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際環境守護組織CEI 2014 年會」(CEI 2014)計劃
2014 Caretakers of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主題:自然、文化與未來 Nature, Culture and Future
日期:2014年7月6至12日 地點:宜蘭縣慧燈中學
主辦單位:台灣地球憲章聯盟
執行團隊:生態關懷者協會、日和教育基金會
指導單位:外交部、教育部、環保署
協辦單位:宜蘭縣政府、宜蘭慧燈中學
團體報名表
專題名稱 | Food Waste : Compost is a Link to the Future | ||||
提案學校/團體 | 人文國民中小學 | ||||
地址 | 宜蘭縣頭城鎮文雅路150號 | ||||
帶隊教師 連絡資料 | 姓名 | 劉芷妘 | 電話 | 0988-236827 | |
findsowhite@gmail.com | |||||
參與者 | 中文姓名 | 英文姓名 | 備註 | ||
帶隊老師 | 劉芷妘 | Kantine | |||
學生1 | 劉儀 | Elaine | |||
學生2 | 周晧哲 | Mark | |||
學生3 | 游俠 | Vico | |||
學生4 | 游遠 | Max | |||
學生5或教師2 | |||||
備註 |
提案須知:專題必須讓團隊能夠具體執行運作,每位成員都要參與,2014年6月全案或階段性目標完成。於CEI 2014年會中以英文口頭簡報和海報呈現。
提案說明 | |
專題名稱 | 中文 打破剩食文化思維:惜食與堆肥 英文 Food Waste : Compost is a Link to the Future |
專題領域 | 專題屬於哪一項領域,請至少勾選一項: ■1.糧食主權、友善環境飲食 □2.傳統智慧與文化的啟發 ■3.降低生態足跡(減少消耗、零廢棄物) □4.適切科技與再生能源 □5.永續發展(兼顧生活、生產與生態的發展模式)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案計畫
|
一、動機
現今全球生產的食物有三分之一被完全浪費,造成龐大的環境負擔與經濟損失。學生團隊欲藉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與環境規劃署(UNEP)的研究報告及影片探討國際與台灣的剩食問題,並在自身學校實際進行飲食與消費習慣調查、推動校園廚餘堆肥及菜園,創造零浪費的循環式校園生活、結合飲食與消費習慣調查結果,設計一系列相關課程及工作坊,讓學校師生及學生家庭從飲食觀念、本土農產與外來進口、食物營養金字塔、食物生產鏈、飲食與環境生態、各國針對食物浪費提出的政策等層面共同探討食物浪費議題,提出實質改善辦法。未來希望將學校經驗推廣到頭城社區,並與其他鄉鎮的團體或學校交流合作,共同解決台灣食物浪費問題。
二、現況及問題分析
學生團隊已完成飲食與消費習慣調查問卷,並開始進行調查。調查對象包含校內國高中學生、國高中家長與學校餐廚。待問卷回收後,將整理完整資訊供學校食農教育課程與工作坊內容設計參考;專題實作部分為推動校園堆肥,已從校區及附近社區收集到各項回收資材(如體育館工程的棧板、附近農地的粗糠、橘色堆肥空箱等),堆肥地點亦已規劃完成,待正式向校內國高中生介紹堆肥方式後,即開始施行。 學生團隊遇到的問題多為行政事務溝通,如校地使用、各班群能否協助問卷調查,目前皆已協調完成。此外,由於頭城地區冬季潮濕多雨,堆肥箱場地整理如除草、排水等,須待天氣狀況穩定時方可進行,目前預定於十二月中下旬完成場地設置,開始操作。
三、執行方式及預期成果
從研究食物浪費議題與推動校園廚餘堆肥兩方面進行專題製作,議題將從國際、台灣、學校三方面進行探討,校園廚餘推動則從單一班群開始實作,收集學校營養午餐的有機廚餘及學校早、晚餐的非有機廚餘製成有機及非有機廚餘兩桶,分別做重金屬與微生物檢測,探討兩種堆肥對於土壤的影響。
預期學生團隊藉由本專題製作及年會交流,能深入了解當今國際與台灣食物浪費問題及相關環境影響,並藉自發性推動校園廚餘堆肥、問卷製作與調查、設計食農教育相關課程,培養關心重大議題的公民素養、議題研究方法與提出實質解決辦法的能力。
學校將因學生團隊推動食農課程、校園廚餘堆肥及後續相關環境教育活動,能轉變為生態友善的校園,進而成為推動地方生態社區的主力之一,結合學校師生及地方居民的參與,實質改善食物浪費等環境議題。 |
相關經歷說明 |
劉芷妘老師於2012年曾去澳洲的西南部打工旅遊半年,主要以食宿交換的方式在實行樸門農法(Permaculture)的農場工作,亦曾在農夫市集打工。由此作為契機開始深入探討樸門農法及現今全球食農與環境教育議題。 劉芷妘老師與周晧哲同學於2011年秋天,參加由台、日、韓三個國家的人所組成的台灣徒步巡禮,自台北龍山寺出發,開始為期三個月的徒步環島。除了三個國家間的歷史與文化交流,亦共同學習台灣原住民文化及各地環境議題。 周晧哲同學與游遠同學於2013年八十天美國行動學習期間,曾參與在美國舉辦的IDEC國際民主教育論壇,和來自各國的學生、老師與教授等,共同研討論現今全球各國的教育問題及解決方針的相關主題。此外,兩名學亦在紐澳良和沙加緬度的有機農場打工換宿,學習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 游俠同學在2013年初參與四十九天的日本行動學習,個人研究主題為福島核災後當地的農業發展狀況及解決方式。曾在東京參與過紫陽花革命,並用全英文訪問兩名NGO組織的創辦人戶田裕大先生(Metropolitan Coalition Against Nukes)與橫山純先生( THINK FUKUSHIMA+WALK inKOBE、TwitNoNukesOsaka )。回台後與學校親師生用簡報及口述的方式發表成果。 劉儀同學在國小三年級至五年級,為期兩年半時間在美國小學就讀,培養出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能自然的與外國人進行交談與互動。 |
團隊特色介紹
|
學生團隊是由三名人文行動學苑的自學生和一名人文國中小九年級學生共同組成。團隊運作方式全由學生自行主導、蒐集資料並開會研究專題主題。本提案計畫亦由所有參與之學生共同撰寫完成。
三名來自人文行動學苑的自學生,其團體是為一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團體,團體課程的走向沒有特定的架構,課程進行方式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尊重個別差異、強調彈性與自主,培養理性、邏輯、組織、批判分析與統整能力,例如:每星期一次的自治會--由學生自主召開統整並討論班級事務、理性分析世界議題、PBL(Project/Problem Base Learning)課程--由同學自行訂定學習計畫、依照學習興趣及研究議題,進行自主學習。
「行動學習」則是自學團體的核心課程之一,透過實地走訪國內各地與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藉相互印證書本知識與親身經歷,擴大同學的國際視野及主動探討議題的能力。行動學習期間,學生組織會經過多次會議來決定行程、分配職務、主題研究,訓練大家臨場反應及處理事情的能力,從過程中學習合作和建立團隊意識,落實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之精神。 |
對CEI2014年會的期望 | 我們期望能藉由這次CEI 2014年會在我國舉辦的難得機會,認識擁有不同文化背景與成長環境的新朋友,並拓展對於國際環境議題的視野和刺激對環境教育的創意發想。
與其把來自論文或報導的統計數據當作唯一參考資料,不如透過實際與同年齡層的各國學生交流互動,以當地人民的觀點來檢視各個國家如何執行環境教育及處理環境議題,把年會上所獲所得變成我們一生難忘的特殊經驗。
決定參與CEI之前,我們也跟大眾一樣抱持著不太關心的態度面對地球環境出現的警訊,但藉由研究專題主題,我們意識到當今的環境問題最終將由後代子孫承擔,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加利用前人累積的知識與經驗,從中尋找解決辦法來處理目前的問題,最後成為改善問題、推動環境永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雖然我們無法獨自解決台灣的環境議題,但我們相信若能參與CEI年會,聆聽各國團隊和專業人士的分享並獲得寶貴的意見,這些收穫將會助於我們成功踏出第一步改變所在環境。
最後我們將綜合所得資訊後反思台灣現況,用蒐集到的新知識與經驗改善我們自身計劃不足之處,並藉此提升對於環境的關注,逐漸聚集社會的力量一起為台灣做出實質的改變。 |