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領域_山海戀學程:黑潮築夢計畫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計畫

人文國民中小學 山海戀學程

黑潮築夢(School to School)計劃

一、 計劃緣起

這是一門課,一門與學生們一起發展起來的課,一開始的課程內容主要聚焦於地質學,水文,海洋資源,結合宜蘭的海洋素材與地形氣候條件,作為課程發展的起點。第一階段以頭城鎮的野溪及主要河川作為課程研究目標,從溪流河川的形塑,自然條件的演變到河川與人類的生活依存關係,都是本課程探討的範圍。第二階段以頭城附近的海域作為研究目標,從漁村的生活觀察出發,作為認識海洋的起點。不論是潮汐、海流、生態、環保、海洋資源、海水循環、海洋生物、人類與海洋關係,從以身試水,到一葉扁舟,再到浩瀚巨輪,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從大航海時代以降,就不曾停止。

那個曾經孕育無限生命起源的地方,也是我們內心凝視的所在。從《黑潮三部曲》開始,我們開啟找尋自己心中海洋意象的一把鑰匙,在那黝黑的逕流之中,映射著屬於黑潮子民的堅韌生命特質。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經緯度中澆灌自己獨有的文化與生存意義,而我們則在不同文本間交流彼此的認同與感動,一切都因為與「海」作生命的連結。在學期閱讀計劃裡,夏曼‧藍波安筆下展現了一個海洋民族、黑潮之子的本色,我們藉著閱讀文本,看見夏曼‧藍波安深情地描寫蘭嶼的海、海與人的關係,以其獨特的達悟文法描繪飛魚,鬼頭刀,男人魚,女人魚、老人魚、魚與祖靈、魚與海、魚與語言、魚與智慧、魚與信仰、魚與貧窮、魚與人性、魚與生活、魚與拼板舟,深刻地剖析自己、族人生活的內心世界與周遭事物。夏曼‧藍波安說:「樹是山的孩子,船是海的孫子,大自然的一切生物都有靈魂,無論是伐木造船或是出海捕魚都要祝福這些有生命的靈魂。」對達悟子民來說,海的吟詠是無盡的詩篇,海既是達悟人的母親也同時是父親。達悟人在母親的波濤催眠曲中入夢,卻也在父親的懷抱中找到一切的生存本領與族人賴以維生的生命寶藏,更在滔天巨浪中找到自我生命的意義與學會尊重自然的本質。掩卷深思,作為同是黑潮子民的我們,更希望從此延伸視野的起點,從海洋開始直視生命的本質。

經歷了八個多月的努力,同學們很努力的談了一場戀愛,與山與海。於是藉著「體驗學習」的現場走讀,來一窺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筆下的生命之海,希望藉著「魚」這樣的一個黑潮生物,讓我們重新回到「海洋」的懷抱,一探那亙古以來留下的「遺傳密碼」,在「魚」的身上,重新認識自己,並透過「school to school」遊學計劃,讓孩子們在這一季的旅行中認識多元文化,認識台灣的部落與風土。這是我的衷心期盼!

二、 計劃目的

1. 開啟黑潮的自然視域:透過黑潮的空間觀點來認識那山、那海、那風、那魚,那人們。

2. 融合黑潮的人文視域:在黑潮的時間線索裡尋找「達悟」、「拼板舟」與「海洋文化」的生命連結。

3. 發現黑潮的在地視域:不論是「鯨生鯨世」還是「八代灣的神話」;不論是「討海人」還是「老海人」,黑潮的故事是我們佐餐伴飯的最佳調味料。

4. 黑潮與我的視域交融:這門課最想達成的目的就是「我與黑潮相遇的感動」,所有的「材料」都因為「人」的感動而產生意義的連結,「情景交融」才能看見生命的「風景」。

5. 連結「黑潮子民」的視域,從看見彼此的不同開始,學習尊重多元文化的「生活經驗」。

三、 計劃說明

1. 體驗學習

教育,究竟要教給學生什麼?怎麼教?一直是台灣許多父母及教師們關注的議題,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台灣的特色學校教育已然形成了一股多元教學的能量,打破了以往只能在教室內按表操課的模式,透過多樣化的課程設計,希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帶著走的學習力。教學的觸角不再侷限於課本的陳述和作業的堆疊中。在18 世紀之前當學校、教科書和受過訓練的教育者尚未普及時,人們就已經透過真實的體驗來達到學習的效果。

Russeau 指出「我們最好的啟蒙老師就是自己的腳、手、和眼睛」(引自林玉体,1995:357-358)。David Kolb(1984)將「體驗」視為學習與發展的泉源,其名言「對我講述,我會忘記;示範呈現給我看,我可能會記得;讓我身歷其境地融入,我將會理解」(引自薛曉華,2007)。因此,本校自建校以來,一直朝向成為一間「沒有鐘聲的學校」努力,它呈現的是一種意象。是一種寧靜的革命,透過「開放空間」、 「混齡編組」讓學生在「統整課程」與「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模式的學習過程中,不被打斷與干擾。進一步透過「行動學習」與「博物館化學習角落」建構自己的學習系統,達到「適性教育」的學習者中心歷程,我們稱此為「沒有鐘聲的行動體驗學習」(參見圖1)。

圖1. 建構穿越時空界線的行動體驗學習

基於上述理念,我們將學習的主角回歸以學習者中心的課程發展模式,透過無鐘聲的開放空間博物館化學習環境讓學生建構自身的學習歷程。並且進一步整合在地與外地資源,透過school to school計畫進行PBL行動學習,讓學生能連結系統知識與經驗知識,產生意義化的學習遷移。

為了擴大學生的體驗學習經驗,本校也積極發展夥伴結盟的學習平台,讓學校也可以兼具「學習媒合中心」的功能,透過全國的各型學校建置「遊學資料庫」,分享各校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模組,讓全國各校可以依據學生的需求,分享彼此的特色課程,讓教師、學生、家長都可以透過交流互動的平台,達到增能與擴展經驗知識的效果。

100學年度更嘗試與大學相關系所及民間企業共同開創未來學校的教學與課程模組,讓學生透過E化的未來教室與GPS軟硬體平台,進行自主且無時空障礙的全方位學習(參照圖2)。

圖2. 建構穿越時空界線的行動學習

2. 黑潮之旅體驗學習行程

黑潮行旅是本校99學年度國中部課程的主題統整專案,透過長達八個月的學習脈絡舖陳與主題閱讀,將社會、自然、語文等科目融合在學生的學習歷程裡,最後結合學科知識與經驗知識,讓學生透過一系列的主題體驗旅行,將海洋教育與學生的經驗連結,過程中我們在乎的不僅是學科知識的學習,我們更在乎的是學生一路的「感受」與「感動」。理性知識面的學習是一個基礎,感性情意面的感動才足以撼動人心,歷久彌新。而這正是體驗學習的最大優勢,也是本校之所以大力推行行動體驗學習課程的原因,以下為本此黑潮行旅的學習行程:

日期

上午

下午

晚上

Day 1 (4/29)

1. 上午5:50頭城火車站集合,搭乘6:00頭城往花蓮區間車。

2. 7:55到達花蓮,轉搭8:23到台東的自強號(1072車次) 11:00到達台東,轉搭遊覽車至富岡漁港,辦理登船事宜(請先服用暈船藥)

1. PM1:00搭乘蘭嶼之星前往蘭嶼,航程約2.5小時。

2. 觀察黑潮的水文現象,重溫《海上鋼琴師》的海洋意象。

3. 進駐蘭嶼國小,與蘭嶼國小學生相見歡,進行小天使活動。(school to school 計劃)

4. 欣賞落日餘暉。

1. 觀賞林建享導演的蘭嶼紀錄片《划大船》。

2. 夜探星空。

3. 海濤、歌聲、晚安曲。

Day 2 (4/30)

1. 分組任務:蘭嶼流浪計劃(蘭嶼地圖日誌;人之島的人之景,人之島的自然地理與生物地理)

1.分組任務:夏曼藍波安的文學與文化地景(傳統達悟建築導覽,八代灣,青青草原,天池,氣象站)

1. 夜探蘭嶼角鴞、綠蠵龜,抓螃蟹。

2. 行旅筆記整理。

Day 3 (5/1)

1.分組任務:等待飛魚(浮潛,拼板舟體驗)

1.分組任務:黑潮行旅(達悟人與植物的關聯,達悟人與動物的關係)

1.學習任務分享與整理。

2.分享夏曼藍波安的冷海情深。

Day 4 (5/2)

1. 與小天使一起寫下「時空膠囊」,許諾一個未來,將之放入黑潮成為瓶中信(school to school 計劃)。

2. 再別「人之島」,搭上10:00的蘭嶼之星返還富岡漁港。

1. 搭船於12:30到達台東富岡。

2. 用餐後轉乘遊覽車前往鸞山部落—森林博物館。

3. 參觀會走路的樹、天堂之門,布農族傳統建築,森林小徑踏查。

4. 延平鄉鸞山森林博物館館長—阿力曼(布農族)解說

1. 布農族式營火晚會。

2. 布農風味餐。

3. 小米麻糬製作初體驗。

4. 原始森林夜籟諦聽。

5. 夜宿鸞山森林博物館。

6. 行旅筆記整理。

Day 5 (5/3)

1. 上午6:00鸞山森林自然之音晨喚。

2. 7:00自然風早餐。

3. 布農獵徑遊玩趣。

4. 中餐12:00部落風味餐;山林午宴,自行採集野菜、自炊米飯

1. 13:00 布農植樹節。

2. 13:20視域交融:當「人文」遇上「布農」

3. 下午14:30搭乘接駁車前往鸞山派出所轉乘遊覽車往花蓮。

4. 16:00豐濱鄉港口部落相見歡

5. 部落風味餐

1. 部落傳統家屋導覽及部落面對面

2. 8:30伴著浪濤聲入眠。(第二天一大早需搭船從石梯坪出發)

3. 行旅筆記整理。

Day 6 (5/4)

1. 清晨摸黑搭船出海(請記得吃暈船藥)

2. 石梯坪的海上早餐

3. 海上巡弋:遇見廖鴻基的鯨生鯨世。

1. 航向太平洋

2. 震撼出場: 清水斷崖的地質編年史

3. 太平洋午餐

1. 福爾摩沙航海日誌。

2. 登陸頭城烏石港。

3. 黑潮壯遊完成…

四、 經費概算

暫估 xxxx元(含船資,車資,餐費,活動費與導覽費)

五、 預期成果

1. 藉由深入的體驗遊學與參與式學習從不同角度探索黑潮的自然與人文的融合,透過6天5夜的行動學習,對這片孕育我們的山海「再認識」與「再發現」。透過人與事物的「超連結」,提供一種知識追尋之外的「再感動」。

2. 從海洋意象的「再創造」,引領學生們參與各項議題討論,培養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感與責任感,進而主動關懷、疼惜我們的山海環境與人文發展。

3. 透過school to school計畫,連接不同學校,產業與社群資源,建置跨越時空限制的學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