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1研發環境教育教材7

宜蘭縣東澳國小主題課程教學活動設計(六年級)

領域/科目單元名稱

編織美學-苧麻穿織衣

手野協調-自然的色彩

設計者

編修:徐嘉珍、黃美香

原作:李佳紋、游秋蓮

實施年級

六年級上學期

總節數

共20節,800分鐘

設計依據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1a-III-1 欣賞並接納自己與他人。

1b-II-1 選擇合宜的學習方法,落實學習行動。

1b-III-1 規劃與執行學習計畫,培養自律與負責的態度。

2b-III-1 參與各項活動,適切表現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協同合作達成共同目標。

2d-III-2 體察、分享並欣賞生活中美感與創意的多樣性表現。

學習內容

Aa-III-1自己與他人特質的欣賞及接納。

Ab-II-1有效的學習方法。

Ab-III-1學習計畫的規劃與執行。

Bb-III-2 團隊運作的問題與解決。

Bd-III-2正向面對生活美感與創意的多樣性表現。

核心素養

綜-E-A1 認識個人特質,初探生涯發展,覺察生命變化歷程,激發潛能,促進身心健全發展。

綜-E-A2 探索學習方法,培

養思考能力與自律負責的態度,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綜-E-B1 覺察自己的人際溝通方式,學習合宜的互動與溝通技巧,培養同理心,並應用於日常生活。

綜-E-B3 覺察生活美感的多樣性,培養生活環境中的美感體驗,增進生活的豐富性與創意表現。

議題融入

實質內涵

環境教育 B3

能欣賞、創作與環境相關的藝術與文化,體會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之美,豐富美感體驗。

所融入之學習重點

環境教育

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E39 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鼓勵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與其他領域/科目的連結

綜合活動

教材來源

自編教材

教學設備/資源

苧麻田、苧麻鎌(苧麻刀)、刮麻器(苧麻竹管)、染布材料-大鐵鍋、胚布(可蓋住鍋子大小)、過篩用具、灰燼、木柴、竹竿(曬線用)、薯榔、福木、杵臼、網路資料

學習目標

一、學會割麻、刮麻、曬麻。

二、學會積麻、捻線。

三、學會捲線、紡線。

四、學會煮線、洗線、曬線。

五、學會薯榔染色、福木染色。

節次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5

6

7

8

活動名稱:學會積麻、捻線

壹、準備活動(10分)

一、教師課前準備:準備積麻、捻線相關網路圖片或影片。

二、學生經驗分享:是否看過積麻、捻線?先前上課的經驗或曾看過的影片或是家人織布時看過,請學生說說看;亦可提問積麻、捻線的相關問題共同討論。

貳、發展活動

一、積麻:教師先示範,再巡視協助學生實作情形。

1.積麻是用指甲折成所需粗度,後將兩頭捻緊,反覆此動作即可將線累積接長。(20分)

2.在大腿上搓一點麻,再套在脖子上,拿一束的麻,綁好並套在脖子上的麻線上,這動作主要是方便取拿操作。(30分)

3.積麻結束後長度雖然夠了,但纖維之間還是不夠緊實,必須用力道和工具去完成所需的線質。(20分)

二、捻線:教師先示範,再巡視協助學生實作情形。

1.捻線的工具叫紡錘是由一隻帶鉤的竹竿和堅硬的石頭製成圓形紡輪,捻線的過程是先將竹竿插入紡輪並固定,紡錘捻線的原理是利用紡輪的重量及手搓竹竿使其連續旋轉達到加捻的效果。(20分)

2.將一根根的麻銜接起來 把較細的地方,補些麻使其均勻,再把兩根接好的麻,放在左手掌上纏繞至滿,接著拿下來放置在盛線筐內。Mnuka(捻線)的半成品,泰雅語稱為BKEY。(30分)

參、綜合活動

一、學生將活動過程與心得用圖畫或文字紀錄下來。(20分)

二、回饋與分享:透過分享、苧麻種植與採收體驗,讓學生了解泰雅祖先準備織布材料的過程。(10分)

9

10

11

12

活動名稱:學會捲線、紡線

壹、準備活動(10分)

一、教師準備:捲線、紡線網路資源(例:秀林鄉公所資源網址如下)

http://ap.shlin.gov.tw/Cultural/ramie/ramie_05.aspx

二、學生:安靜觀賞網路資源,可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討論,需協助則由教師說明。

貳、發展活動

一、捲線:

1.教師先示範,再詢問學生是否需要協助,巡視學生實作的情形。捲線使用到的工具為紡輪,也可稱為捲線桿。使用的工具是用帶鉤的竹桿和堅硬的牛骼骨磨成的,底座也可以用地瓜或紅蘿蔔替代。運用捲線桿,用手搓竹桿,使其連續旋轉而達到捲紗的作用,讓麻線捲成耐用又光滑的麻線。在捲線過程中,需不時過火去除麻線邊緣的細絲。過火是指捲線桿在燒木的上方,燒除麻線的雜質。Mcira(捲線)的半成品,泰雅語稱為CIRA。(20分)

2.上線架為將織線依序的盤繞在框架上成為環狀線圈,使得在煮麻及洗麻等過程,均能使紗線有序而不至於糾結或脫線。(20分)

3.傳統苧麻線的製作流程:(20分)

步驟一【採原始的苧麻→剮麻(以竹子刷開)→去膠→曬乾】

步驟二【→捲線→紡紗(使用紡錘)】

步驟三【→煮線(利用木灰將線漂白,利於染色)→晾曬】

步驟四【→捲線球】

二、紡線:

1.紡線使用到的工具為紡錐,也可稱為上框架。是由木質也可製成扁形,長度比一隻手臂長一點,可以自由上下左右轉動。(20分)

2.將捲線桿上的麻線有秩序的上下纏線滿框架,在紡錐上的手是要打活結的,讓麻線在框架上停留數日,使麻線定型,之後再取下做煮線的準備。(20分)

3.將麻線纏於以紡輪與紡錠組成的紡車上,目的在於使得麻繩拉得更為緊實;而後將麻繩繞於框線架上,整理成束。(20分)

參、綜合活動

一、學生將活動過程與心得用圖畫或文字紀錄下來。(20分)

二、回饋與分享:透過分享、苧麻種植與採收體驗,讓學生了解泰雅祖先準備織布材料的過程。(10分)

clip_image001 教學成果

clip_image003clip_image004 六忠主題編織課:捻線

捻線:製作衣服的線要精緻,棉被就捻粗一點,

要抓粗細,不能有結,捲的時候比較難。

rahax (馮秋月)老師是跟媽媽學習來的,

不是一兩次就可以,要多做,越做越漂亮,

織出來的布才會滑滑的。

以前的人可以邊走路邊捻線,捲線的時候在火爐旁邊(旁邊鬚鬚可用火燒一下),晚上、清晨織布,煮線時在河邊,梅雨季節漂白線。

下雨天刮麻線、刮不乾淨顏色比較深。

刮麻的時候可以挑選短一點的苧麻,要一口氣刮麻。

刮麻那天碰到雨水沒關係,但刮麻後(曬線)不能碰到雨水,因容易發霉。

先捻線再積麻,一直重複捻線的動作,培養我們的耐性。

劭恩:從接線的地方遇到困難。

凱俊:第一個步驟捻線還要繞到手臂上感到困難。

clip_image004[1]六忠主題編織課:捲線

升火:可以用松樹的木頭裡面切片,才會有油脂容易升火。若沒有松樹片可以用紙、報紙、樹葉、枯枝。

泰雅族的地廚房三個石頭代表三個意義,守護、生命、互助。

木頭放上去時不重疊,才不會悶住而沒有火。

木桿的底端昔日用石頭鑽洞然後木桿插入固定成為錘子,現在用地瓜、紅蘿蔔、馬鈴薯等替代,地瓜最好因為比較不會有汁液弄到線。

過火:燒木頭生火是要微燒之前捻線後的麻線雜質,邊捲邊橫燒過火;但現在可用打火機、瓦斯爐(小火)。燒的時候木桿要邊捲邊過火,不要固定燒一面。起毛的地方不燒,織出來的布就不會細緻,也會影響織布過程的順暢與否。

這捲線過程,泰雅語稱之為Mcira,Mcira後的成品稱之為cira,之後的工序 紡線Mlos就是要用cira 去操作。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學生開心的跟著馮秋月老師學捲線

邊捲邊橫燒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