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_2-2_環境議題行動研究-貓咪奇緣-科展作品

宜蘭縣104年度國民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作品說明書

 

科  別:生物科

組  別:國小組

作品名稱:貓咪奇緣-南澳鄉碧候部落貓咪之調查

關 鍵 詞:南澳地區、碧候部落、貓咪調查

編    號: 

 作品名稱:貓咪奇緣-南澳鄉碧候部落貓咪之調查

摘要

    宜蘭縣南澳鄉為本縣為二之泰雅原鄉,本鄉人口泰雅居民佔九成以上。本校亦屬於泰雅原鄉特色濃厚之小學。泰雅族為一樂天知命、靠山吃山之原住民族,儘管現今時代變遷,許多傳統文化日益落沒,為維護泰雅傳統精神,本校編製學校特色課程,將泰雅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生活中,並落實在每一年級當中。本實驗結合本校五、六年級自然課程「校園中的生物與環境」,由師生共同進行貓咪調查,從連續的觀察貓咪、調查、紀錄、整理、分析與討論的學習活動中,看看先人留給我們這麼美好的自然與生活環境,一探南澳鄉碧候村多樣的貓咪。

壹、研究動機

一、流浪貓進到校園生產,學生發現,不知如何處理?告知學校老師,老師和學生討論後,決定先解決目前流浪貓的飲食問題,維持其生命徵象後,以且暫且走的方式。

二、收養過程中,發現很多問題,就開始真正思考流浪貓的種種問題。我們就開始進行研究流浪貓的問題。

三、看到部落孩子們對待貓的態度不是很正確,希望可以透過研究導正孩子對貓的態度,也希望透過研究增進對貓的認識。

貳、研究目的

一、學習如何養育並觀察貓咪。

二、調查流浪貓的生活及行為模式。

三、從調查的過程中發現貓咪未知的行為模式中歸納並假設。

四、從貓咪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檢討與改進。

 

參、研究設備及器材

數位照相機、電腦、圖鑑、筆記本、記錄表。

 

肆、研究過程或方法

一、 調查地點的資料搜集

  (一)校園

    本次的調查一開始老師交代的任務,調查地點分校園和校外。校園的部分除了觀察固定在學校活動的六隻流浪貓(集中在三年級教室附近),由於這六隻流浪貓都特別認環境,以至於在觀察的過程中都蠻容易進行觀察貓咪的各種習性,也讓我們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及很多原先不知道的事,偶爾也會有其他流浪貓進到校園,但看到的時間短暫較不易觀察其細微之處。

    這六隻貓咪活動的範圍很小,早上約莫七點半就開始在教室餵食,吃飽之後,他們就稍微走動一下,之後開始找到地方睡覺了。有些貓咪就集中在三年級教室睡覺,還有一些是固定躲在三年級教室外的水溝裡面睡覺,睡覺的時間長短會按著不同的季節而有所調整,大部分白天都一直在睡覺,偶爾渴了會跑到教室吃吃喝喝,又跑回去睡覺。直到下午,約莫四點半,就全部都起床集中到教室準備用晚餐(原則上是因我們定時定量餵食,因此貓咪與我們已有建立固定的默契),吃飽之後,貓咪就開始自由玩耍,晚上在校園只有替代役哥哥在,貓咪也會到辦公室找替代役哥哥玩,甚至當替代役哥哥在巡邏校園時,貓咪也尾隨在後,且可以看到貓咪在校園奔跑,跟替代役哥哥也彼此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以至於貓咪並不怕替代役哥哥,但這樣的行為並不表示貓咪對每一個人都能認同且容易靠近,而沒有防衛心,實際上貓咪對人的防衛心是很強的。偶爾外來的流浪貓較常出現在三年級教室後面和校園中的草皮出沒。

 (二)校外

 由於我們觀察的方式,大多是以步行的方式,加上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無法走得太遠,大致上調查的地點集中在碧候部落,深入到每條大街小巷,地上的、屋頂上的……任何貓咪可能藏匿的地方,都是我們搜尋的地方。我們大致上是走到哪裡看到貓咪時就定點觀察及記錄貓咪當時的狀況。

 校外調查的時間,因為要上課,所以跟老師討論好,固定在早上七點半到八點半及下午放學後四點半到五點半這兩段時間,風雨無阻,除非雨勢很大才改為集中觀察校園貓咪。

二、調查時間、範圍、環境與路線

  (一)調查時間

調查的日期是從民國104年3月起至104年4月初為止。由於上課關係,在校內觀察貓咪的時間較充裕,且時間上除了固定之外,其他時間可以自由觀察,調查時間為每週一、二、三、四、五的課間活動時間(早上10:10~10:30)及午休時間(中午12:40~13:10),其他零星時間則自由觀察。校外觀察貓咪的時間,因上課關係都很固定進行觀察,時間為每週一、二、三、四、五的上午8:00~8:40及下午4:30~5:30。

  (二)調查環境

調查範圍原本就是設定在校園及部落,校園的環境雖然看起來有很多可藏匿之處-水溝、專科教室、原住民特色的建築、樹木草叢,但白天或許是人多,反而造成貓咪不易出現,除了固定的六隻流浪貓(從小在校園中長大)之外,比較少看見其他的流浪貓出沒,所以在學校裡面反而並不好觀察。

校外的部落環境是屬於集村式部落,大部分房子除了是鋼筋水泥之外,也有很多是鐵皮屋建築,部落周遭外的環境有農田、樹林、草叢,我們觀察到貓咪駐足之處有部落住家前的空地、附近的農田草叢、車底下、小巷弄,屋頂上,水溝……,凡是以該區為棲息地、經過該區、或駐足停留的所有貓咪,均包括在調查範圍內。

  (三)路線

我們以學校內、外作為區隔,校內範圍較小,可一次進行完成,校外部落分為兩區來做走動觀察,路線的決定採A、B路線輪流循序進行,第一天上午觀察A路線,下午則觀察B路線,第二天上午觀察B路線,下午則觀察A路線,依此類推。詳細路線敘述如下:

A路線:以辦公室前停車場為起點、終點,先往部落的第八鄰(自治巷)範圍巡視,再往第七、二、三、四鄰方向走,最後再回到學校停車場,觀察的時間依照貓咪出現的狀況。

B路線:以學校辦公室前停車場為起點、終點,先往碧候部落的第九鄰(自覺巷)範圍巡視,再往第五、六鄰方向走,最後再回到學校停車場,觀察的時間依照貓咪出現的狀況。

行走的方式也是依照當時貓咪出現的狀況。

       (四)調查方法

1.數位相機為主、搭配貓百科書籍及記錄表。

我們以肉眼觀察、配合貓百科書籍辨識,在筆記本上加以記錄貓咪的種類、數量、行為及出現處。但是因為我們起先認識的貓咪不多,所以我們會盡可能把貓咪拍下來以供日後我們去找尋我們到底看到什麼貓咪,針對當時貓咪的狀況詳實記錄。

2.走動式觀察為主

在紀錄的過程當中,我們大部分是用走動觀察的方式,觀察的時間依照貓咪出現的狀況,行走的方式也是依照當時貓咪出現的狀況來做紀錄。

3.以調查貓咪的生活習性為主

我們發現觀察到校內校外的貓咪,一段時間之後,重複出現的貓咪比例蠻高的,相對的我們可以進一步觀察牠們的生活習性。另外,我們會特別對比較少出現的貓咪會進一步的努力地觀察。

      (五)資料的整理

我們將每次調查、紀錄的貓咪、數量和行為狀況整理起來並加以討論,按照我們的調查目的進行了以下的討論:

1.在辨識貓咪的時候,我們會按照老師所提供的百科來辨別,辨認的方式主要是看貓咪的外觀、毛顏色並且透過百科所提供資料,像是貓咪應該會常出現的地區等來辨別。如果發現有不認識或者是不知道的貓咪,我們回先在圖書館借書來看並且詢問老師,如果真的有不知道的貓咪就會把拍到的照片交給老師去辨識,但是大部分都可以自己認出來。

2.在調查的時候發現,貓咪的毛色有各種類,有黑白相間的、有棕色的、有咖啡色的、有黃色的、灰色的、白色的、黑色的等。

3.在調查的過程當中,發現同樣的貓咪都固定出沒在固定的區域內,但藏匿的地方不限定在某一處,但他們當時被觀察到的行為不見得都一樣。

4.在觀察中我們發現貓咪出現的行為大部分都是屬於比較靜態的,動態的較少,即便是動態的,也不是很劇烈的活動。

 

表1:南澳鄉碧候國小及鄰近地區貓咪習性調查表

日期: 年   月  日    時間:  早上   中午   傍晚  天氣:  氣溫:  偏熱  適中   偏涼     寒冷   

調查方法:    定點觀察   重點記錄                      記錄者:____________    

編號

外型

時間

巨 觀棲 地

微 觀棲 位

行為

描述

1

 

 

 

 

 

 

2

 

 

 

 

 

 

3

 

 

 

 

 

 

4

 

 

 

 

 

 

5

 

 

 

 

 

 

6

 

 

 

 

 

 

巨  觀 棲  地:A.樹林  B.草地  C.社區

微    觀    棲    位:a.喬木  b.灌叢  c.土堤  d.房舍  e.道路  f.荒地  g.淺水區 h.其它

行為:1.求偶2.攻擊3.沙浴4.水浴5.日光浴6.鳴唱7.休息8玩耍9.築巢10.護雛11.跳躍

12.走路13.孵卵14.餵食15.覓食16.進食17.理羽18.觀望19.其他

觀察心得:

 

伍、研究結果

表2: 南澳鄉碧候國小及碧候部落鄰近地區貓咪名單

外觀

毛色&花樣

尾巴

生息狀況

長毛貓

1.巧克力色龜殼花紋

短尾(麒麟尾)

流浪貓/家貓

 

2.龜殼花紋白色

長尾

流浪貓

 

3.淡黃色

長尾

流浪貓

 

4.深黃色

長尾

流浪貓

短毛貓

1.黑色

長尾

流浪貓

 

2.黑色

短尾(麒麟尾)

流浪貓

 

3.雙色(白底雜色斑點)

短尾(麒麟尾)

流浪貓

 

4.紅色

長尾

流浪貓

 

5.雙色(黑白)

短尾(麒麟尾)

流浪貓

 

6.灰黑

長尾

流浪貓

 

7.銀色虎斑紋

長尾

流浪貓(懷孕)

 

8.深黃

長尾

家貓(獨眼貓)

 

9.黑色

長尾

流浪貓(懷孕)

 

 一、花色、外觀

  我們的發現:貓咪的花色雖然有好多種,但很好辨認,因為跟他們出現的區域很有關係,但有幾隻是屬於純色系列的貓咪,我們則是根據其體型的大小胖瘦來做區別。這次的研究中,發現部落裡有兩隻肚子比較大,推斷其正為在懷孕的貓咪。我們也發現到眼睛有受傷的貓咪,為了記錄方便,我們暫時稱牠為獨眼貓。也有手腳受傷的貓咪,我們在紀錄表上也特別標記。

      二、出現環境:

我們的發現:貓咪出現的環境多數在住家附近,經詢問附近的居民,多數只知道貓咪常出沒,本身沒有領養,據當地住戶敘述,那些貓咪都是流浪貓,因為有時會提供食物給牠們吃,因此他們就開始在周圍徘徊,固定會在附近出沒,由此亦可推斷貓咪對區域的認同(地盤)。我們也發現,雖然貓咪會出現在住家附近,當我們出現或靠牠們很近,他們則會躲進小巷子裡和草叢裡,同時還會做不時回頭望的動作,警戒心非常高。另外,雖然書上說過貓狗是天敵,但我們這次的研究觀察中發現到,令我們感到驚奇的是貓狗是可以和平共處同一屋簷下的。 

      三、貓咪行為:

 我們的發現:可能是因為我們要觀察貓咪的行為、特徵的關係,加上貓咪很有警戒心,看到我們太近就會保持距離甚至逃跑,所以我們觀察到的貓咪大都是靜止中的狀態。因此,大部分觀察貓咪的行為都是睡覺、休息或者是理毛、觀望,只有一兩隻有明顯的覓食動作。

四、天氣影響:

我們的發現:天氣晴朗時,比較能夠看到貓咪出現,天氣冷或下雨時,則較不易見其蹤影。有些貓咪會在天氣晴朗時出現在住家前的空地上和屋頂上走動和曬太陽。

陸、討論

一、每次能夠觀察貓咪的時間都很有限,老師有事情要處理,我們也有比賽和社團,所以覺得很可惜,如果每次都能夠有多一點的時間就好了。

二、在觀察中我們發現一些很令人感到難過的狀況,就是有貓咪受傷,如有一隻獨眼貓,和手腳受傷的貓咪,據我們推斷,很可能是人為因素,從這一點上我們覺得在動物的保護上我們還需要再加油。

三、老師說過觀察不能距離太近,而且要輕聲細語,可是常常會急性子想跑到前面或是太大聲就把貓咪嚇跑了。

四、這次做貓咪調查,發現工具不足,如果有更好一點的設備或許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楚。

五、我們發現雖然部落中有很多隻貓咪出沒,卻都沒人領養,讓我們覺得很心疼,覺得貓咪很可憐。

柒、結論

這一次的調查,只有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但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們卻發現了13種花色的貓咪。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件相當興奮的事情。如果可以繼續研究會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一、碧候部落貓咪種類多,很值得繼續調查、繼續研究。

二、碧候部落流浪貓多,但卻沒人領養,造成貓咪繁衍問題,很值得繼續觀察探究。

三、透過這次觀察,讓我們深深體悟該如何宣導生命教育及環境的保護,值得我們去研究。

四、透過這次的研究,我們除了觀察到貓咪之外,我們也發現部落環境的改善是刻不容緩。

雖然我們的這個研究對整個地球來說只是小小的一角,卻也可以一窺環境與生物的保護是多麼的重要。

捌、參考資料及其他

              一、              參考書籍:

1.『家有聰明貓」 全貓種百科全書,寵物雜誌出版。1997。

2.小牛頓科學館 貓-頑皮可愛的小搗蛋,小牛頓出版,2002。

3.養貓真的很容易-愛貓飼養完全手冊,Karen Leigh Davis,書全出版社,2010。

4.流浪貓,Gilbert Delahaye,翰新文化出版,2000。

5.老貓這樣顧,長壽又健康。石野孝,相澤真奈,晨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