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2-2礁溪國小環境教育願景

礁溪國小環境教育願景

一、覺知

知而後能行,知道人類行為對環境到底造成多少破壞,才有可能改變自身的行為。所以,本校環境教育願景第一個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覺知

許多國人其實並不十分清楚–環境到底在這數十年間起了多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足以讓生活在此的地球人難以存續下去。舉例來說:二氧化碳是近年大量增加的溫室氣體之ㄧ,它使得地表溫度逐漸上升 。地表溫度上升的後果是什麼?為什麼二氧化碳會大量增加?

氣溫逐年升高,從十年前的年均溫攝氏22度,到如今年均溫攝氏28度。氣溫不斷上升的結果,造成降雨時間的過度集中,不是水災就是旱災。這從今年(民國104年)夏季中南部甚至北部一再宣導節水,並且不斷告知大眾可能要採分階段限水,就可知水旱災現象不是危言聳聽,是已經到來的災難。今年(民國104年)七月初部份歐洲國家氣溫已達攝氏40度,而台灣也已達攝氏37.6度。如此高溫,開冷氣是不得不的選擇。冷氣機十分耗電,這又使得用電量屢創高峰。核電廠因海水溫度上升,冷卻能力降低,使得機組效率下降,太陽能、火力發電皆全部上陣。國人雖有節電想法,但面對熱浪一波波,想省電也無奈。

二氧化碳是如何大量增加的?廣告、媒體不斷的刺激消費,物品沒有損壞,但因趕不上流行、跟不上潮流,就不停的換新。沒有壞的物品如何處理?直接丟棄是最普遍的方式,一大堆可用物品就這麼變成垃圾,浪費又不環保。

生產這些商品需要機械的運轉,機械運轉不是用油就是用電。耗能的結果,還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商品的輸送需要交通工具,運輸車排放廢氣,此又造成二氧化碳的增加。

近年來交通工具大量的使用,汽機車每天排放的廢氣不但汙染空氣品質,也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元兇之一。

明白自身是二氧化碳的加害者之後,每個人方能反省生活習慣以減少汙染源的增加。覺知之後才能發自內心行動。

二、行動

環境保護是近年大家常掛在嘴邊的話題,唯有行動才能真正改變環境。所以,覺知後,下一個要努力的目標就是–行動。生活中隨時都可以做到環保。以下幾點是很容易進行的初步行動:

1.減低垃圾量:不用塑膠袋裝物品,使用購物袋。塑膠袋清洗後可再裝物品,不隨便丟棄,最後還可當成垃圾袋裝垃圾,這才讓此塑膠袋使用終了。

2.資源回收再利用:寶特瓶、塑膠瓶可DIY成花盆及筆筒,鮮奶瓶是水壺;穿不下的衣物可先送給親友同事,或送至舊衣回收中心;洗手、洗衣水回收沖馬桶,洗米水洗碗、澆花;廚餘剩菜飯可送給鄰人飼雞。

3.使用或購買環保商品:使用可抽換筆芯原子筆、省水馬桶及水龍頭、有環保標章電器用品、不選購過度包裝商品、不用免洗餐具。

4.節能減碳省水: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班、超過攝氏30度才開冷氣、走樓梯不搭電梯、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多食菜少食肉、隨手關水電拔插頭、夏日不使用熱水器直接以日 照後的水塔溫水沐浴。

深化

學校是培育人才的搖籃,若能在平日課程中將環境教育導入,則可培育出具有環境保育素養的人才。持之以恆,則整個社會將有更多具有環境保育素養的人,欲將此概念落實本校。本校位於礁溪鄉,是宜蘭縣內唯一坐落於溫泉區的學校。近年來,礁溪溫泉受到長年超抽之苦,導致原有的溫泉水不夠用,於是每家旅館開始再深鑿原有的溫泉井競相抽用,缺乏管制的結果,溫泉水越來越少,更造成水溫不足的窘境。

學校落實環境教育的規劃與執行︰

1.學校環境教育規劃小組設計學習單和互動學習模式,透過宣導先推廣到校內各行政與教學教師

2.教學教師藉由環境教育學習單,再推廣到校園的各年級學生

3.藉由學生與家長的互動學習模式,將礁溪溫泉的環境保育觀念落實於鄉內各處。

藉由礁溪溫泉環教模組的開發,再推廣到其他環教議題。期能達到個人、家戶、學校、社區全面性的增能與提倡。

廣佈

當環境教育的種子已經深深的植入每位師生的心田之上時,我們仍然期待此種子除了能生根發芽外,更能開花結果,有新的種子能散布到世界各個角落。於是,身為一個環境教育推廣者,我們運用以下的策略,期待能達成本校環境教育最後一個願景–廣佈

1.藉由多元的資料蒐集及實地踏查,深入了解地區性的環教特色。

2.深入訪談對於環教議題學有專精的在地人物。

3.參與縣內環境保護相關研習及研討會。

4.將環境保護知識融入課程,設計並製作教案、學習單供全校教師下

載運用。

5.舉辦校內環境保護議題的宣導活動並設計互動學習模式。

6.結合教師、學生和家長及社區資源推動校園環境保護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