,被叮後導致皮膚癢腫等症狀,嚴重者產生過敏反應。 二、雌蟲吸血習性:雌蟲於白天吸血,以中午至下午為吸血高峰。易被叮的地方以樹下、走廊、涼亭、庭院及廟口等人群經常駐足停留的地方。 三、叮咬之處置:(一)被叮的患部可以冰敷或用冷水沖洗,以降低癢感;(二)避免搔抓患部,以免引起細菌感染;(三)若引發過敏反應,應立即就醫治療。 四、生活史:小黑蚊完成一個生活史約需3-4週,分別為卵、幼蟲、蛹及成蟲等四個時期(如圖示)。 五、幼蟲棲地 幼蟲取食藍綠藻、綠藻等藻類,常見的棲地為社區中的裸露土表、花臺、盆栽、溝邊、邊坡、坡坎或石頭邊等青苔滋長處(如圖示)。 六、防治及管理 防治小黑蚊的根本之道即阻斷其生活史,避免繁衍下一代及減少其棲地,相關管理措施如下: (一)自身保護:做好個人保護是阻斷小黑蚊繁殖的治本之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穿著長褲、長袖衣物及鞋襪,減少身體裸露的部位,亦可使用防蚊液噴灑或塗抹於易受小黑蚊叮咬的部位。 (二)環境管理:經常整理居家週邊環境並保持通風乾燥,可降低青苔滋生,也可定期刮除潮濕地表之青苔,以減少小黑蚊幼蟲食物。此外,裝設55網目以上(孔徑0.33 mm以下)之細孔紗門與紗窗,可有效阻隔小黑蚊飛入室內吸血。 (三)化學防治:化學防治雖為最直接有效的小黑蚊防治方法,惟藥效無法持久,且經常施藥有污染環境,並導致小黑蚊產生抗藥性的缺點。 (四)社區共同防治:小黑蚊孳生的地方遍及環境中各處潮濕且滋長青苔之地表,因此要社區全體民眾共同進行防治才能發揮具體成效。 七、結語:小黑蚊目前尚無一勞永逸的防除防法,所以要避免被小黑蚊危害,首先要認清人提供血源才是小黑蚊得以繁殖與猖獗的主要原因,其次為潮濕環境提供適合的幼蟲孳生棲地。所以要每個人先做好個人防護,再結合民眾的力量,有效管理社區環境,方能保有減少小黑蚊的危害,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閱讀全文103_認識小黑蚊與社區共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