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富學區常見鳥類(配合學校參考書—宜蘭ㄟ鳥仔)
東方環頸鴴
白腹秧雞
紅嘴黑鵯
鷸科鳥類
宜蘭ㄟ鳥仔P13 | 目名:鸛形目 (Ciconiiformes) 科名:鷺科 (Aredeidae) 學名:Egretta garzetta 英文名:Little Egret 保育等級:無 |
台灣鄉土鳥類http://databook.fhk.gov.tw
形態:全身白色。嘴、腳黑色,趾黃綠色。繁殖羽:眼先紅色。後頭有2根長飾羽,背、前頸下部亦有長飾羽(繁殖期眼先粉紅色)。非繁殖羽:無飾羽。偶於飛行時發出似「嘎-嘎-」之沙啞喉音。
生態:通常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溪流、水田、魚塭、沼澤、河口、沙洲地帶,部分於冬季會南遷。性群棲,覓食時,常以腳探入水中擾動後捕食驚嚇中之魚。於繁殖期與黃頭鷺、夜鷺集體築巢於竹林、相思樹及木麻黃等樹上。
大白鷺宜蘭ㄟ鳥仔P15 | 中白鷺目名:鸛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鷺科(Aredeidae) 學名:Mesophoyx intermedia 英文名:Intermediate Egret 保育等級:無 大白鷺, 又叫白鷺鷥、鷺鷥、風漂公子、白漂鳥等。身長90cm,係白鷺屬中最大,白色,繁殖期間背部有飾羽;黑腳,黑腿,腿上部份帶綠或紅;細長黃喙,繁殖期間全部或部份會變成黑色;喺繁殖巢群中有呱呱叫聲。 |
中白鷺
形態:全身白色。眼先黃色。腳趾黑色。繁殖羽:嘴黑色,背及前頸下部有長飾羽。非繁殖羽:嘴黃色,先端黑色,無飾羽。
生態:出現於海邊、沼澤、沙洲、河口等水域地帶、在內陸較少出現。常混於小白鷺及大白鷺群中。覓食習性接近大、小白鷺。
與小白鷺一樣屬於鷺科的大白鷺,在台灣是非常普遍的冬候鳥,從每年的9、10月到翌年的5月都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牠們的體型頗為高佻,是台灣常見的白色鷺鷥中最大的,而且脖子常常折曲成S形,在鷺鷥群中並不會太難辨認;在渡冬期大部份時間裡,牠們都是黃喙黑腳的狀況,但是一到春季,不但牠們嘴巴轉為黑色,而且眼睛的藍綠色也會變得更為明顯亮麗。
大白鷺多半成群出現在平地的濕地沼澤或是埤塘魚塭之中,雖然牠們的覓食環境和小白鷺相似,但總是氣定神閒地在水中慢步行走,或是靜靜地佇立水邊,觀察水中動物活動的狀況;而不像小白鷺一般神色匆匆、莽莽撞撞地行動。當牠們找到了獵物之後,會先仔細地瞄準獵物動向,再將整個上半身像標槍一樣,向水中奮力一刺,像漁人手中百無虛發的魚叉一樣!牠們的狩獵技巧,可以說是相當的精準呢!
蒼鷺是一種大型水鳥,身長約一米。牠擁有長長的雙腿,方便其涉足水邊尋找食物。正如其他鷺鳥一樣,蒼鷺擁有長長的頸項和匕首般的嘴部。蒼鷺愛吃魚、蛙及大型昆蟲,牠們一般單獨覓食,但有時亦能見到牠們結集成群,一起休息。牠覓食時愛站在水中,一動不動,每當有粗心大意的獵物接近,牠們那屈曲成S形的頸項就會像儲滿能量的彈弓般一下子彈出,再用尖銳的嘴部捉住獵物,令獵物防不勝防。
成年蒼鷺的身體呈淺灰色,頭頸部份有黑白色的斑紋,頭上還有兩條黑色冠羽,非常醒目。幼鳥的身體比成鳥較深灰色,但黑紋較淺,使顏色對比較弱。蒼鷺是香港唯一一種灰色的大型鷺鳥,這些特徵令蒼鷺成為一種很容易辨認的鳥類。
外型特徵:高93公分是鷺科最大,頭白色,嘴黃褐色,兩側有黑色飾羽,頸甚長,前頸有數條黑線,背面飾羽淡灰色,腳黃褐色。習性:出現於沙洲、沼澤、河口,喜靜立水中,伺機捕捉游過魚類,常混居大白鷺中,蒼鷺的身材比大白鷺還要再大一點,是濕地沼澤中的巨無霸,站立在鷺鷥群之中,顯得特別的搶眼。牠們對於活動的場地一致,除非受到極大的干擾,否則整個渡冬期都可以在同一個區域看到牠們。
主要棲息地:屬普遍的冬候鳥,出現於鹽田、沼澤、河口、沙洲地帶。常混於大白鷺群中。於飛行時發出音階較高似「刮、刮」之聲
宜蘭ㄟ鳥仔P84 簡直就是無所不在,觀察點:校舍屋簷 | 台語 : 厝鳥 |
褐頭白面帶有黑色雙頰的麻雀,主要分佈在歐亞大陸,除兩極附近、大洋海島外,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他們。。在東亞,麻雀就棲息在人類的活動區內,通常在民房的屋簷下或是通風口處築巢;在秋、冬季時,常大群地聚集在蘆葦林、草地或是稻田附近,叫聲為「唧」。
宜蘭ㄟ鳥仔P45 學校附近的電線杆上常可見到牠們的身影,騎車國觀察時,要小心牠們的攻擊行為。(參考鄉土故事) | 大卷尾 【俗名】: 烏秋、阿秋箭 |
尾長而分叉,飛行技巧甚佳。生性好鬥,常追逐其他鳥類,通常喜歡棲息於樹頂或高處。【特徵】雌雄鳥同體色,皆為黑色而有光澤,嘴短且前端下鉤,全身有黑色光澤,尾羽甚長,有分叉。【食性】以昆蟲為主食。【聲音】漆卡秋、漆卡秋。
| 【冬候鳥】 | ||
Yellow Wagtail | |||
【別名】: | 牛屎鳥 | ||
【學名】: | Motacilla flava | ||
【分類】: | 鶺鴒科 | ||
【體型】: | 17 公分 | ||
【嘴喙】: |
| 【足型】: | |
【簡介】嘴尖細,尾與外側為白色且略長,夏天時頭上、背至腰、小覆羽都呈橄欖綠色,冬天則變成暗灰褐色。在台灣,黃鶺鴒又可藉其眉斑分為兩類,黃色眉斑者為黃眉黃鶺鴒,白色眉斑者為白色黃鶺鴒,不過黃眉黃鶺鴒較為常見。
【特徵】停悽時會上下擺尾,飛行時呈大波浪狀,並伴隨著「唧、唧」或「唧唧…」的叫聲。
【食性】以昆蟲為主食
【觀鳥點】常見於空曠草原,樹林及水域地帶等低海拔區域或是農田、池畔處。
宜蘭ㄟ鳥仔P62 | 【俗名】: 白頭殼仔、白頭公 |
【簡介】常以集體活動為主,性吵雜,主要棲息於平地至中海拔處的樹林,並於其上築巢。其會部先端下彎,腳短。
【特徵】頭至頸部為黑色,後頭部有一大塊白斑,演後亦有一塊白斑,胸部呈淡褐色,腹部為白色。翼面呈黃綠色。相似種為烏頭翁,後頭部無大白斑。
【食性】以昆蟲、植物枝果實為主食。
【聲音】清亮且有轉折,聲似「秋咕利、秋咕利」。
宜蘭ㄟ鳥仔P12 在耕耘機後頭會看到成群的黃頭鷺跟隨, 平時也很容易在田間發現牠們的蹤跡。 | 黃頭鷺 |
【觀察特徵】 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色,夏季時頭、胸、背等處有橙黃色羽毛出現,冬季則變回白色,只有頭部略有黃色。生殖季時頭部會有飾羽出現。
【食性】 以昆蟲為主食,亦食魚、蛙等動物。
【觀鳥點】 可於農村田間、草原、沼澤等地發現,因常棲息於牛背上,所以民間俗稱為「牛背鷺」。在繁殖季時常與小白鷺、夜鷺等其他鷺科鳥類,共同築巢於竹林、木麻黃林之中。
宜蘭ㄟ鳥仔P129 學校附近的農田邊可以看到 |
|
特徵
1.頭部、背部黑藍色而有光澤,頭部後面有2-3根白色長飾羽毛,眼睛呈橙色或黃色。
2.身長:約58公分。
3.叫聲:刮、刮。
4.活動區域:沼澤、溪流、魚塭、沙洲。
宜蘭ㄟ鳥仔P63 教室旁的木棉樹上常可看到牠們 |
| ||||||
特徵 | 體型小巧可愛,全身羽色成鮮綠色調,亮麗易辨。眼睛周圍的白色眼圈,一眼即可認出,這也是綠繡眼的名稱由來。春、夏季最常出現在蜜源植物的花朵旁,如山櫻花、木棉、刺桐等。 | ||||||
習性 | 普遍的留鳥,分佈範圍廣泛,由平原郊外到中、低海拔山區都能看見,成群穿梭餘各種植物之間,找尋昆蟲、果實或花蕾。 | ||||||
鳴叫 | 常發出「啾、啾」之聲。 |
特 徵
身長約23公分;外型特徵為嘴黑色,雄鳥頭至頸部鼠灰色,後項有黑色頸環。背部、胸至上腹淡葡萄紫色,飛羽黑色,末端白色。雌鳥大致似雄鳥,但後頸黑色頸環外緣白色,背、肩羽褐色較濃、呈灰褐色,腹面羽色較淡。
習 性
紅鳩是留鳥,數量是台灣鳩鴿科鳥類中最多的一種,台語稱「紅斑鴿、斑甲」。性群棲,飛行迅速,常於地面行走、啄食,為素食主義者,吃植物的種子、果實等。紅鳩飛翔時的姿態十分凌亂,讓人有橫衝直撞拼命三郎的感覺。紅鳩求偶的方式很紳士,公鳥會飛到母鳥邊不斷地鞠躬,直到母鳥覺得公鳥很有誠意,就接納他而送入洞房。營巢於樹上,以樹枝為材築淺盤形巢。
棲 地
時常出現在平地的農田、公園及校園中。
鳴 聲
常發出較單調無變化連續低沉的『咕咕咕—』。
宜蘭ㄟ鳥仔P53 下雨前常可看到牠們低空飛行於田間,平時也可以在電線杆上看到。到過三星的人一定會被牠們的身影嚇一跳,實在是太多了啦! | 洋燕 |
【觀察特徵】
背部黑色,額部為褐紅色,腹面灰褐色,尾羽下面有白斑。大多於空中飛行,飛行速度甚快,技巧亦佳。
【食性】
以捕捉飛行中的昆蟲為主食。
【觀鳥點】
通常出現於平地的空中或電線桿上,並可以在水塘與田間、河床邊發現其蹤。
宜蘭ㄟ鳥仔P60 |
| ||||||||||||||||||||||
教室旁的樹上常可見到 |
|
紅嘴黑鵯的外型,可說是非常的奇特:全身上下套著一襲黑色的風衣,腳上卻穿了一雙大紅色的靴子;再加上塗了滿嘴的口紅和那一頭蓬鬆、雜亂的龐克頭,看起來就像是個愛作怪的Y世代青少年一樣。
紅嘴黑鵯的叫聲不但響亮,而且變化多端:除了像在嘲笑人們似的「小氣鬼、小氣鬼」和飛行時所發出的「嘰喳、嘰喳、嘰喳」叫聲之外;還會躲在濃密的枝葉中,發出「喵-、喵-」似的貓叫聲,常常令人抓不到頭緒。牠們是非常喧鬧的種類,平時三三兩兩、小群活動時的聲響已頗為引人注目;到了秋、冬時節,數十隻以上的大群聚在一起的吵鬧景況,更不輸一整座菜市場。
屬於台灣特有亞種鳥類的紅嘴黑鵯,普遍分佈在中低海拔的山區;牠們泰半在森林中或山坡地附近活動,尤其喜歡停棲在高大的喬木或是枯樹上層。每年一到繁殖季,部份個體還會遷移到低海拔山區或是平地,在樹上築巢來哺育牠們的下一代。現在正值繁殖季的末期,常常可以發現剛由巢中出來,開始行獨立生活的亞成鳥出現在公園中或行道樹上。這些剛出家門的菜鳥,嘴腳可不像牠們父母一樣有著鮮艷的紅色,乍看之下很容易被誤認為全身烏黑的大卷尾呢!
紅嘴黑鵯平時以花蜜、果實和昆蟲為主食,舉凡有果樹的地方就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牠們也時常進入果園中取食水果,想要知道院子裡種植的紅柿、蕃石榴、木瓜等水果到底成熟了沒有嗎?找紅嘴黑鵯來幫忙挑選準沒錯哦!
小環頸鴴 學校附近的水田裡常可見到 | 普遍冬候鳥 / 留鳥 英名:Kentish Plover 學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 俗名:白鴴、東方肯特鴴、黃腿小鴴 目名:鸛形目 (Order Ciconiiformes ) 科名:鴴科 (Family Charadriidae) |
覓食場所:地面
覓食方法:啄
食性:肉食性
主要食物:昆蟲.軟體動物
活動習性:單獨
棲地類型:濕地
微棲地類型:沼澤.海岸.沙岸
身長:18公分
鴴科的鳥以東方環頸鴴、蒙古鴴、鐵嘴鴴較難辨別。
東方環頸鴴總是在潮間帶快速奔跑。外觀與小環頸(行鳥)相似,但身材稍大些,胸前之黑帶並不連貫。
嘴黑、腳灰黑色。頭頂有白色橫斑,頸環較窄,不相連,於前頸中斷,成缺口狀;飛行時,翼帶白色。
繁殖期雄鳥前頭黑色,頭上茶褐色,過眼線黑色;雌鳥頭上、過眼線、頸環灰褐色。
冬羽時的雌、雄以及幼鳥均極相似,分辨不易。夏季時亦會有少數在繁殖,因而整年皆可見到。
環頸鴴顧名思義就是頸部有一圈灰褐色的羽毛,模樣像掛著一條項圈,
東方環頸鴴在頸前方中斷形成一個缺口,此為辨識東方環頸鴴一項重要的依據,
其他的環頸鴴、小環頸鴴、蒙古鴴、鐵嘴鴴就都沒有缺口。
另外,東方環頸鴴從頭頂到背上羽毛呈現灰褐色,但是在後頸部的地方會中斷呈現白色,
蒙古鴴和鐵嘴鴴卻是連接起來,此也是辨識東方環頸鴴特徵的一項依據。
常說野鳥中以雄鳥的羽色最漂亮,又以夏羽換羽時最美麗,東方環頸鴴就是雄鳥換夏羽時最漂亮,
整個頭頂煥成茶褐色羽毛,像似被上帝加冕一樣。東方環頸鴴在台灣地區是一種常見的冬候鳥或留鳥,
潮間帶、礫石灘地、濱海的草地常可見到他在覓食、休息、築巢。
東方環頸鴴常見於潮間帶或海岸濕地覓食。
宜蘭ㄟ鳥仔P51 住家旁的竹林裡、農田中、道路旁常可看到,晚上可以很清楚的聽到牠們吵雜的聲音。(參考鄉土故事) | 白腹秧雞 |
特徵:體長29公分,嘴、腳黃綠色、腳長趾長,臉面、胸腹潔白色,體背、頭後翼黑灰色,下腹及尾下覆羽紅褐色。
習性:棲息平地或淺山地帶水田、沼澤、溪流岸邊,常抬頭慢走,不善飛行,可短距離低飛,且雙腳下垂無法收縮,警戒心強,為台灣留鳥,石門水庫普遍易見。
鳴叫:為單調重複似「苦啊-苦啊-苦啊」的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